政府机关,请警惕五种歪风
有些政府机关存在着以下五种歪风,必须予以足够的警惕,并予以纠正:
一、唯上是从奴才作风。
领导干部的“委任制”使领导对下属的政治前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决定一个下级人员在职务上是否晋升的因素不是其他干部或群众是否对其满意,而是其领导是否对其满意。这是唯上是从的奴才作风产生的现实原因。“委任制”的优点很明显,就是有利于实现政令统一,上行下效。同时缺点也很明显,不利于选拔人才,易于培养奴才作风。奴才作风的形成,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群众,都不是一个福音。
奴才作风的实质就是唯上是从,唯权是从。有此种作风的干部之所以选择无原则服从,不仅不是从领导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更不是从群众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只要其感觉采取某一行动会对自己有利,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不考虑。因此奴才作风与阳奉阴违是完全可以兼容的。奴才作风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对上级或本单位领导的要求,无任何原则照办,就算心中有异议,也不以任何形式表达,反倒要表现出高度理解的样子。由此不难理解,领导讲话后,为什么会未经理解、琢磨、把握便立即成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奴才作风的另一种具体表现是,工作不从实际出发,只从领导的喜好出发,只要领导喜欢,不管是真是假,不管正确与错误,不管执行下去将造成危害的大小,坚决执行之。而一旦现任领导倒台,则根据新任领导的喜好,马上换一幅面孔。
一般来讲,在业务能力和政治素养上,上级政府或部门要强于下级政府或部门,领导要强于其下属的干部或工作人员。但是越往下级,越接近工作一线,越接近群众,越能了解具体情况。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是符合我国行政体制运行中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基本原则的,也是保证政令畅通必要条件。但这与奴才作风是大异其趣的。一般情况下,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服从在领导者的决定被执行前,是允许被领导者提出不同意见的,并且,如果被领导者如果有不同意见,也是有义务提出来的。当然,情况紧急时除外。随着政府机关工作越来越繁重,越往上级,能到基层做详实调研的可能性越小,因此最终需要落实到基层执行的政策制定时所依据的事实,也来自于层层由下级报上来的信息。而这些传达到终点的信息的全面性与真实性,与最基层所掌握的信息相比,已有较大差距,因此,被领导者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情况对领导都作出的决策有异议的,及时、全面地表达出来,对领导修正不当的决定,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选拔任用干部机制彻底转变之前,要清除奴才作风,领导者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领导者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清除奴才作风,不仅对社会,对单位有利,同时对自己全面掌握情况,正确作出决策是大有好处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应当充分听取不同意见。领导者应当充分利用目前的优势地位,给下属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指向。楚王好细腰,楚人多饥瘦,越王好剑客,越人多疮瘢。在目前体制下,被领导者能否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与领导者个人的喜好有很大关系。领导者并非在任何领域都是专家,其实领导者根本不需要是专家,他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就是一个好领导了,一是遵纪守法,二是善于用人。自己能不能干没关系,只要会用能干的人,就足够了。
二、华而不实行文作风。
政府机关中存在行文歪风的主要表现是:
1、无事滥行文。公文应当具有严肃性、实用性。有些机关,不管有事无事,滥发公文,让下级机关无所适从。发文目的不明,不讲求实效,有的省级政府工作部门一年发便函四、五百个,有的甚至多达六、七百个,这还不括在网站上发行的不编文号的通知、公告之类。我国行政机关的设置现状是上大下小,越往基层,人员编制越少。基层人数有限,能完成的工作自然有限。上级行文不考虑基层情况,不考虑基层的承受能力,只根据自身主观愿望,随心所欲滥发公文,使基层穷于应付,不仅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不出来,而且上报数据越在情况紧急时,越不能完成,虚报、谎报、瞒报层出不穷,危机也由此时伏下。这就是每年工作总结时都是形势一片大好,而同时又问题不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2、行文浮夸,华而不实。一、二百字就能说明问题的公文,非得搞上一、二千字。端正思想、提高认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简直成了格式化语言。实际上需要五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限期两天上报,就算是看到通知马上安排也完不成,哪来时间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公文本应当开门见山,有什么事说什么事,却偏偏要绕来绕去,看了一半尚不知要说什么事,文字水平还可以,一般比较华美,就是不能直截了当,仿佛说少了就不能体现水平。殊不知上级发文与下级执行因此而浪费了多少时间。由此引发的第二个坏处是华而不实的公文让下级无法把握重点。此种缺陷往往发生在下行公文上,向上级领导报告什么事,一般还都是注意尽量简练的,为什么上级就不能照顾一下下级的感受呢?
3、发行公文的随意性强,忽视上报材料的真实性。发文前不作调查研究,不仔细考虑,文中要求可操作性差。发文后不跟进了解执行情况,不掌握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到了期限收到上报材料不检查内容的客观真实性,做个总结了事。下级机关中哪个单位做得好,哪个单位做得不好,全凭上报的书面材料判断,考核评定不依据真实情况,只依据书面材料报送机关的总结起草人的文字水平。为了防止弄虚作假,不是实地抽样考核,而只是放出“如弄虚作假,取消评优资格”之类的狠话。结果出现了干得好不如写得好,写得好不如吹得好的怪现象。这也是有些单位不惜花费重金请比较有名气的记者在媒体上为其吹嘘的原因。
三、虚浮无聊、拖沓冗长会议作风。
会议过多,有事无事开会,通过一个通知就能解决的事也要开会,这也是政府机关的一大歪风。主要表现及危害是:
1、会议过多,无必要开会的事也要召开会议,不仅浪费了物质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虽然没人作过具体统计,每年召开的不必要的会议有多少,但地方尤其是基层的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主要领导都知道,每年参加各种会议都会占去大量的时间。关键是参加一次会议并不只是会议占用的时间,还要占去来回路上的时间,再考虑堵车、提前到场等因素,1个小时能结束的会议,一般人仅在来回路上花费的时间也远超过1个小时。现在信息流通渠道如此发达,很多会议实在已经没有召开的必要,许多工作安排、意见反馈发个通知或邮件就能解决了,人们又不是不识字,为什么还非得把人召集到一起读一遍不可呢?陕西召开的整风会议,那么多人睡觉,媒体多谴责睡觉的人,其实是搞错了谴责对象,应当谴责的实在是乱开会的歪风。像这种会,召开不召开的没什么大的意义,发个通知就能把问题说明白了。不睡觉的不见得就比睡觉的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做得更好。
2、会议上无关紧要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满天飞。每次开会,总要尽量邀请高一级的领导到场,以示重视。岂不知高一级的领导忙于应酬这种会议,即便来到会场,对会议召开的背景、目的往往没有深入的了解,讲话没什么针对性,参加不同的会议说着一般的不痛不痒的套话,除了特殊身份之外,自不会起到什么其他作用。而会议主持人碍于其身份、职位,却一律称之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一次会议开完,该做的没做到,围绕着无关痛痒又无人理解的“重要讲话”来安排今后的工作,钱花了,时间浪费了,结果什么事也没办成。会议大张旗鼓,落实无人问津,已经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
3、短会长开,小会大开,也是必须根治的一大顽疾。被邀请到的领导一般总要讲几句话。聪明一点的还好,知道请自己来不过是充充门面,两句话过去就算完成任务了。有的领导喜欢讲话,懂不懂、与自己有没有关系都喜欢乱说一通。他却不知道台下的人有多烦,很多前来听会的工作在一线的干部,平时在办公室连一会儿空闲也没有,在这儿浪费的时间,回去后还得靠加班加点补回来,能不烦吗?如此一来,即便是短会长开,小会大开,也不能满足喜欢讲话的领导的要求,更不要说再留下充足的时间去安排本应安排的工作了。
4、以开会为名,行旅游之实的假开会。行政机关经费使用控制较严,于是滋生出了假开会、真旅游的歪风。这种现象不仅浪费纳税人的钱、浪费机关干部的时间,还容易由此滋生其他腐败现象。其实,行政机关如果不能拿这部分钱给自己工作人员发福利,那就把它省下来吧,国家用钱的地方多着哩。再说,搞这套把戏,群众早就识破了,不好使了。
四、形式主义学习作风。
要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建设学习型机关。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不学习就没有进步,就没有发展,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很多机关对“学习”这个词的理解明显是走样了。有的地方要求每个公务员在多长时间内要读几本书,有的地方要求在每一限定的时间内要写多少字的学习笔记。这是对“学习”的重视呢,还是对“学习”的嘲弄?每本好书都有他特定的价值、特定的内涵。每个人对一本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所需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人甚至终生都读一本书,而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读书的目的是读还是收获?限定时间除了表明形式主义的学习观,还能表明什么呢?而学习笔记呢?一般的学习笔记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体会与认识的记录,而不是抄抄书就是学习笔记了。以前买不起书时抄书以便长期阅读另当别论了。制定这种政策的领导智商应该有问题,他是希望以此作为一块黑布来蒙住他的上级的眼睛。除非他的上级智商比他还低,像这种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能蒙住谁呢?
形式主义学习作风的另一个表现是把学习搞得像一场运动。用运动化的方式来对待学习。有的单位在开展某项学习之前,先搞一个学习方案,包括指导思想、组织保障、实施步骤、检查验收、评价考核等阶段。这还像学习吗?学习有起点但没有终点,只要是学习没有被时代淘汰的东西,都应是这样。再说了,学习需要单独的检验吗?学习无非是为了促进工作与陶冶情操,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如何来检验呢?促进工作的目的,需要根据工作上的进步来检验,而从学习到工作上有所体现是有一个过程的,通过检查学习笔记或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其他档案材料就能检查学习的成功与否吗?而陶冶情操更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了。这么做也无非是为了忽悠上级、忽悠群众罢了,难道真地表明是拿学习当回事了?学校教育都推行素质教育了,难道我们的“学习”还不应该与时俱进吗?再说,学习的途径也不限于书本各文件啊,向实践学习不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吗?
我的意见是,学习可以提要求,但不要急于检查验收。要检查学习成绩,那就检查工作好了。工作有进步,有提高,思想认识提高了,思想境界提高了,那就表明学习管用了。可能有人会说,思想认识、境界提高,有什么明确的标准吗?我的回答是,标准不管是否明确,总比明知无用的标准要好上千百倍。
五、追求标新立异的工作作风。
创新型政府与标新立异型工作作风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标新立异的工作作风,也许没有什么“新”或“异”,但是仍然要标,仍然要立,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出风头,显示本没有的政绩,就像本不存在的皇帝的新装,虽然大家都明白什么都没有,但却还是要努力作出一种华丽的姿态来。
标新立异不仅不是创新,反而会妨碍创新。功夫都做在了“标”和“立”上,哪还有心思去真正的创新呢?如果非得说有所创新的话,那也是在标新立异的方式上层出不穷,至于实际工作不仅不会有进步,反而有可能落后。虽然标新立异有害于实际工作,但有时能起到蒙蔽上级眼睛的作用,因此还是很有市场的。于是乎,小创新被吹成大创新,没创新被标成有创新,药换不了的换换汤,汤也不换的换吹法,从新闻报道上看,创新时时有、处处有,实际上却离中央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创新是必要的,但标新立异是必定要排除的。绞尽脑汁去炒作概念,不如花点功夫去做点实际工作,去解决点实际问题。创新是通过辛勤劳动和艰苦探索,有时甚至还需要冒险换来的。仅靠炒作概念,是炒不出真正的创新来的。
以上五种歪风,在很多机关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都是脱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路线造成的。因为这五种歪风一般只表现在政府系统内部,所以群众认识较少,反对意见远远不如对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强烈。正因为如此,也未受到政府机关的足够重视。但是,这五种歪风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妨害了政府正常职能的发挥,使政府不能很好地做好其本能够做得很好的事。不仅如此,长期被这五种歪风侵袭的政府机关,在抵御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事件时,其反应能力大大减弱,应对能力也明显受到损害。因为,这五种歪风就是在长期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下形成的。要根除这五种歪风,其实很简单,只要牢记四个字:实事求是。
最后,我想问几个问题: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决策有异议的,在决策作出前,不论异议是否正确,是否均能表达而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有多少公文可以不发?有多少会议可以不开?提倡怎样的学习才会不流于形式?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具备创新才能的干部,或暂时还不具备创新才能,或暂时还不具备创新的条件,我们能不能不标新立异,而只是踏踏实实的工作?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