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神七发射后《南方周末》有多弱智
神七全解密 为经济,为国防,还是为复兴?(非常恶心的文章)
按照所占GDP百分比计算,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过了金字塔、长城、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奇迹工程,但它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又很有限。既然回报有限,为何大国还要乐此不疲地搞下去呢?
普通人大都把“神舟”飞船的发射看成一场全国性的庆典,把航天员高难度的操作当作高科技杂技来欣赏。但直觉告诉我们,耗费巨资搞载人航天不仅仅是为了这样一场“秀”。其背后一定有更深刻的缘由。
(看样子还有点眉目,底下写什么还是耐心看看吧)
不是经济因素。从美国、俄罗斯的载人航天活动来看,载人航天还看不到明显的经济回报,对宇航工业以外的其他工业部门的拉动也极其有限。在GDP排名靠前的国家里,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都没有独立开展过载人航天活动。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在其他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
(貌似作者是个航天工业的专家?“载人航天还看不到明显的经济回报”没错,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靠卖航天飞机或者宇宙飞船发财赚外快的。“对宇航工业以外的其他工业部门的拉动也极其有限”,不知道作者有没有吃过方便面,有没有打过羽毛球——如果打过,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羽毛球拍是什么材料的?“极其有限”是何等高明的判断呀!日本、法国、德国的航天技术高吗?就说日本,H2A每发射3枚就爆炸一枚,水平何等的高呀!“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最强的还是人家美国和俄罗斯,其他国家的所谓“创新”,不过纸上谈兵而已。作者的水平之高,仅这一段就足以让我们“高山仰止”呀!)
不是国防需要。相同的钱能发展更多类似洲际导弹那样的“杀手锏”武器。由人亲自操控的太空武器基地不但前景渺茫而且自身非常脆弱。侦察卫星也比宇航员高效得多。
(作者大概是想让我们的宇航员做轰炸机投弹手吧?想让他们靠肉眼识别连侦察卫星都识别不了的目标?作者高达看多了吧?)
中国到底能从载人航天中获得怎样的收益呢?让我们看看官方文件怎么说:《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请注意上文的措辞,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进对科学的了解(无人航天任务花费更少,但取得的科学发现更多),而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中国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是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载人航天既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也不能抵御外来侵略,怎么靠它实现大国崛起与国家复兴?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震人心魄的象征意义
(呵呵,在他们看来只是象征意义)
按照其所占GDP百分比计算,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过了金字塔、长城、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奇迹工程。但它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又很有限。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主要通过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是航天技术。既然回报有限,为何大国还要乐此不疲地搞下去呢?
(究竟是载人航天“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又很有限”,还是作者的科技知识水平很有限呢?作者以为,“西方各国主要通过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是航天技术”,我不清楚作者哪来这么肯定的结论,更不明白:按照作者的观点,为什么美国要花血本把人类送上月球?难道航天工业不会带动计算机工业的发展?难道航天工业不会带动通信技术的进步?难道航天工业不会拉动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难道航天工业不会带动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难道航天工业不会带动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难道航天工业不会带动工业设计水平的提高?难道作者连这些道理都不懂?)
1975年7月17日,历史性的握手,阿波罗-联盟号对接任务,苏美指令长列昂诺夫和斯塔福德在近地轨道上握手,这次任务的目的在于缓和冷战紧张气氛。
这是因为载人航天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就像金字塔、长城和大教堂在古代的作用一样。
载人航天是当代的金字塔和大教堂。今人与古人一样,对浩渺苍穹充满敬畏,渴望与主宰生死乃至主宰整个宇宙的力量建立联系。过去只有安放法老遗体的金字塔和与上帝沟通的大教堂才能做到这一点,现在,则有载人航天。
(作者你可以向上帝问问:为什么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如果你关心的只是上帝而不是科学,就请你在科学面前把嘴闭上)
载人航天是当代的万里长城。当秦始皇以举国之力完成分隔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藩篱时,他自己也知道,这道墙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用。长城是一个符号,是中原王朝先进生产力的物质载体,是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意志象征。它的威慑力量与军事价值同样重要。载人航天也是这样。“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试想在剑拔弩张的年代,总有一个非我族类的优秀代表每隔90分钟就出现在头顶一次,下面的芸芸众生会有何种感受?这种无助感与屈辱感正是当年美国人得知苏联的卫星、苏联的航天员率先飞上太空的真实感觉。这也是《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及“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原因所在。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个就是作者对载人航天的整体认识,在他看来,载人航天和在太空轨道上部署核弹头是一样的——甚至还不如部署核弹头。呵呵,水平还真不是盖的)
政治角力的前沿阵地
载人航天的历史是一场角力般的大国博弈史。苏联发射了卫星、把人送入太空,对美国造成“压力”,或者说,是美国感到了压力。落后一方只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发射更先进的卫星,把更多的人送入太空。载人航天就是在这样的此消彼长的“冲击——回馈——再冲击——再回馈”的模式下发展起来的。这场竞赛的最高潮就是把人送上月球。美国人赢得了这场比赛,却再也无法下场休息。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国在空间站、行星探测领域再次展开竞争,都力图证明自己的制度与技术优于对方,都担心在铁幕夹缝中摇摆不定的国家被大幕另一侧的太空成就所吸引。
直至冷战结束,双方才发现合作比对抗更节省资源,交流比保密更能促进科技的发展。即便如此,两强在空间站合作的问题上也频频打出外交牌,太空政治仍在延续。在这种局势下,中国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绝对不是寻求属于华人的所谓“世界第一”,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一种有限而克制的发展步伐保证中国在太空的力量存在。
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那么在21世纪,载人航天就是与之类似的实力代表。为了继续保持并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与地位,中国选择了发展载人航天。
(问作者:你知道为什么美国和苏联在太空的争夺比在海洋还要激烈吗?仅仅是为了“国际地位”,呵呵,作者大概不知道有一种反应堆叫“博卡马克”吧?大概不知道月球上有一种叫做“氦3”的物质是进行核聚变的燃料吧?大概不知道太空资源有多么丰富吧?呵呵,作者连航天工业的最基本了解都没有,跟他讲这些也许就是对驴弹琴)
后面的文章不需要看了。我只想说:南方报业的兄弟们呀,你们知道台虎钳上面锉下来的铁屑是不能用手碰的吗?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那你们真是“搞个砸炮都摔不响”。
尽管如此,“中国最好的报纸”也丝毫不会惭愧。毕竟他们有“言论自由”,包括不懂就瞎掰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