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就甘肃的环境教育与社会发展致省委书记陆浩同志的信

火烧 2008-09-17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信件提出甘肃应重视环境教育与社会发展,强调生态用水与水资源分配,倡导可持续发展,呼吁建立环境维护队伍,形成与环境友好的新文化。

陆浩书记:  

您好!  

我是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的物理教师,就甘肃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谈一点看法,以就教于陆书记,并表达我希望到甘肃从事教育发展(尤其是环境教育)的愿望,恳请您指教。  

甘肃地处西北边陲,自然环境整体上属于艰难甚至是恶劣类型。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更加剧了环境的退化和恶化,出现了沙尘暴、干旱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使甘肃人民背负了沉重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有的地方已经是沙进人退、人去楼空。这些情况,我们东部的人时有耳闻。我作为一个教师,对环境问题很敏感,所以对甘肃的情况给予了特别关注,这不仅仅因为甘肃的环境恶化,还因为我看到了甘肃人民在您的领导下与环境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同时也在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谱写了一曲“人适应环境又改造环境”的壮美诗篇,这在全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潮中显得特别有标本意义,也很值得我学习和研究,所以我非常渴望到甘肃生活,参与到甘肃人民创建新环境和新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去,为寻找到人类在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自己全部的努力。  

甘肃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由缺水引起的。水,成了甘肃发展的核心问题。  

跟全国对环境的认识一样,甘肃人也深刻认识到水对于人、对于环境的特别意义与价值,开始注意“生态用水”和“水资源分配”的问题,初步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向着与环境、与他人共享资源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甘肃在缺水的逼迫下,从单纯的“节约用水”,向着“让单位水量创造更多价值和效益”的方向转变,在农业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这给城市和工业树立了榜样。  

甘肃总体上的经济发展水平比中东部低,社会矛盾也很多,面临着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这两个压力是互相交织的。环境压力对每个人都有影响,只不过环境压力是间接的、慢性的,一般城市人并没有紧迫感。事实上,社会矛盾时刻受到环境压力的“调控”,环境问题不解决,甘肃的社会矛盾是解决不好的。另一方面,环境问题的解决又不能单纯依靠几个觉悟高的人去努力,它取决于绝大多数人对自身与环境的认识。必须意识到,在人类整体的利益面前,个体或者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利益要服从于共同的环境利益的要求,这样,才能团结起来,实施环境整治和建设的战略。因此,甘肃的发展,当务之急不是“招商引资”、“有水快流”和“超前消费”,而是全体一致地了解环境和学习适应环境的知识,制定环境恢复与改造的战略,实施环境工程,建立环境维护的队伍,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之间分配好资源与力量,并在公民中间确立与环境友好、与他人友好的新的伦理,形成适应环境而消费、量入为出的新文化,这样才能确保甘肃社会的持续发展与长久和谐。在共同目标的激励下,甘肃社会才能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一扫离心离德与颓废萎靡之风。要认识到,我们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把资源消费掉或者说浪费掉,我们必须要在地球上站住脚,要为生命系统负起责任,其他幻想先“靠边站”。我们要优先解决人们的“基本需要”,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或者做不好,而是追求花里胡哨的“技术性生活”,或者名其曰“科技生活”,那就迷失了方向,跟吃了“摇头丸”差不多。技术发展到了这样的关口:必须规范它的应用方向和范围,决不能再让其泛滥,不能再继续宣扬对科技的迷信,无节制的科技应用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  

因此,甘肃社会很需要普及环境知识,甘肃的教育也很需要调整它的重点,担负起环境教育的责任。环境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人人有义务参与,不分老幼。如果说将来还保留考试的话,那么,环境考试必是其一,每个人都必须通过环境知识和环境技能的考试,才能成为合格公民。在环境条件比其他地区都恶劣的情况下,甘肃的教育若还在“随大流”,被动地捆绑在“高考”的战车上,那么,甘肃的落后就是必然的。甘肃的教育很需要“解放思想”,很需要全新的战略与体制,以便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建设准备观念、知识和人才。甘肃必须先为自己服务,然后再谈为全国、为全人类服务。把这个观念用在科研选题上,用在科研力量的组织上,就要首先满足甘肃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我听说,甘肃的人才流失很严重,这件事非同小可,需要彻底反思和研究解决之道。没有了人才,没有了愿意扎根甘肃、建设甘肃的人才,甘肃的发展还指望谁呀?这个事情比什么都重要。我还听说,人才流失,一方面跟甘肃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总体待遇水平低有关,另一方面跟政府对人才的政策承诺不兑现有关。然而,必须看到细节:政府在一掷千金地笼络“高层次人才”,却对改善“中低层次人才”待遇不热心。这样的做法,正好跟甘肃的环境要求相背离。不能指望几样“高科技成果”拯救甘肃(人类的危机恰是因为科技成果太多了),甘肃的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希望恰好在于民众之中,或者说,在甘肃,执政党的基础在于广大的普通民众和“中低层次人才”,而不是少数“上流人士”。这一条,越是讲究可持续发展,越能体现它的正确性。  

所以,在甘肃,所谓解放思想,就跟其他地方的内容有所不同,必须从甘肃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文件或者某某理论出发。我们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真理应该是“甘肃的真理”。政府不能视“遍地的问题”而不见,在既当甩手掌柜又大权紧握的条件下,轻飘飘地用一句“发展中的问题,要用进一步发展来解决”去敷衍。现在看来,受资源环境的限制,“蛋糕”是难以做大的,中国若依照旧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发展”也“熨平”不了社会矛盾,填不满国民的物质欲望的“无底洞”。仿照美国经济制度的偶像,结果达不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社会矛盾却比美国严重十倍,谁准备负责任了吗?美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整体因素决定的,中国仿效不了。例如,中国能到黑海去搞军事演习吗?中国能控制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吗?国际“热钱”是在美国股市高涨的时候才大量进入美国,而对中国股市正好相反,是在中国股市抄底的时候才进入中国,中国能扭转这种“世界心态”吗?中国人卖什么什么贱,而买什么什么贵,这种没有定价权的交易,这种傻帽似的买卖,只有当今的中国政府才好意思说是“比较优势”,要是换了美国,就枪炮开路,或者制裁,老子说了算,你中国行吗?要知道,你输出的不光是产品,更是资源!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不精打细算,还大肆消耗,去赚那些随时都会贬值的纸币,除了满足那些早就是美国人的买办们的消费需要,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邯郸学步爬回家,画虎不成反类犬。这种“一头热”的与国际接轨(实际上做美国的附庸)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是太大了。作为一个比韩国面积大4倍而人口却只有韩国一半的中国省份,完全没有必要跟着北京那伙人瞎吆喝,那伙吃着“国际大餐”的人是绝对不会为甘肃人民着想的,谁顺着他们谁上当。中国那么大,人口那么多,一个号令下来,各省都一个思路,这实在是太可怕了!从分析的角度讲,是抹煞了差异,强行卷入一条轨道,趋同的结果是加剧竞争,不是一致对外,而是首先自相残杀。“自我异化”就这样产生了。  

所以,“资源”这根弦,要绷得紧紧的,一切都要从这个出发。不要被“西化了的中国经济学”的鼓噪所迷糊,那些陈词滥调是脱离地球资源这个实际的,更有为西方输送利益的价值观在里面。  

前面提到水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其实,任何资源都要讲究利用率,都要发挥它的最大效益。拿这次四川地震为例,甘肃也是受害者。然而,有一个细节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地震损坏了109隧道,致使运往灾区的航空燃油被阻断。救灾就是救命,而灾区的地理环境使得陆路运输不通,只能靠空中救援力量,燃油就是救命油,其他类型的油不顶用。这个例子给我们什么警示?我们从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没有它,人类就没有移山填海的力量源泉。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在人类亟需建设的环境工程面前,在人类还要不断地进行道路和房屋建设面前,在人类还要保障农业丰收和增产面前,石油是第一可靠的资源,我们应该把石油用在这些方面,而不应该用在发展小汽车去兜风游玩上面,或者发展那些“没有需要也要给你制造需要”的所谓“第三产业”方面,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最后要遭天谴。同样的道理,其他资源也要研究它的优先用途,不能为了满足人的暂时的甚至是低俗的欲望而消耗掉它。判断资源的使用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价值,就看这些资源是不是生产了更多的耐用品,是不是让后代长久享用,以体现代际公平。在人类的前途面前,个人的物质消费欲望必须要节制,个体的发展主要在精神方面,以追求对世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为目标,而不是以物质占有和炫耀为目标。  

市场经济把人都变成了“经济人”,只关心个人利益,都希望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对于环境的质量和前途关心较少,在环境利益方面也抱有不同态度。例如,所谓“资源有偿使用”,谁给的钱多谁就消费的多,即使有的人连基本需要也满足不了,那也符合市场经济的逻辑。有的企业可以卖“排污权”来挣钱,买排污权的企业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排污,因为他有钱,而被污染的环境到哪里去申诉?被污染的他人又活该被侵害吗?这些基本问题,都要清理,不能为了什么“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乌托邦而牺牲环境和人们最关切的利益,不能为了厌恶一个乌托邦而陷入另一个新的乌托邦(说一句粗话:不能把脑袋吊在裤裆里去重复西方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在很多人还没有解决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按钱来分配资源”的逻辑是不能接受的。  

前面说过,甘肃人才外流严重,但毕竟还是人口的少数,绝大多数甘肃人还是要在甘肃生活,这些人才是甘肃的主人,甘肃的教育就要首先考虑这些人的需要。今年高考,天水替考事件,反映了甘肃教育上的乱象很严重,也反映了捆绑在“高考战车”上的教育战略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多数甘肃孩子除了高考这条路,其他就业和成才的路子太少,太狭窄。这是甘肃教育的无能,也是政府的失职。首先是政府失职,长期压制教育,使教育没有了自己的灵魂,断了脊梁,本该是社会上最有知识和抱负的教师群体,对社会的发展却没有发言权,更不能与学生一起讨论甘肃面临的问题,谋求解决之道。这样的教育,并不着眼于甘肃,而是教孩子们“走出甘肃”,把甘肃的智力资源送走、掏空,甘肃焉有不落后之理?  

甘肃的教育投资相对较少,但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这些投资的效率怎样?如何来衡量教育的投资效率?甘肃的水资源有了衡量的标准,教育的投资还没有好的衡量标准,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教育行业的很多钱花的太冤枉、太没有眼光和水平。如果教育投资不能产生累积效果,大家的精力都放在了“分钱”上,搞建设的钱没有了,学生没有受益,更不要说长期受益,这样的投资就是不合理的。  

中国的教育水平很低,我对提高教育水平和效率很感兴趣,这里面大有作为。教育的灵魂在哪里?在于让人们明辨是非,在于让公民练就改变落后与沉疴的行动能力。作为有理想有眼光的政府,要有超脱的境界,还教育以自尊和自由,培养敢于担当责任的公民,甘肃的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计才能得到甘肃人民的拥护,因为它的人民具备了这种眼光和境界。在“还权与民”的时代,这一点值得期盼。我非常希望能加入甘肃新教育实践的行列,在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环境教育、物理教育、实验教学与实验开发,以及社会建设方面,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这里,我就稍微详细地谈一谈“环境教育”的问题。  

环境教育的提出,当然有它的背景。不过,我觉得,从教育体系方面来说,是更完善了,因为它从只教授人们一些技术和工业知识,扩展到提醒人们关心工业对环境的破坏;从鼓动人们引颈期待人类对宇宙的征服之类的“伟业”,到关心自己的饮食安全与卫生这样的“小事”;从吹捧科学能让人进入一个虚幻世界,到认识地球才是人类的长久家园,…,环境教育就是这样让人类的野心收缩,同时也让教育逐步认清了自己的使命所在。  

环境教育一开始就有对工业化“反动”的意味,所以,那些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劳动制度,等等,都要受到它的审视和批判。这势必与那些还沉浸在以“经济增长”为执政合法性的政党与组织发生矛盾。然而,环境教育的根据还是以铁一般的事实逐步凸显出来,那就是环境危机已经跨越了国界,成了全球性问题;资源枯竭的红灯亮了一个又一个,被挖空的资源种类越来越多,资源涨价的风潮轮番上演,由此带动的是通货膨胀不止,各种矛盾趋于激化。世界已经进入了危机四伏的时代。资本主义的隐形逻辑基础——“无限的资源供给与消费”——已经露了底,它那些被大大夸张的“优点”被证明是短命的,例如石油的枯竭之时就是它的“大限”之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被埋葬的时代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代。现在看来,正好相反,是矿物资源的匮乏才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灭亡。至于人类会不会灭亡,只有天晓得。霍金就开出了一千年的大限,他是寄希望于人类逃离这个破烂的地球,因为他对地球人的人性已经不抱希望。环境教育试图修正人性,为各种观点的人奠定一个最低的共同底限,延迟“霍金大限”的到来。  

环境教育除了“破”,还要“立”,它的目标是建立环境友好的、循环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强调满足基本需要而不是放纵贪婪。它引导人们关注其他动物,看看人家都是怎么生活的?如果狮子不是吃饱了就睡,而是琢磨着以猎杀其他动物为乐,那么,狮子就离饿死不远了。  

最后,我再谈两个问题。  

一,甘肃要建设“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还需要在新形势下探索“工农联盟”的新方式。城市人应该关心农村的环境与农业的发展,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能只蜗居在钢筋水泥的房子里从楼缝里看天,在无聊的电视、麻将、电子游戏或醉生梦死中空耗着生命与资源。城市消耗的资源都是输入型的,城市人应该想想如何输出,如何回报环境,如何回报衣食父母。例如,从报道上来看,甘肃的高原夏菜丰收了,但销路不好、不稳定,甘肃本地没有成为消费的主体,企盼外销的蔬菜还能在本地拿“保护价”也是不现实的。象这样的问题,就只能依靠甘肃的工农联盟来解决。这方面的潜力很大。只有城市关心农村,农民把城市看成自己价值实现的根本,城乡之间才能实现和谐,同时也便于建立资源循环网路。  

二,甘肃要全面建立社会保障,依靠政府的信用,实行低工资、高积累(或者高税收)。因为甘肃的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很需要钱,如果现在就“吃光花尽”,明天的问题依然是今天问题的翻版,甚至更严重,那么,这样的发展就无法看好。只要人民群众有知情权和政治参与权,监督挤兑出来的钱如何花,保证能用于增进将来的环境福利和经济福利,使得群众对将来有可靠的预期,群众就会拥护这样的战略。象目前政府这个样子,拿了老百姓的钱就乱花,而且没有人负责任,则老百姓绝对不会答应“忍住”眼前的消费冲动,去为未来着想。  

   

以上所写,是我的真心话,如有不妥,还望陆书记指教,尤其是环境教育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我更要向您学习,因为您已经带领甘肃人民为此奋斗了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了(若有机会,我就聘请您为名誉院长和教授)。我看过您关于敦煌环境的分析,看过您关于石洋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分析,也看过您带领甘肃农民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报道,您也曾坐客CCTV,都反映了您对甘肃的充分了解和对这片古老土地的一往情深。我想,我们是同路人,大的方向是一致的。当然,我也清楚,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既没有海归的光环,也不是腰缠万贯的老板,或者是炙手可热的院士,人微言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能做的事情是他们做不出来的,甚至他们连想都不去想的。这种坚定性,没有环境敏感性或者对人类前途深切关怀的人是做不到的。  

在即将顿笔之际,我看到了人民网地方领导频道关于甘肃的事情,网民的留言虽然经过了编辑的筛选,但仍然能反映甘肃存在的问题,基本民生还是很艰难的,各种权力部门都在大肆捞钱。您的批示我也看到了,但这样基本的事情都需要您批示,我就怀疑甘肃还有没有法治?甚至政令还通不通?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30年来乾坤颠倒,人民已经失去了制约政府的一切合法渠道,各种“幺蛾子”纷纷出笼,堵都堵不完,因为大的逻辑框架就是歪的。我也注意到,在甘肃政府网上就有给领导留言的栏目,甘肃人民完全应该在本地反映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要弄到人民网上去呢?可见,在甘肃讲话还是很难的。  

俗话讲,“30年河东,40年河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允许试,但错了就要改——邓小平同志的这句比较中肯的话被一些人忘得差不多了,他们没有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实验,而是一旦掌了权就觉得自己是真龙天子下凡,是真理的化身,极力美化自己,封杀和打击异己(包括底层百姓的求生呐喊),在任上就给自己盖棺定论,完全丧失了共产党人的进取心和实事求是精神。一些文人更是助纣为虐。从前年就开始的“反思改革”的风潮决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用一个“左”字就能概括的,更不是国际反华势力作祟,如果不体察民情,不看清乾坤的走向,而是继续把“改革”的口号作为“先验的意识形态”和“打人的棍子”,坚持一条道走到黑,那么,“历史的循环”也就不远了。历史上多少统治者都想保住自己的权力,梦想“活上500年”,但他们的梦想都破灭了,历史给予他们的是嘲弄和鞭挞。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聪明的,但是他们忘了一句著名的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玩小聪明的人太多,有大智慧者又不愿意入世,此所以世间乱象丛生不休矣。  

甘肃的前途,重在教育,包括对执政者的教育,而不是反过来;甘肃的良性发展,首在吏治清明。陆书记以为然否?  

期待您的指教,并祝甘肃人民都交好运!  

   

此致

   

敬礼!

   

                                 物理教师:董键  

   

                            初写于二00八年七月十七日凌晨  

                            修于二00八年九月六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