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国际产业资本时刻准备抄底

火烧 2008-09-06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国际产业资本正积极布局中国食品饮料行业,关注投资机会与并购趋势。文章分析了汇源果汁被可口可乐收购案例,探讨了品牌整合与市场扩张策略,揭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与行业整合方向。

国际产业资本时刻准备抄底
 
 
 
作者:李俊辉 中国经营报

 
 中国食品饮料行业或将成为国际产业资本的下一个金矿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时代。”正如早些时候国际知名投行人士在香港媒体公开发表的文章所称,他们正等待着内地宏观调控带给他们所期望的结果,人们将其理解为一家好公司被市场错误的抛弃。
  时下被低估的汇源果汁也许是诸多错误中的一个。
汇源推开财富之门
  “如果可口可乐最终以创纪录的价格成功收购了汇源果汁,无疑将极大刺激更多的风险投资基金进入食品饮料行业,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合众资本(SSG Capital)创始人、总裁曹越分析说。
  他指出,由于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进入门槛低,塑造品牌难度大,相应的投资风险也较大,一度不被风险投资者所重视。
  来自chinaventure(投资中国)的统计数字显示,近三年来,在国内食品饮料行业先后有36家风险投资机构进行了66次投资,涉及246家企业。2007年以来,已有9家企业实现了上市,除汇源果汁之外,还有天溢果业(0756.HK)、中国旺旺(0151.HK)、三全食品(002216.SZ)、统一企业(0220.HK)等知名公司。
  今年以来,该领域并购行动也突然提速,如帝亚吉欧收购成都全兴、圣元国际660万美元收购汇联食品、家乐氏并购正航集团等等,这一系列并购背后都隐约可见国际风险投资基金的身影。
  “从产业投资的角度看,可口可乐的报价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它购买的不仅是汇源果汁的资产,还包括品牌和销售渠道,并借此招安了国内果汁市场最强大的对手,这将帮助可口可乐在这一市场实现突破。”国际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兰馨亚洲投资总监杨瑞荣说。
更大的金矿
  杨瑞荣称,他们也密切关注着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的投资机会,并正在快速消费品、消费服务等领域积极布局。据悉,兰馨亚洲已投资了元祖食品及中国最大的茶叶集团之一的云南思茅龙生绿色产业等。
  “民以食为天,食品饮料市场非常巨大,机会很多,而且目前国内与此相关的消费升级行业集中度还比较低,只要发现具备潜质的企业,通过投资或并购,就能培养行业龙头,进而实现行业整合,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杨瑞荣说。
  曹越也认为,目前海外基金进入中国的规模越来越大,单笔投资额越来越大,自2007年下半年起,风险投资大举进入国内快速消费品领域已成为趋势。
  面对巨大的利润诱惑,一些国际私募基金已悄悄放弃财务投资的传统,转而谋求并购和控股目标企业。2008年8月,业界传出英联投资将以5000万美元入股以火锅著称的北京呷哺呷哺连锁快餐有限公司,获得超过50%的绝对控股权。这在英联已公开的中国投资项目中是第一例。英联投资此前曾投资了内地著名乳制品饮料企业蒙牛乳业(2319.HK)和太子奶。
  英联投资首席投资官(CIO)、投资委员会主席Alistair Mackintosh表示,英联在中国的投资重点针对与消费者相关的产业,比如快速消费品、个人用品和零售业,这是英联所有投资中最重要的领域。据他透露,接下来3到4年,随着中国经济周期的调整,将出现更多的控股和收购机会。
  “每当宏观调控风声趋紧,都是国际资金大举收购国内企业股权的时机,这已经成为规律,上一轮并购高潮出现在2004年~2005年。”财经观察家牛文文说。
  在那一轮高潮中,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并购和入股的国内食品饮料企业有(括号内为外资收购方):乐百氏(达能)、光明乳业(达能)、哈尔滨啤酒(美国AB集团)、青岛啤酒(美国AB集团)、大理啤酒、华狮啤酒(丹麦嘉士伯)、浙江开开(比利时英特布鲁控股)、华润啤酒(南非SAB集团)等等。其他行业有统一润滑油(壳牌)等。今年强生集团收购大宝日化则是最新的例子。
 
 
 
“卖掉”将成为民企的潮流 
 
 
 
 
  9月3日,可口可乐提出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这一消息报道出来之后,舆论哗然,是什么促使了这场收购的形成,中国民营企业出路何在?
可口可乐和汇源都遇到了难题
  《中国经营报》:如何解读这笔交易背后的产业背景?
  姜汝祥:可口可乐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是它一直致力于对产业链的控制。因为饮料业的毛利是很低的,靠的是销量和周转率。
  但是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进入中国之后,中国政府不允许其独资建立灌装厂。由于饮料行业的季节波动非常大,如果没有灌装厂的话,生产速度就上不来,库存也就有限,盈利也就不行,所以他们很痛苦,只能选择合资。在全国的扩张速度和渠道都受到牵制。最近几年,由于中国政策的放开,他们就开始回购灌装厂,能独资的基本上全部都独资了。这样他们在国内产业链的布局就基本完成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前些年可口可乐在国内的营销和增长势头都非常好,盈利也非常好。
  但由于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其市场增长速度却在下降。这从近年来有关中国人饮料消费的结构变化就能看得出来,其中茶饮料、果汁饮料和矿泉水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可乐。于是可乐变成了一种很尴尬的产品,它在未来中国市场如何立足?结论就只有一个,进军非碳酸饮料市场。其实这一战略可口可乐在世界范围内早就已经进行了,比如去年在可口可乐就宣布收购美国著名的维生素水制造商Glaceau,以及全球第二大矿泉水生产商Highland Spring。 所以,在经历了经营茶饮料和果汁饮料的失败之后,在面对中国如此庞大的家庭消费市场,可口可乐感到形势危急,我想,它现在提出收购汇源的战略意义就在于此。
  《中国经营报》:汇源果汁愿意将股份全卖给可口可乐,是不是他自身也存在着现金流紧张或其他方面的问题?
  姜汝祥:汇源一直致力于市场份额的占领,所以我推断汇源的盈利或者现金流情况不会太好,因为它在铺货与广告方面投入巨大。可以说汇源的资金运营状况一直都是偏紧的,因为汇源是一个市场启蒙者。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汇源的经营做得不够精细,我们看一下其设计、包装,是比较“土的“,甚至有“越来越土”的趋势,然后价格在往下走。所以尽管汇源有品牌和市场份额,但是其集约化经营做得是不够的,就找不出类似于蒙牛“特仑苏”那样的“暴利奶牛”。
中国的家族企业为什么长不大
  《中国经营报》:上述原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使得汇源放弃了企业经营?
  姜汝祥:实际上,目前中国很多看似优秀的民族企业都快做不下去了,因为第一代创始人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受限制了,比如娃哈哈的宗庆后、汇源的朱新礼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而像柳传志、王石、李东生这样具有善于经营职业经理层的人并不多。我们大部分企业家都是靠市场机会发展起来的,只会“三板斧”,对于大公司的管理力不从心,所以最后选择卖掉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我觉得如果中国政府不阻拦的话,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卖掉企业将会成为中国的一股潮流。
  西方的家族企业能够经营得很好,恐怕和他们民族文化和商业文化之间的协调有关系,西方是基督教文化,它和商业文化中赚钱的观念不冲突,西方人的基督教文化的理想是给社会做了多少贡献?最后可以上天堂,这就和商业理念相符。当每个人都这样想,组织就容易建立,整个商业运行的成本就低。
  而中国文化和商业文化是有冲突的,因为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小农的田园文化,中国人的理想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所以在中国,大部分企业家是人格分裂的,要么就是工作狂,要么就是突然间醒悟了,对赚钱失去了兴趣,改去信佛、买地修心、练书法、练气功。所以对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家来说,做企业缺少快乐感,在内心深处,他们并不认为企业家可以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因此,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遭遇瓶颈,明明知道再往上一步就可以使企业更加辉煌,但却感觉太累了,何苦呢?还不如卖掉!他们这种状况其实也会影响下一代,我觉得,中国第一代企业的后代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去接班。
跨国公司要掌握定价权
  《中国经营报》:并购之后,可口可乐会对汇源做些什么?
  姜汝祥:跨国公司要制定游戏规则,要掌握定价权。所以我相信可口可乐接手汇源之后会对其进行重新定位,会使果汁这种饮料向中高端走,防止其成为一个过于低端的产品。可口可乐自身到现在也不是一个低端的饮料,在人们的感觉上并不低档。这样做的好处是,它会对行业进行重塑,将果汁饮料行业的游戏规则建立起来,这就意味着价格战打不起来了。
  《中国经营报》: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产业链的目的,其实还是控制定价权。如果这样,他们不就垄断这个市场了吗?
  姜汝祥:其实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完全的垄断是做不到的,竞争性行业要想完全垄断是不太可能的,就算可乐饮料,也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可乐不停地进来。那么为什么又要领导者呢?关键在于建立游戏规则,让一些乱来的人,比如说打价格战的人难以立足。比如可乐碳酸饮料市场就是这样,全球有很多种可乐,但是其他的就是做不起来。道理很简单,在其从消费者教育到品牌、灌装厂、原料产地形成一条龙之后,别的企业很难竞争,就算降价消费者也不会买你的产品,因为作为消费品,一旦消费者成熟之后,对价格会变得习惯而不敏感,甚至觉得低价是不正常的。说到底,饮料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人们的消费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身份象征,所以品牌的运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评价这次收购的价格,有人说中国企业的价值被低估了,你怎么看?
  姜汝祥:这是肯定的,现在整个中国的优秀企业都处在被低估的阶段。道理非常简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正处于上升阶段,这就意味着会有一些品牌成为国际品牌,所以每一个中国的企业都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行业内领先的公司。而且,中国13亿人的市场太大了,可以说占全球市场的1/3,这样的市场里面的领先者是什么概念?所以国际上的中国概念股这么多年长盛不衰。这也是跨国公司热衷于收购国内公司的根本原因所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