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企业家,你们为什么逃避?
达能和娃哈哈的合资风波还未完全消散,又传来了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要约。
这次的收购比达能的更彻底,可口可乐想用179。2亿港币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看来外资也在吸取以前的失败教训。
其实观察一下现在中国的饮料市场,曾经害人的碳酸饮料已经被国内新开发的茶饮料、果蔬饮料以及功能饮料抢去了很大份额,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对后者有利,可口可乐也是注重了在中国的非碳酸饮料业务后才取得了22%的销售额增长。
正是看到了自己传统饮料的消亡趋势,可口可乐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但它要想在起步稍完的非碳酸类饮料上有所作为,就不得不正视中国民族企业的竞争。于是国际资本惯用的伎俩便成了它的最优先选择---如果技术和市场开发不占优,那就让强大的资本来开路,其中全资收购比合作经营更能获取长期的利益。
大家已经看到过太多国内品牌的消亡,比较早的日化产品就不提了,被达能收购的乐百氏那尴尬的地位就是比较新的例子。
有人用资本无国界以及全球市场化来寻求“安慰”真的让人啼笑皆非,他们说只要“在中国注册并聘用中国工人就是国内企业”也让人难以理解,试问资本收益与工资收益是能相提并论的吗?何况资本控制下的技术进步和行业标准制定是工人说了算还是老板说了算?更可以深入一点考虑的是企业文化的建立和思想的引导是由谁来控制?要知道企业就是国家的“细胞”,它除了创造物质财富还会创造文化财富。十多年来逐渐“横行”中国的洋奴文化不能不说与我们大量“细胞”被人控制有关,这还不能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
另外,中国企业在国外并购中的诸多失败事实还不能提醒我们这些“弱智”和“想当然”者们?!许多中国企业只允许做没有表决权的“干股东”到底是为什么?难到别人理解不了“资本无国界”和“全球市场化”这样的概念吗?
其实别人理解得更深刻,那就是“无国界”指的是你无国界;“全球化”指的是我的资本全球控制化。这就带来了我的文化的全球化,我的利益全球化,你们就跟着我一体化(同化)吧!
于是大家有了这样一个疑问:我们的企业家难道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吗?你们为何要选择逃避?
相信自认为“人中龙凤”的企业家们应该是明白人,要不然怎么会从零起步做到行业领袖呢?但为什么一遇到几十上百亿的“现金”大家就选择“投降”?
是没见过这么多钱吗?我想不是。大家应该见过比这更多的钱,因为你的市值和产值都是天文数字。
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吗?也应该不是,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大家已经经历过太多的磨难。
那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真是那传说中的“营商环境差”?
有一个现象也许能让大家联想到答案:宗庆后有过绿卡,但他说自己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孩子也在放弃某国籍中;有外国国籍的“成功人士”很多,其家人也有不少在国外吃“面包和奶油”;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出走”,但选择了香港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胡乱猜测一下,那就是“安全感”,也许正是这样的“感觉”让有些人宁愿选择提前“套现”而不愿为国永续发展。
也许背后的深层原因许多人更为了解,不用我说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