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龚忠武先生学术演讲的一点启示
理性声音:在倾听与冶炼中酿就
——兼谈龚忠武先生学术演讲的一点启示
钱明辉
《云南信息报》与“大家思想网(真善美文化传播中心)”合办的“大家评说”专栏,旨在发出云南本土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理性声音”。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事情,因为她在酿造思想,她在打磨智慧,这对云南思想文化力的提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方面都会产生潜在而持久的影响力。我与“大家”相去甚远,但却渴望听到“大家”发出的“理性声音”,品味那思维激荡理性浩渺的无穷魅力。
翻开词典,映入眼帘的“理性”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既浅显又深奥的概念。说它通俗浅显,因为它的意思与感性相对,就是指处理问题时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的原则来加以考虑的那种态度,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考虑问题或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的意思。这里,理性作为一种“态度”,似乎简直就是小事一件,轻而易举,我们不是常听张三告诫李四:“你要注意端正学习(或工作等)态度!”说得倒是轻轻巧巧,听来也倒是简简简单单,但事情往往不会如此轻巧简单地得以解决。症结何在?奥秘何在?这就是理性特殊深奥之所在和重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了。
的确,好一个“态度”了得!因为在这“态度”背后起支撑性奠基性作用的理性,乃是人类数千年思想修炼之正果,数千年思维砥砺之结晶。理性是人们在思想层面上进行的艰苦的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当人们说“不要感情用事”这句话的时候,是要求人们从思想层面上去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在哲学认识论上,这种思想认识活动已属认识的高级阶段。既是高级阶段,便非轻而易举,它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研究、思考、分析,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以反映某一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在这个逻辑推理的过程中,必须在前提可靠的基础上得出可靠的结论,从而在思想深层上形成人们符合客观实际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态度”,做出理性决断,发出理性声音,让理性的光芒普照大地。
在理性态度基础上发出理性声音,需要人们在思想层面上学习“倾听”的本领。当然,这种“听”不是乖女儿对父母亲人“很听话”那种“听”,而是要以科学研究的态度眼光,用辩证怀疑的精神理念,对“声音”的“发声源”和“声音素”进行思辨性剖析和逻辑性加工。其中,对“发声源”的“倾听”,不仅需要关注“他者” 这个“发声源”(别人到底是怎么说的?),更要特别关注“我者”这个“发声源”(我到底说了些什么?);对“声音素”的“倾听”,不仅需要关注“声内素” (确切表达了什么?),更需要关注“声外素”(是否暗含别的意思?)。当然,这一过程是即时性的瞬间进行的。这种“倾听”的颇为复杂的立体性特质,在许多正直而有影响的学者身上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前几天听美国华人学者、哈佛大学博士龚忠武先生学术演讲,这种印象就令人难忘。龚先生开始便谈到他自己曾经得到过的最重要的思想启迪,是美国中国学泰斗,他的老师费正清教授教给他怀疑的态度和精神;于是,他用这样的态度和精神审视自己和他人,人物和事件,在求真知做学问的人生道路上收获了累累硕果。他在演讲中对概念用语细密深入的推敲,不时交待一句“这是学术交流,我不做‘定论’”的表达风格,就悄无声息地印证了这一点,也彰显了一种富有魅力的“理性声音”。而在龚先生演讲结束后进行交流互动时,提问者中“交锋”颇为激烈的那两种声音,离“理性声音”的内在要求似乎就还有相当的距离。年青人发言中的一些绝对性否定话语,年长者那句“再过十年再来与我们论辩”的情绪化心声,都会使他们各自的“声音”丧失“理性”的基础和前提。不过,在这样的氛围中发出这样的声音,又正是“理性声音”酿造过程中所需要的倾听和冶炼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理性态度基础上发出理性声音,也需要人们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去强化和提升。人们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的实践的,这就是说,人们的做或行动,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展开形式和客观内容。而人们在做或行动等实践起动之前,总要进行考虑或商讨,设计或打算,部署或安排,在这个过程中,理性作为“处理问题时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的原则来加以考虑的那种态度”是可以发挥自己的强大威力,以使人们的实践获得更大的效益,取得更大的成功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 “态度”的“端正”是颇有难度的,它需要教育的积淀,文化的熏陶,视野的拓展,智慧的升华。具体到某一件事情上,则需要当事人有深厚的知识积累,谦逊的工作态度,灵动的思维能力。作为人类文明重要成果的立交桥,恐怕总是为畅通交通,方便公众出行而修建的吧,昆明市投资6000万元修建的小西门龟背立交桥应当不会例外。但令人费解的是,此立交桥交而未立,上面不得不安装红绿灯,还要设公交站!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座立交桥“一通就堵”的“特色”和“奇迹”。这个路口是昆明市区最重要的两条东西干道东风路和人民路的交汇点。在这样一个重要枢纽位置上修建这样一座桥,真不知其动机目的何在?当四个方向的车辆通畅而快捷地行使至此而嘎然而止的时候,留下的可能是社会资源燃油的浪费,后续车辆拥挤的长龙,云南人智慧的贫乏,昆明市“龟桥”的愚蠢等不良形象。试想,建造者若能多追问一些自己的“理性声音”,同时也多倾听一些公众的“理性声音”,在确保畅通交通造福公众的同时,又让人们久久地回味“龟桥”的娇美,建造者的智慧,昆明市的大气,这样,红土高原上的“理性声音”就将响彻中国,响彻世界!
或者,上述拙见本身就存在许多不理性言词,在真诚倾听不同意见的同时,那就权当酿就“理性声音”不可缺少的冶炼添加剂吧!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