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郭海强:北京奥运-“中国神话”更有文化魅力

火烧 2008-08-03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主张北京奥运应展示中国神话而非孔子像,认为神话更具动感与文化魅力,能体现科技与人文奥运精神,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

北京奥运:“中国神话”比“抬孔子像”更有文化魅力(旧帖重发)
郭海强


  时至今日,08北京奥运已经进入一年期倒计时了,举国上下的“奥运热”自然有增无减。日前有媒体报道,身为奥运会文化艺术顾问的季羡林教授在北京奥组委刚成立时,曾对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提出了在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的建议,这则“旧闻”随即毫不令人意外地成为近日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
  记得几年前“清宫戏”泛滥成灾之时,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因为电视剧编导们的艺术想像力只到清朝为止,“再往前就推不动了”。如今看来,在对外弘扬中国文化以及宣传中国形象方面,似乎也是“只能到孔子为止”,不论任何场合,不管任何对象,都要把孔子“抬出来”才能交代过去。笔者在此无意否定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事实,亦非反对“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价值观,但在中国举办奥运会这样涉及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不能不严肃认真地指出:将孔子像“抬”进奥运会只会弄巧反拙。
  众所周知,奥运会既是一项最高规格的国际运动赛事,也是一个各国参与度最高的世界体育盛会。奥林匹克宪章明文规定,奥运会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Citius、Altius、Fortius);国际奥委会的宗旨是“鼓励组织和发展体育运动和组织竞赛;在奥林匹克理想指导下,鼓舞和领导体育运动,从而促进和加强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友谊”。显而易见,奥运会的突出主题就是“运动与友谊”。“运动”强调的是“动力”,体现的是“动感”;“友谊”的前提是公平,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友谊。如果我们将一座巨大的“孔子塑像”抬进奥运会场,其僵硬、凝滞的形象从何体现“动感”?一座高大的塑像只会让人产生“顶礼膜拜”的距离感,又从何发展平等的“友谊”?当然,将孔子“抬”进奥运会还可以采用其它形式而不一定非要做一尊大塑像,但不论如何,在现代奥运会场上的人们很难从一个具体的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身上获得“运动与友谊”的印象,这是可以肯定的。当然,我们也明白季羡林教授的本意,此举是要通过展示孔子的形象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道德标准、处世哲学、礼仪要求等有益于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思想,问题是在奥运会这么一个国际体育场合之上如此刻板地宣扬这些静态的文化内容,实在让人感觉格格不入。有一个英文口语叫做“Hard Sale”,意指不顾及别人感受的“硬性推销”。
  笔者认为,相较于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更值得、也更适合拿到奥运会上展示的宝藏,那就是中国的古代神话。世界各个古老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神话,如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印度神话、北欧神话都是较有系统的神话体系,世人皆知的“奥林匹克”就是希腊诸神所居住的神山,基督教《圣经》里的很多记载其实就是犹太民族的神话传说。因此,神话反映的正是各民族远古文明的起源,有的更反映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性格,可以说,没有比神话更古老、更根本的传统文化了。但在今天,不要说国际友人,就是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也对中国神话知之甚少,除了“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之外恐怕也就说不出别的了。
  早在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里即辟有“神话与传说”专章,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中国神话研究的先河。之后,茅盾和闻一多两位文学大家亦相继写出了多本神话研究专著。事实上,中国神话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还独具一格,有着与世界其它神话截然不同的鲜明特点:劳动性和创造性。建国后较早从事神话研究的学者袁珂先生指出,“(中国)神话中所歌颂的具有威望的神,或者是神性的英雄,几乎无一不与劳动有关”(1)。请看那劈开混沌开天辟地的盘古、那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女娲、那始画八卦结绳作网的伏羲、那遍尝百草播种百谷的神农,还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鲧禹治水,这些中国神话里的主要人物莫不集中地体现着劳动的特性,亦无不反映着为人类谋幸福的伟大胸怀。此外,有了劳动自然就会有所创造,黄帝发明指南车打败了蚩尤,嫘祖发明养蚕制作了衣服,还有燧人取火、有巢建房、仓颉造字、宁封烧陶,这些神话人物的发明创造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与大自然共生共存的聪明智慧,亦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特质。“中国神话的一个最主要的特色,就是从神话里英雄们的斗争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那种为了达到某种理想,敢于战斗,勇于牺牲,自强不息,舍己为人的博大坚忍的民族精神”(2)。
  另一方面,请特别注意上述每一个神话故事里所充满的“动感”(我们的刘翔不正是那个与太阳竞走的‘夸父’吗),那些完全可以通过各种体育形式及艺术手法直观地表现出来的“动作”,难道不比“孔子像”更能引起各国朋友的观赏兴趣和广泛共鸣吗?此外,“鸟巢”这种超现代风格的运动场在结构上、背景上均十分适合“神话”的上演。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也是北京奥运开闭幕式导演组成员,相信借助他在高科技电影制作方面的丰富经验,一定可以将中国神话通过当代技术(如电动仿真道具和多媒体手段)生动地、美妙地呈现给各国观众,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以此向世界人民展示今日中国的现代风貌和综合国力。事实上,笔者主张在奥运会场上展现中国神话,并非意味着必须排斥其它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而是希望以“神话”贯穿起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以作为北京奥运的主题,老庄孔孟、张衡蔡伦、祖冲之郭守敬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以及中国的现代建设成就均可以适当的形式融入这个主题表演之内。
  我们都知道,中国举办这次08北京奥运的机会来之不易,而且相信在未来二三十年内都不可能再有主办奥运会的机会(日本在1964年东京奥运后至今仍没有机会主办本国的第二次奥运),北京奥运必将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承担着面向世界发挥中国软实力的重大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万分慎重地对待此次奥运的所有准备工作,奥运开幕式更是举世瞩目的焦点所在,全国人民自然希望北京奥组委方面能够慎重决策。北京奥运的口号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而“人文奥运”又是北京奥运的灵魂,其内涵为“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请大家慎重思考:“中国神话”与“抬孔子像”哪一个更能充分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精神内涵?
  07、08、12、
  注:(1)见袁珂《古神话选释》第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
  (2)见同书第16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