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关于两岸合作建设台湾海峡(闽台)生态经济实验区的设想

火烧 2008-07-23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提出两岸合作建设台湾海峡闽台生态经济实验区的设想,强调生态经济理念与闽台地区合作的可行性,旨在推动两岸经济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关于两岸合作建设台湾海峡(闽台)生态经济实验区的设想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余画洋

2007年8月

摘要

本文提出两岸合作建设台湾海峡(闽台)生态经济实验区的设想。福建和台湾两地的经济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而且迄今无合适的对策。生态经济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全国国土整治即将展开,生态经济实验区的设想因而是现实的。福建生态环境较好,有可能在生态经济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台湾和福建地理特征相近,生态压力更大,双方合作有可行性,并可能为两岸的统一奠定基础。

关键词:两岸合作 闽台地区 生态经济 生态公社

目前,着眼于未来海峡两岸政治统一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仍缺乏适合福建省和台湾地区特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诉求。在亚洲,中国与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已经进入实施阶段,福建和台湾两地经济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无论是两岸自由贸易区的规划还是两岸共同市场的构想,都难以在闽台地区聚集资源、形成类似广东或浙江等地那样的经济增长极。最近经常被引述的厦门与金门合并、设立厦金特别市的提议在两岸政治统一时间表尚未确定的情况下,很难行得通,在经济上也没有特别的意义。在文化交流上,福建方面“五缘”的提法过于空泛,难以引起海峡对岸的共鸣,也无法和经济建设实际结合起来。

中华大经济圈的整合已经为在不久的将来两岸实现政治统一准备了相当成熟的经济基础,但是还需要我们解放思想,设计更有可行性的经济融合方案。这个方案还应该在中国的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示范作用。本文意在提出以下设想:两岸合作建设台湾海峡(闽台)生态经济实验区。

近年来,大陆的经济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生态承载能力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在台湾地区,多年来生态灾难频繁发生,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旧的经济增长观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看法在两岸社会各界已经形成了共识。有了思想上的一致,只要出现合适的共同建设目标和方案,两岸经济、技术上的合作就是可以预期的了。

福建是多山的省份。这是劣势,因为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难以获得广东、浙江等地那样的迅猛发展;这也是优势,因为一旦我们转变观念,福建很可能在台湾海峡(闽台)生态经济实验区的建设中成为山水秀美、人民安居乐业的模范省。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2.9%,排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稳居全国第一。如果我们不再追求经济上量的增长,而是寻求质的进步,那么在新的生态经济观的指引下,相信能够实现福建“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台湾地区,大量制造业移往岛外,人才外流,消费不振,经济乏力。台湾深陷依附型工业的困局,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已经难乎为继。目前在台两党无视现实,纠缠枝叶,相互攻讦,都不愿承认大陆单方面的资源输送(对台长期巨额逆差)不可能从根本上振衰起隳。另一方面,台湾对于传统工业化的弊病认识得比较早,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如果和大陆许多方面更为成熟的生态环境整治技术(比如上海的城市地下水回灌技术)结合起来,用于台湾海峡(闽台)生态经济实验区的建设,那么不但可以带动社会就业,促进技术进步,还将更加切实地增进两岸人民的“共同体”认识和文化上的统合。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可行的经济、技术合作必然会促进两岸迈向文化和政治的统一。台湾海峡在闽台生态经济实验区的建设中将真正成为中国的内海。      

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国土资源普查和生态环境普查已经展开或即将展开。根据日本工业化的经验,在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全面的国土整治工作就要提上议事日程。中国也是人多地少、资源贫瘠的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今天,国土整治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位于海峡两岸的福建省和台湾地区先行一步合作,重新安排山河,将在全国的经济战略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和引导作用。在共同建设闽台地区和治理台湾海峡的过程中培育的大批优秀人才和产生的大量实用新技术,同样可以用于中国其它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

不仅如此。闽台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将为人类在21世纪建立新的经济形态树立优秀的样板。生态经济建设,不仅是消极的环境整治,而且是积极的在更高层次上建设“第二自然”。以国土整治和污染防治作为起步,组织起来,开发新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对资源和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的永续发展。

中国自古就有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有害后果日趋严重的今天,显得尤为可贵。中国将来的小城镇和乡村的生态经济建设,很可能以“生态公社”(Eco Commune)作为基本的社会单元。生态公社是人口较少(从数千到数万)、经济上自足的生态文化共同体。莱斯特.R.布朗所说的“大量的分散的小型动力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将彻底解决过去乡镇企业曾经普遍存在的能源匮乏问题,使生态公社在经济上的自我存续成为可能。而互联网的普及,将使“小邦寡民”的生态公社能够与外界畅通地交流信息,实现人类历史上最广泛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如果生态公社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在神州大地上能够形成和推广,就将极大地降低新技术(如太阳能电池)的开发、应用成本,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将真正得以确立和巩固。劳动者在他们自己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共同生产和生活,“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将是在更高层次上向孔丘祖述的尧舜时期或五帝时代的中华文化源头复归。生态公社这一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成熟,将使社会主义社会最终消除三大差别,通向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

在生态经济观的指引下,30多年前提出的闽台经济区的计划将第一次在海峡两岸得以实施。这个方案对于两岸的统一、对于全国的经济规划与协作,意义都是十分深远的。今天,闽台经济区的建设必须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不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只有在共同的建设目标指引下,台湾人民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分,而不是孤悬海外的“亚细亚孤儿”,才会抛弃所谓“台湾悲情”的迷思,欣然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

我们预计,今后十几年,中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各国的经贸关系将更加密切,成员国在经济上将逐步走向融合;在上合组织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通过自由贸易,以中国为中心将形成一个新的世界市场。这个与现有世界市场相平行的新的世界市场所容纳的诸国将在不远的将来,在中国领导下共同建设生态经济,应对人类社会生态急剧恶化的困境。这也可能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机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闽台生态经济实验区的建设还是一个伟大的试验,它将为日后全球合作建设生态经济积累经验和教训。

人们已经认识到,无论市场还是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过去,我们强调市场较多,现在是到了重新认识计划作用的时候了。台湾海峡(闽台)生态经济实验区的合作建设,将以政府或政党为主导,在2010至2020年十年内分阶段逐步推行。深入研究将表明,在两岸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合作起来建设生态经济实验区,不但是必要的,而且切实可行。这个构想将超越过去的“一国两制”框架,争取时间,赢得人心,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亚农史论集》,李亚农,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2《唯物辩证法大纲》,李达主编,人民出版社,1978

3《美国203年:对“美国体系”的历史学与未来学的分析》,黄枝连,中流出版社,香港,1980

4《周秦道论发微》,张舜徽,中华书局,1982

5《史记》,司马迁,岳麓书社,1988

6《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何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7《再造中国续篇:西部大开发方略》,邓英淘、王小强、崔鹤鸣,文汇出版社,2001

8《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莱斯特.R.布朗,东方出版社,2002

9《生态社会主义》,陈学明,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2003

10《亚洲周刊》杂志,香港,2003-2006

11《天下》杂志,台湾,2005、2006

12中国共产党16届6中全会公报,200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