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他的恩师袁大胡子
毛泽东和他的恩师袁大胡子
蒋盈阶
袁大胡子就是袁吉六先生,其人身材魁伟,喜蓄长鬓,祖籍湖南隆回县,清同治七年(1868)农历四月初十出生于湘西保靖县葫芦乡,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举人。他学识渊博,一生不入仕途,而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教员,从1914-1918的五年间,一直教授毛泽东的国文课,对其影响颇深。
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是毛泽东喜欢的课程。他的作文观点新颖,文笔流畅,为同学们所推崇,不料袁先生崇高故要求极严,他的作文居然够不上“及格”水平。
在袁先生的指点下,天资聪颖的毛泽东“改变文风”,不久就能写出像样的古文了。袁先生则常常在他的文章后批上“孔融笔意”“昌黎手法”等评语,并发给学生传看。
袁吉六先生对毛泽东格外器重,十分关注他的学习。袁先生嗜书如命,他的书籍轻易不借给别人阅读,唯有毛泽东例外。1949年袁先生的儿子在翻阅其父的旧书时,还发现了毛泽东当年亲手写的借书条。
袁吉六先生要求学生相当严格,有时还有些过分,以致与学生产生矛盾。他与毛泽东也发生过一次不愉快的冲突。毛泽东认为每次作业都是自己理解能力与社会观察的记录,他习惯于在结尾处注明日期,以便保存。袁先生也许是不理解其用意,却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学生的作业是让老师批改的,不必如此这般,他连续两次勒令毛泽东将写有日期的作业撕掉,重抄一遍,毛泽东均未服从。于是,在课堂上,生性急躁的袁先生怒火中烧,将毛泽东的作业当众撕下来,气得毛泽东起立质问,并要拖他去校长室评理。此事虽闹得不愉快,但并未影响毛泽东对脾气古怪的袁先生的尊敬。
1915年,第一师范掀起了反对当局增收学费,驱逐校长张干的罢课运动。毛泽东起草了一份反对张干的传单,张干恼羞成怒,要挂牌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17名“闹事”学生的学籍。袁吉六先生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与杨昌济、徐特立等教师联合起来反对,张干难以一意孤行,开除之事只好作罢。袁吉六先生很赞赏毛泽东的敢做敢为,常常捋着胡子对人说:“挽天下于危亡者,必斯人也!”
在毛泽东离开一师不久,袁吉六也离校去了新化戴家凼定居,在那里著书立说。此后师生两人天各一方,未再见面。1932年,袁吉六先生病逝,葬于原籍隆回县罗洪乡白莲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百忙之中多次打听袁吉六先生的下落。当他得知恩师已作古多年时,深感悲痛。其时袁吉六先生遗孀戴常贞老人生活艰难,王季范先生特为此致函毛泽东,信中附诗,其中有句云:“一字千金何处报,其妻老病绝粮时。”毛泽东读后感慨百端,立即复信,并嘱咐长沙市民政局每月发给戴常贞老人30元的生活费。1951年,毛泽东还特致函湖南省省长王首道,让他派人接戴氏老人赴京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1952年,为表达对恩师的怀念之情,他亲笔题写了“袁吉六先生之墓”的碑文。后来隆回县政府拨款重修了坟墓,将毛泽东手书的碑文刻于3米多高的石碑上,立于墓前。
作者:蒋盈阶 湖南省安化县毛泽东思想学会(413500)电话:0737-7231471
相关文章
- 锦衣之下 此人蒙冤被杀,刽子手不忍下手,锦衣卫抄家都不禁潸然泪下
- 最后的刽子手 八年之后的刽子手和死囚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的刽子手杀人不眨眼,该收手时绝对不能拖延,否则下场悲惨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为何古代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时就立马停手?只因为这13个字
- 刀下留人评价 揭秘: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立马停手?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清末的刽子手:从业20余年,遭人唾骂,无妻无子,晚景凄凉
- 清朝刽子手 明朝3位忠臣被押上刑场,2位让刽子手当场出丑,1位让刽子手丧命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刽子手收入有多少?每砍一个人头可以获得四个银元
- 清朝刽子手 此人挽救了大明江山,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终其一生一贫如洗
- 毛泽东: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者与精妙运用者——以“亲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为例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