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风华正茂

杂想: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边缘化等?

火烧 2008-07-11 00:00:00 风华正茂 1025
文章探讨上大学的真正意义,反思大学教育对精神与物质的平衡,强调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指出自由需有底线,并批判社会乱象根源。

   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上了十几年的学,这个问题在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在高中以前大脑中几乎就没有大学这两个字的概念,当时似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人生的正道。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没有确立,自然一切都是混沌一团。高中时候开始有了大学的概念,但除北大清华外不知道还有什么大学,当然这个并不是什么志向问题,而完全是信息封闭之下蒙昧状态下的无知。高中毕业报考大学一下字看到那么多闻所未闻的大学名字,只是盲目作了选择,考哪所大学是填志愿时候才确定的。高中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认为已经初步形成,回头看来的确是开始形成了,但形成的是进化前的一个初始状态,是在书本上形成的,并非是观察体验社会形成的。那个时候对社会没有认识,对人生没有什么深入思考,对大学的理解大概没有超出安身立命这个范围。大学四年对社会的关注并不多,但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区分了精神和物质与幸福的关系,明白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毋庸讳言,物质是幸福的必要基础,很难想象原始人日夜为了吃饭问题而忙碌会有时间从事精神层面的深入思考,也难以想象在现代社会中无休止加班加点工作可以有时间去从事个人兴趣的充分发觉。物质是必要的,是基础,但没有精神的物质财富积累和粪土没有多少差别,因为财富本身不会给人带来精神满足感。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份工作(除非是自己感兴趣的)如果剥夺了一个人所有的时间,剥夺了他精神扩张舒展的空间,那这个工作无论薪水多少都不会给人带来多少幸福。内容远比形式重要,对于学生而言,不感兴趣的科目可以旷课,即使是专业所在不感兴趣也可以抛舍,或者去了开精神上的小差,这个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无论学习也好工作也好都要寻求内在的动力,这个内在的动力往往就是兴趣,适合自己的工作除了钞票和工作本身经验自然积累外不能再提供任何东西绝对不是好的工作,好的工作必须能给人精神上的快乐,如果工作本身不能给人精神上的快乐,那它也应该让人有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工作本身不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并且剥夺了人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那实质上就是工作把工作者绑架成了现代奴工,扼杀了大部分的人生意义和希望。物质保障和精神扩张的支持是好的工作可以提供的,但大部分人可能无法如愿。为了保障自己精神自由,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实力是自由的保障,虽然没有绝对的自由。大学毕业时有一门功课考试不及格,补考以后又没及格,险些影响研究生入学,大概是太看重自由的结果,自由还是该有个底线的。大学毕业后的两年是思想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模糊残缺逐渐走向清晰完善,或许这是两年的最大收获。很多人都认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虚的东西,大而无当毫无意义,真的是这样忙?事实上现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是乱象丛生暗潮涌动,很多人感觉有太多的苦痛,归跟到底是国家不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教育的结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为什么要钓鱼呢?止于技的层次就可以了吗?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达到心的层次,这也是大学教育所欠缺的。貌似虚无的东西却为个人物质财富扩张和精神空间拓展提供了根本方向。为金钱而金钱,有了钱后声色犬马穷奢极欲飞扬跋扈的人不在少数,没有金钱而不愿诚实劳动而是好逸恶劳坑蒙拐骗明抢暗偷的也不在少数,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同时大量出现行为上的不良趋向大家都有目共睹,这根源仍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现在不重视这点结果就是培养起来的官员私而忘公,商人见利忘义,百姓争相追腥逐臭,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日益走向正常化甚至制度化。当看到穷奢极欲的现象是愤怒还是羡慕,这是个问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里的穷和达并非指经济层面。当然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等因素有很大影响,但也只是量的影响,质的决定作用在于思想。前段时间汶川大地震有乞丐捐款的报道大概就是最好的说明了。现在的大学缺少了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实际上就是兼济天下的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的精华部分,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过度关注自身终日经营算计是于国于人于己都不利的。现在的大学被社会边缘化了,其关键原因就是大学丢失了五四精神,大学生远离了五四精神,争相埋头谋生计,眼睛只向上看不向下看,不再关注社会问题,受垄断媒体舆论误导严重,不关注“假大空”,过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十四亿人民都在低头“奋斗”,却奈何不了几个占人口极小比重的官仓老鼠,保护不了自己的利益,不少社会丑恶现象人神共愤但总是无可奈何也司空见惯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正常,这是对抛弃五四精神过度“脚踏实地”的无情嘲讽。考虑党的政策是否在政府官员中得到执行情况,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应该成为每个大学的指导原则。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人低头做微观的个人奋斗而不去推动社会环境必然加剧恶性竞争,有恶性竞争就自然是优胜劣汰而不是共同提高,各种不择手段也就纷纷出现,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自诩最高智慧的人类社会日复一日地血腥上演。只顾拉车不看路的风气越重离集体翻车的危险越近,苏联解体人民财富百倍千倍地缩水以至于十几年后的今天整体上偶没有恢复到解体前的水平这个历史应该让人人警醒。   

    今天,三十年的改革带来了重重矛盾,大学教育也出了不少问题。大学的问题已经超越了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问题。三十年改革的核心是私有化,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劳动力日益商品化,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劳动者日益成为利润生产工具,无论承认不承认这个都已经成为了现实。平时我们从师长朋友那里听的最多的大概就是“适应社会”这几个字眼,为了适应社会我们就努力去做兼职,劝说自己接受不平等的剥削压榨,以旁观者的姿态冷眼旁观各种社会不公正(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会知道社会不是完全能适应的了的),总之一句话就是努力适应社会而没有改造社会的想法。说到改造社会大部分人还是觉得是假大空,还是埋头打自己的小算盘更符合自己的利益,那都这样想的话为什么还去指责官员贪污、医生看钱不看人、奸商假冒伪劣、开发商投机哄抬房价等现象呢?或许很多人觉得这些人罪大恶极性质不一样,其实这里并非是性质不一样,而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任何一个人都是别人的外部环境,当你接受了错误思想的时候你就恶化了别人的外部环境,当你对社会冷漠的时候可能是受到别人的影响或者受到很多舆论的“和平演变”,但一切都会以环境的形式最终又压到自己身上。大学就应该培养每个学生都要有改造社会的想法,积跬步而成千里。贵州瓮 安的万余群众火烧公安局,这就是反抗不公而不是单纯地“适应社会”,而是努力消灭丑恶改造社会,就这点上贵州这万余名群众做的比我们身边看到的好多只在削尖脑袋努力“适应社会”的大学生要好的多,对社会也有益的多。一个人无论是善是恶,对社会的建设性或破坏性作用都是有限的,但形成了社会风气就不一样了。  

   人是中性的,有私心也有公心,这是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决定的。我们都想在物质和生活上生活的舒心一些,这是私心,也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是正当的。我们但到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时会愤怒不已,看到五千年历史上爱国志士们的无私奉贤会钦佩不已,这个是公心。人有私心也有公心,所以是中性的,而社会对人性起调节作用,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调节人性,只是扬公抑私还是仰私抑公,是调节方向的区别,而不同的调节方向对国家社会发展最终对个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当前私欲膨胀下的社会乱象表明天下为公才是最佳调节方向。  

   上午看到一篇清华大学女生文章中说因为她家当地社会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告诉她暑假不要回家了,发人深省。我们的社会环境在恶化到底是谁之过?我们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太多的事情需要重新思考。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