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大作评析
今天不经意读到一篇网文——《一名“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反思:最真实的大学生活》,原文发表于2014年4月中旬,作者署名“小吴”,网上一搜,随处可见。
我在此假定“小吴”就是网文中的这个“我”,那么“小吴”曾经是一名学生会“领导干部”,后来主动辞职退出。真是凑巧得很,我自己和这位“小吴”有过相似的经历。不同的是对方看来一直把持得很好,并未“游戏”过,而我当年是“游戏”过的,简直“游戏”得差点都没把持住,但我不会因此过于自懊、自责。我的修养还没达到用单独个体的表现为一系列群体现象忏悔的地步,“小吴”的大作不失为我证明这一点。
“无论我将来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我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是一个人在与一个庞大的、堕落的、只关心物质利益和为自己捞好处的集团体系作对。”这是“小吴”之于学生“官场”的感受,同十年前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竟几乎一模一样,更不用说曾经年少轻狂的远大理想和雄心壮志步步被异化、被消磨的历程。学生“官场”尚且如此,真实的社会官场,难道不是更甚吗?回想自己的大学时代,我刚好在所在学院的学生会“宣传部”当过“部长”(和“小吴”的“新闻部长”职务类似),甚至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只是不久之后,我却主动辞去这个“宣传部长”,并直接退出学生会。个中原因,今天,当我在实际的官场混迹打杂了约莫七年之后,看得更加清楚。
读“小吴”的网文还没到一半,我即刻联想到红色中国1975年电影——《决裂》,以及同年《红旗》杂志批判苏修教育模式的一篇文章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对于红色文艺,只要提及年份就会觉得太“老土”,直接不看。至于为什么又对于形式上反映年份要远得多的古装宫斗剧、肥皂剧之类胡编乱造的东西完全不觉得“老土”,这个问题暂且放一边去。
话说“小吴”笔下“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其实应该不是不懂教育,而是刚好相反,他们非常懂得这样的教育以及其所能够达到的目的,他们是一堆剥削阶级的老爷。其所描述出来的大学教育种种问题如商业化、逐利化、官僚化、逆淘汰等等,这些是活生生的现实,读起来无疑让我感觉有深深共鸣。中国的大学教育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实在可以开拍《决裂》“二部曲”了吧。
然而共鸣归共鸣,“小吴”的这篇网文有意无意暴露着一些问题,下面从中列举出部分,进行讨论。
——“在中国‘从政’不能解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只好去研究学问,去当学者。”然而“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小吴”举林毅夫离开政治圈子走上学者之路的事例,然后写到。这里我认为,“小吴”实在应该说明这个“‘从政’不能解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的中国,是特色中国,不是红色中国,我相信。同时我当然相信,即便在红色中国,官僚学阀交易勾结,老爷习气横行霸道也是存在的,这是毛主席决意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之一。
——“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这是“小吴”对“为什么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问题的一部分回答。其实,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的说法,“小吴”还是应该做个分析,具体说明是革命传统文化的断层、还是几千年剥削阶级传统文化的断层,同时挑明自己的认知、立场和态度。
试想,如果四书五经之流的传统文化能够从根本上给出解决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答案,那么何用近现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呢?这实实在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答案在哪?在毛主席的著作里、在火红的毛泽东时代里,我相信。
——“因此我决定走进大山,去一个小小的私立学校做一名普通老师,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武修身,传播智慧。为我热爱的这个国家,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自己,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由于体制内教育的失败,我不可能加入任何一所官办的应试学校来实现自己做真正教育的理想,而选择了在大山里的这所私立精英学堂(别误会,不是农村支教,那样我再努力也只是为体制培养几个低级打工仔),不提学堂名字的原因,是因为避免有人说我是商业炒作(毕竟是私立的),玷污了这个神圣的教育理想。”
看起来,是很高尚,至少独善其身、不同流合污嘛。可是“小吴”笼统地使用“体制内”这个目前社会上流行的阴阳怪气的词汇,难道我们不需要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体制吗?何况一棍子打死“官办”、推崇“私立”,这里面就更值得推敲了。
通篇而言,“小吴”仅仅是指出了问题的现象,而没有探讨问题的根源,某些模棱两可的概念更没有进行必要的阶级分析。于是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小吴”在结尾部分对于“教育应该关注或者启发的问题”的认识,让其大作前后反差太大、头重脚轻。这很正常,因为“小吴”虽然听起来比“游戏大学”一族更有觉悟,但依然受到几十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深深浸染毒害,就其写下这篇网文的认识水平与之讲“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 之类,显然还不合时宜。
归根结底,“小吴”所展示出来的,更像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惆怅,有因拒绝为票子车子房子位子等等而学术,从而走向独善其身、事不关己、为学术而学术的倾向,不过较之于前者,未尝不好。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呢?我觉得“小吴”与其引用晦涩含糊的“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倒真心不如引用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教育的一句话指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没有什么能比毛主席的教导更具有“唤醒学生的力量”,何以见得?对此,留给“小吴”自己去弄懂吧,若其果然不懂、若其自己愿意去弄懂的话。
(2015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