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证券市场制度补漏

火烧 2008-07-02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分析证券市场制度漏洞,重点探讨发行控制制度与基金从量收费问题,强调制度补漏对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规范上市流程与监管措施的必要性。

证券市场制度补漏
 

本轮暴跌,暴露出我国证券市场漏洞仍然很多,这些漏洞不补将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也永远不会成熟。既然承认当前的证券市场是新兴加转轨,将就应该的改错的勇气,逢漏必补。 

一、发行控制制度方面的漏洞。市场有个容度,不是无限的。国际上通用的作法与过去已有的作法都是:当市场发生大跌时,控制新股发行。道理很简单,市场大跌,故然市场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一个最直观的原因是这个时候股票没人想要,股票的供给过剩,需求不足。何况本次是少有的短期暴跌。实际上引发本次暴跌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股票供给严重过剩。从中石油首发融资668亿开始,股市供求给就开始逆转,平安、浦发增发、大小非解禁上市、创业板上市等等,无不是因为股票供应增加,才对市场形成重镑打击。在市场已被打击得几乎失去理性的情况下,国务院还要特批“中国建筑”发行融资426亿,联合紧缩政策利空打击使大盘直破3000点。在股市下跌还没有喘过气的情况下,证监会又要放闸光大证券上市。实际在这次暴跌过程中,中小股票上市也一直没有停过。这种竭泽而渔,严重违背市场规律的做法,其实质是少数人利益、少数集团利益在作怪。

发行必须根据市场情况建立制度控制,这是在成熟市场也是通常的做法。当前市场大小非解禁压力巨大,股票供给相对过剩,应该严格控制股票的新发、增发。建立市场发行控制制度对控制特权单位,规范自主行为利用发行谋利是必不可少的。那种情况下开闸那种情况下不开闸,制度的作用就是公开透明,减少不确定性和不良预期。

过去,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曾大力鼓吹发行取消证监会审批的交易所注册制,在我国证券市场没有严刑峻法的条件下,已被市场证明是行不通。但既使是交易所的注册制也是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而不是任意。到目前为止,企业的上市不管是对上市企业还是对上市企业中的个人,都是一种巨大的利益,发行就是一种利益分配。不要被那些冠冕堂皇的上市理由所迷惑,千方百计、不惜行贿、打破脑袋为上市,不为利益为什么?因此,这就必然产生巨大的利益空间。用制度来规范上市的各个环节,也是减少腐败的必要措施之一。 

二、基金从量收费制度。开放基金是在购买赎回时抽取管理费,实质是从量收费,旱涝保收。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基金经理关心的是市场基金占有份额、是基金规模大小比较的相对收益,而不是必须从股票上涨中获利的绝对收益。基民利益与基金利益并不相同,甚至是相矛盾的。由此产生一系列与原稳定市场的设计目标完全相反的,并严重影响到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恶性竞争机制:基金经理为了提高基金份额,业绩排名就成为行为的标杆,股市上涨时,比的是业绩涨得快,六千点还在持续买进。股市下跌时,比的是比别的基金跌得慢,竞相砸盘,或砸别人的盘使别人比自已跌得更快,就成为一种机制性的群体行为。三千点以下还持续砸盘。由此演绎出奇异的一幕,凡口喊价值投资基金交叉重仓持有的股票跌得最凶,相反没有基金持仓的股票因散户不会轻易割肉反而跌得较少。占流通盘达40%的基金成为暴涨暴跌的元凶。

这种由收益机制引导的短线操作,追涨杀跌的基金是证券市场健康建设的大敌,应该立即停止发行。实际上这种基金的行为(也包括其老鼠仓、利益输送、菜鸟式经理等等)已严重地挫伤广大基民的心,今年以来已到了难发出去的地歩。改革基金收费模式(我在2008.5.19《改革基金收费模式是健康股市建设的根本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9j3w.html中已呼吁过一次),发行以类似私募基金的以绝对收益为主的基金,例如,基民赎回时,有收益才按一定比例提成,没有收益不能有任何的收费。

老的基金让它自生自灭,新的基金必将更有生命力,我们期望看到既能稳定市场又能与基民利益一致的基金。

证券市场制度补漏之二 

 

本轮暴跌,暴露出我国证券市场漏洞仍然很多,这些漏洞不补将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也永远不会成熟。既然承认当前的证券市场是新兴加转轨,就应该的改错的勇气,逢漏必补。

  

3、新股申购制度漏洞

新股申由于不公,原来曾实行过以持仓股票的资金量配购的方法,股市千点时,由于新股发行破发行价,配购无法完成发行而重恢复原来的发行申购方式,但此发行方式漏洞明显。以中石油发行为例,单几家保险公司就调动万亿级资金参与申购。手握亿级的打新来新股,用远超出机构想象的48元高价开盘,一路下贯。从此开始了散户投资者在A股市场的梦魇。今天A股市场人心尽失,说从中石油不公正的发行开始一点也不过份。

新股申购,给机构大资金留下太多的后门,最终会极大地影响证券市场的基础。必须改革新股申购制度,并早日见到实际行动。

 

4、增发制度漏洞。

平安、浦发在距前一新发或增发才年把时间就提出巨额再融资,而到目前为止也未有对其荒唐增发方案的制度限制。现有的增发门槛实在太低,能产生出平安、浦发如此密度和与净资产量比这样的增发方案,可谓在全世界也找不到个证券市场有这样的温生土壤。当然,平安、浦发的增发至今也未获得,但是问题在于这不是通过制度因素获得的控制,而是来自证监会保留的“自由裁量权”控制。事实已证明,这种“自由裁量权”不是好东西。增发必须要有不断补充完善的制度控制。已经有不少人提出再融资方面的制度建设方案(例如近期丛亚平的《修改《再融资管理办法》十点建议》),管理层应真正从证券市场健康建设的大局、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上认真考虑这些合理建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