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板开市欠什么东风?
题为《证监会:国际板推出条件即将成熟》的报道似在宣告着,号称是代表着“理性”、“成熟”、“优化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结构”等等光环的国际板似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开市在即了;然而,在如《国际板加速度:不图虚名 一定要与国家利益对接》、《官员渐成内幕交易主体 专家建议立法扩监管范围》这类文章所述问题没有理清、或规范前推出国际板,能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吗?
曾几何时,“难道外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真的就比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好”的质疑声可谓是此起彼伏,进而如“在敞开大门请进‘五大’的同时,从监管的机制上、监管制度的制定上、监管机构的设立上、以及高素质监管人员的配备上和事后追究制度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做好准备?”这样的追问似乎也没有间断过;从安达信帝国的轰然倒下,到安永的虚假报告而引发的舆论大哗,再到德勤“科龙门”事件,以及“ 以美国安龙事件爆发牵出安达信做假帐一事为序幕后,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为首的全球会计业‘上演’了一幕幕‘遭遇’诚信危机的‘活剧’,‘五大’之中更是没有一家是完全清白的”和《误导客户投资 美林涉嫌舞弊丑闻》无一不在证明了此前的各种质疑声并非空穴来风,神化的地位真的成为“神马”了。
而自华尔街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后,如《华尔街整风提速 “祸首”CDS成严打目标》、《华尔街“欺诈门”升级:8银行被查》、《大摩落水:华尔街普查谁能全身而退》、《溯源高盛“欺诈门”》、《美参议院揭露金融危机四成因 批评华尔街误导投资者》、《高盛再陷调查门:剑指危机前抵押贷款旧账》这类新闻也俯首可拾,这又在向我们昭示着什么呢?
虽说《尚福林:中国股市文化不健康 内幕交易成隐性贿赂》,或《行长夫人成股神玩弄了谁》,可纵观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健康不都来源于严格的监管和将相对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以及给予投资者合理回报和违法、违规者巨大的违约、赔偿成本吗?
看看如《涉嫌误导客户 美监管严查 四大投行被迫回购421亿债》、《高盛认罚5.5亿美元 罚款金额为SEC史上最高》这样的报道和各国证券市场对于投资者的赔偿制度,再看看我们近期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的胜景山河,也不过是“按照发行价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返还证券持有人”而已,因此也就有了《该拿这些“股神”怎么办?》这样的哀叹了吧。
日前题为《22家中企在美遭遇集团诉讼 高管责任险高涨2倍》的报道显然在告知我们,不仅投资有风险,上市也是有风险的;可对于这类中国企业在境外遭遇到的“保险公司所积累和收取的董事及高管责任保险的累积保费已经严重不足以应付近期‘盛况’空前的证券类索赔案诉求,这使得该项保险费用较半年前出现陡升”之上市风险,众多国内媒体似乎却鲜有报道,这是不是很耐人寻味呢?
当我们把如题为《如果苹果来上国际板》文章所提出的“假如大名鼎鼎的苹果公司来国际板上市,市场会给它多少倍的市盈率?”这个或要面临的“‘同股同权不同价’,境内投资者的财富被境外投资者变相‘洗劫’和A股既有的市场规模大幅缩水,投资者财富蒸发”这两个现实问题,再对照着近期《机构询价和定价环节存潜规则 “三高”成常态》、《扩容压顶 A股前五月抽血逾3300亿》这样的报道和去年《投行PE腐败案风声鹤唳 券商集体失语》、《新股频超募 保荐机构分享超募收益属不正当利益》此类报道来进行分析、比较,“国际板”的愿景会否与现实大相径庭呢?又会不会变异为打压A股主板市场的调节工具呢?
我们不妨回头再看看在创业板推出之前,针对中小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哪可是非常严肃和隆重的,不经过券商一对一的风险教育、签订风险告知等合同\协议是开不了户的,为什么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业板公司会直接退市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可如今呢?看看题为《创业板退市报二稿不再采用直接退市》等报道和题为《难道要允许创业板大借壳?》等评论,也不妨看看《北京机场高速去年赚8000万 香港股民分红7000万》这样的内外有别的慷慨分红,国内投资者担心国际板沦为“圈钱板”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而不论是麦道夫欺诈案,还是华尔街“欺诈门”升级,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有高额的罚款,还有对投资者高昂的赔偿,这个国际惯例之轨又能否在国际板推出之际接上呢?何况,A股主板市场在推出做空机制后,股票交易还是T+1,如果国际板采取的是T+0交易,那么,又如何防范用不同的交易规则来做空A股呢?何况,在各种金融衍生品不断推出的现实中,这种T+1交易方式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公平之歧视性政策和风险,国际板的推出,又会不会在无意识中让这种风险成倍的放大呢?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