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2008中国城市国资论坛5月18日在广州隆重举行——不得不提出几点质疑

火烧 2008-05-24 00:00:00 时代观察 1042
2008中国城市国资论坛于汶川地震哀悼日召开引发质疑,会议时间与全国哀悼日冲突,国企改革动议发布时机引发讨论,凸显会议时间安排与社会事件的不协调。

   

   

   

质疑一:会议召开的时间点选取是否适宜?根据今年4月9日的有关报道,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举办的“2008中国城市国资论坛暨解放思想与国资改革”将于2008年5月16日——20日在广州召开。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会期因故作了变动。另据报道,5月18日——2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广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举办的“2008中国城市国资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是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下,国资改革的一次盛会。

既然是“隆重召开”的“一次盛会”,会议盛况可能是十分或者空前热烈的。然而这时正是汶川大地震抢险救灾的紧要关头,就在5月18日“2008中国城市国资论坛”隆重召开之时,国务院在全国各大媒体循环发布了一则重要公告,把5月19日——21日定为汶川大地震死难者的全国哀悼日,全国人民沉浸在无比的哀痛之中。相比之下,盛况热烈的“2008中国城市国资论坛”是多么地不合时宜。

   

质疑二:5月19日发布会议信息是否欠妥?据5月19日信息时报讯 (记者:周芳;实习生:李新丽),“未来5年,中国国资体系将面临大洗牌。中央级国企可能从159家缩减至30~50家,地方级国企总数亦不超过1000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在昨日(即5月18日)开幕的“2008中国城市国资论坛”上透露了这一消息。

“中央级国企可能从159家缩减至30~50家,地方级国企总数亦不超过1000家。”的动议,几年前已经见诸报端,这次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背景已经大不一样。从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争分夺秒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而又艰苦卓绝的抢险救人行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是爱国主义行动的一次总动员,也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一次大迸发,更是社会主义优势的一次大体现,抢险行动本身的意味相当深长。

当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5月18日在争当第三次解放思想前沿阵地的广州市,发布“2008中国城市国资论坛”共议的有关“进一步缩短国有经济战线”的信息时,笔者在沉痛哀悼汶川大地震死难者之际,又久久难抑思绪万千。也许这是一种时间上的偶然巧合,在当时的特殊氛围下,笔者没有理由在悲痛中发出质疑声,但此时此刻发布这一“后院整理”信息,客观上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抢险救灾、与全国人民在抢险救灾中的无私奉献,是极不相称的。

   

质疑三:如何评估深化国企改革发展的科学性?据首都建设报特派记者江致礼广州报道,(“2008中国城市国资论坛”)的“与会代表认为,当前必须以继续解放思想为先导,认真总结30年来的国企改革实践经验,坚定国企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科学定位城市国有经济功能,着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加强管理,实现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想要“实现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的确需要“以继续解放思想为先导”,而解放思想必须是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必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本着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工作方针,探索一条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只有在此基础上的深化改革,才能担负起符合人民群众共同期望的强国富民的历史重任。

想要“实现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的确需要“认真总结30年来的国企改革实践经验”,并且还要不断汲取国企改革的深刻教训,只有从正反两方面去科学解析国企改革的成败得失,才能找到深化改革的科学规律,进而指导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比如中央级国企为什么要从159家缩减至30~50家,而决不能从159家扩大到1000家?国有企业目前在经济总量中约占30%的比重究竟是太多了还是偏少了?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究竟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必须交代清楚!

想要“实现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的确需要“坚定国企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但部分人的坚定信心、甚至是少数人有“杀开一条血路”的决心远远不够,根本不符合健康持续稳定的科学发展要求,必须增强全国人民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充分地发挥民智民力,否则很可能酿成不计代价和负不起责任的盲动行为。

   

质疑四:公有制经济的主体性究竟何在?据报道,“2008中国城市国资论坛”与会代表指出,“在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方面,必须科学定位城市国有经济的功能,围绕城市定位开展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造,进一步缩短国有经济战线,提高国有经济的集中度,促进国有资源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城市支柱产业及重要领域集中,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对城市运行基础的支撑作用、对支柱产业的龙头骨干作用、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

“科学定位城市国有经济的功能”,是不是必须实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调整的重点是“促进国有资源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城市支柱产业及重要领域集中”?目的是要“进一步缩短国有经济战线”?就是按照原先设计退出竞争性领域?最终是在缺乏竞争性的领域进行反垄断?明明一条不归之路,谁能想象这就可以“实现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难道说,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对城市运行基础的支撑作用、对支柱产业的龙头骨干作用、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了?也就可以代替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作用了?并且可以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基础了?

   

质疑五:人民群众咋当家?国企改革谁作主?有关报道透露出的部分具体内涵是,“要加快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对国有大型企业,要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主要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革,国有股权持有单位要根据战略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国有股权比例。绝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要采取股份制、股权出让等多种形式改革,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要加快国企改制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健全治理机制,规范企业运作,实现体制机制转换。国企改革要以人为本,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快落实国企改革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妥善解决国企的历史遗留问题,让群众分享改革成果,强化支持改革的氛围。”

这一段内容相当清晰,只不过没人进行过多的解释罢了。关键部分之一是,要对几乎所有的国企“进行股份制改革”,这里没有竞争性领域非竞争性领域之分,又不提事实上存在的非竞争性领域的垄断与反垄断概念,也绝口不讲基础性支撑和主体性作用了,总之是各类国企都得改造。关键部分之二是,所有国企股份制改造后,也就要“合理确定国有股权比例”了,接着是“加快国企改制上市”,再就是“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这样,战线既可以缩短,也可以消失。关键部分之三是,轻描淡写地“实现体制机制转换”,国企股份制改造后,只要持股比例和流动性在数量上略微“合理”一点,什么体制机制问题,全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解决!这哪是什么“大洗牌”,而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于是,所有“靓女先嫁”的、“冰棍融化”的、“破产清理”的、“有序退出”的原有国企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什么?所有雇佣制工人怎样地当家作主?下岗职工如何保障权利?支撑城市和农村两大基础产业的农民工如何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群众怎样分享改革成果?这些到底由谁说了算?而如此的“实现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的“前瞻性、务实性的交流和探讨”, 真的是讲科学吗?唯此才是改革吗?除了不得不走向北欧那条对中国极不现实的福利之路外,还有别的法子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