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当时要是“专制”一下,会怎么样——从两段历史说开去
毛泽东当时要是“专制”一下,会怎么样——从两段历史说开去
胖黄
有这么两件事情。
其一,一九六一年九月二十九日,毛泽东给当时的中央常委们写了信,其中有这样的内容:
....此问题,我在今年三月广州会议上,曾印发山东一个暴露这个严重矛盾的材料。又印了广东一个什么公社包死任务的材料,并在这个材料上面批了几句话:可否在全国各地推行。结果没有被通过。待你们看了湖北、山东、广东、河北这些材料,并且我们一起讨论过了之后,我建议:把这些材料,并附中央一信发下去,请各中央局,省、市、区党委,地委及县委亲身下去,并派有力调查研究组下去,作两三星期调查工作,同县、社、大队、队、社员代表开几次座谈会,看究竟哪样办好。.....
信中说的“此问题”,指如何解决农村中的平均主义、怎样更好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当时普遍的问题存在于分配,生产权在小队、分配权却在大队,忽视了不同小队的差异,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毛泽东的打算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基本核算单位是队而不是大队。信中提到了“广东一个什么公社包死任务的材料”,指的是南海县大沥公社沥西大队试行生产队(小队)包干上调任务的情况调查材料,他们定死各生产队对大队的包干上调任务,完成上调任务后,超产部分全部归生产队自行处理。毛泽东的批示是“印发各同志。请各组讨论,这个办法是否可以在各地推广。”
换言之,毛泽东是肯定了这种实事求是的做法,在中央会议上批转这个材料,希望能在全国推行。但是“结果没有被通过”。为什么?只可能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的中央领导不赞同,于是这个切合实际的做法被搁置,毛泽东“屈服”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是以后的事情了。
其二,吴冷西在《忆毛主席》一书中回忆了武昌会议期间毛泽东同他谈话的情况,原文节选如下:
...毛主席的谈话是从当天(11月22日)下午他找各大协作区组长谈话说起的(中央1954年撤销中央局一级组织后,1958年6月又基本上按原中央局管辖的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七大协作区,每区设组长和副组长一二人)。看来毛主席对下午的会议很有感触,他跟我们谈话时仍处于亢奋状态。毛主席原想同各大区组长商量降低1959年的生产指标,首先是钢的指标。原来的指标是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确定的。毛主席设想可否把钢产量的指标从3000万减为 1800万吨。他原想说服他们,结果反而是各组长力图说服毛主席维持原来的指标。毛主席说,他们都想打通我的思想,我硬是想不通,因为他们缺乏根据。他们有的大区明年要增加钢产两倍,有的省要增加四倍,有的省要增加十几倍,有的省竟然要增加三十倍。这怎么能叫人相信?
...毛主席还说,中央已有12个部长写了报告,指标高得吓人,似乎要立军令状。但我看完不成也不要杀头。铁道部长说1959年要修2万公里铁路。周总理主持制订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规定5年内才修2万公里,他夸下海口要一年完成,怎么完成得了呢?如果真的完成了,我甘愿当机会主义者。
...毛主席说,这半年大家头脑都发热,包括我在内,所以要下明矾,要压缩空气,说泼点冷水也可以,但要注意保护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有错误领导上承担责任就是,不要责怪下面。
...毛主席这次谈话,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左”的指导思想问题。以后召开的八届六中全会仍然表现了要求过急、过高的“左”的思想倾向。
.................................
毛泽东还是“屈服”了.原因有二,依然是少数服从多数,当所有大区的负责人都来表态支持高指标,毛泽东也没有办法;当明知面对错误的时候,他选择了“领导上承担责任就是,不要责怪下面”,他已经做好了承担的准备。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当时毛泽东真的“专制”一点,“封建家长”一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不是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是不是能更早的纠正?可惜毛泽东当时没有去“专制”,当多数人都不同意“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时候,他只能接受;当多数人都坚持冒进高指标时候,他只能说“领导承担责任不要责怪下面”。于是几十年后,包括“专制”在内的一顶顶大帽子先后的归到了毛泽东的名下。于是毛泽东说过的“领导承担责任”的话真的应验到他身上。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