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三尺有“神明”—英烈注视着我们!
“燕子不归春事晚”,东北的春天毕竟来的迟些!无清可踏,正好专事祭扫,昨日上午独自去烈士陵园拜祭先烈,聊发怀古思今之幽情,感叹革命信仰褪色之斑驳!
众所周知,清明节祭扫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周代就已有清明节一说。最开始,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一般认为,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历经各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寒食节所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革命胜利后,每值清明我们也都要到烈士陵园扫墓,纪念革命先烈。去烈士陵园的路上所见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就是明证,我感兴趣的是,今天的学子会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抛头颅、洒热血、坐穿牢底、横尸法场的革命先烈!在信仰淡出,利益凸显的市场经济时代,他们的心中是否还能激起神圣的情感涟漪?
祭扫关乎信仰,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纽带!
当我们怀着虔敬的心情献上朵朵鲜花、注视着一个个英烈的墓碑时,敬畏之心会油然而生!敬所有,畏所失!无敬畏,无底线,人性之恶会四处横窜,人的精神世界会狼烟四起!
这话可说的重了!君不见“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可是引领着时代的风潮!“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及时行乐”何罪之有!
上个世纪的80年代,被视为中国的启蒙时代,“走出中世纪”的时代,“解放人性,高扬理性大旗”的时代!人性在解放,裤带和衣襟也在解放,敬畏之心却“渐行渐远渐无声”---
“树倒猢狲散”,随着敬畏之心的流失,核心信仰体系顷刻土崩瓦解!
此时再到英烈墓前,眼望墓碑上的熠熠红星,我们还能感同身受吗?想到此,不仅悲从中来,眼含热泪!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是2000多万革命先烈的鲜血熔铸了我们的革命信仰!信仰瓦解,人心阻隔,历史与未来的通道要靠我们的敬畏之心来打通。带着虔敬来祭扫,揣着希望来祭扫!春渐浓,寒渐消,青青柳色上树梢!
看着毛主席书写的“无上光荣”四个大字,我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英烈注视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