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观察报告
中国经济发展观察报告
田忠国
专家们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物价却象脱缰的野马,一天天疯长。专家说中国的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但有大批人群一提到市场买日用品就心惊胆战。专家说中国的资本流动过剩,但有很多工薪阶层捂紧口袋,几角钱、几角钱的往外流。专家说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了,但大批的学生、工人,在物价飞涨的今天,费尽心思把生活费控制二到三元人民币之内。我要问的是,为什么现实和专家的判断产生那么大的距离?是专家有意误导政府决策?还是专家了解的只是他那个层次的人群的生存状态?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如果是前者,中国或许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收入:平均的悲哀
在中国的媒体上,人们不时看到有关官员发表的收入统计数据,几乎所有的统计数据都令人激动不已,因为在平均数据中,他们也过了把进入高收入人群的大瘾,但欢喜过后,他们往往陷入痛苦的深渊:国家统计的收入数据在哪啦?也就是说,他们的钱都到了谁人的腰包?现在,我打个比方,看看这个统计的平均数是怎么害民误国的。比如,一家五百人的公司,年工资支出是三千万,按平均计算,每个人的年收入是六万元,应该说收入很可观了,但如果这家五百人的公司,其中领导层是十人,其他的都是一般工作人员,也就是说,该公司有四百九十人是普通员工。在这三千万的工资支出中,领导层的工资支出是二千万,用那一千万平均到四百九十人手中,工人收入结果如何就十分清楚了。
这其中,还不包括基层单位克扣工人工资给领导送红包。
由此可知,统计平均工资应该划分等级的,比如,管理层某个等级范围平均工资是多少,工人层级的平均工资是多少,这样统计收入的话,就进入了比较客观真实的统计境界。
权力资本化:制度的黑洞
某地建某厂,投资了八百多万元,在建厂之初当地官员就在主流精英经济学家策划下,设置好了改革开放的路子。厂子尚未投产,当地政府官员就宣布厂子破产了。破产的厂子只能拍卖,但参与购买的人员一不看资金背境,二不看经营管理经验或者能力,首要的条件是曾经做过多少年政府内的党、政领导工作,仅仅这个条件就把所有志在必得者挡在了门外。而后是热热闹闹的拍卖,八百多万元建成的厂子二十多万就卖出去了,媒体高呼政府改革成功。银行的八百多万元的贷款呢?在改革开放的快乐声中由八百多万变成了二十多万元,其余的八百多万元挂到银行里成了死账,等待国家报销。由地方官员、精英经济学家、银行官员、购买者形成了四方得利的格局。
在校学生的日常开支
某地某学校,全是职工子弟,但就是这个“有工资收入”的社会群体阶层,早餐,五毛钱一碗的稀饭,午餐,八毛到一块钱的一个饼子,晚餐,控制在五毛到一块钱之间。
这就是十五、六岁的孩子的日用消费。
写到这里,我倍感悲哀,因为,这还是有收入的群体啊。那些没有家庭收入的孩子呢?我没有调查,不敢说怎么样,但总不会比有收入的群体好吧?有时,在吃饭时想起那些苦苦盼望毕业就好了的孩子,我怎么也吃不下饭去。我比那些孩子的生活简直是在天上了,但一天的生活费用也不会超过一美元,我虽在下层,但毕竟还是个土学者啊。
农村人的日常消费
天天煎饼稀饭,白菜罗卜,一月偶而吃上一次鱼或者肉,他们便像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结语
这是看到的真实情境,当然,由于范围限制,以上报告并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但在我目力所极的范围内,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中国还有那么一群人,天天还在过着“中国式的小康生活”,我这个“富翁”此时只对经济学们说,请不要无视中国的这个群体。
这个群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也可能中国未来的“暴民”。
2008年2月6日星期三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