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送煤车
久违的送煤车
连日阴雨绵绵,今天终于盼来了阳光明媚,我从来都不轻易错过阳光,急忙把被子拿出去晒。站在阳台上突然看到久违的送煤车,己经有很多年没看到它了,还是以前那个送煤的大嫂,现己头发花白了,“送煤啦。。。。。。”还是那熟悉的声音,但己有些沙哑了。顿时让我联想篇篇。
那还是79年,我刚成家的那一年。在这以前我在上海一直是用管道煤气,第一次用煤炉,根本不知道怎样才能把煤点着,烟熏得我鼻涕眼泪一大把,折腾了半天都点不着,结果还是隔壁邻居借了一个火种给我,才算把煤炉点起来,可是晚上不会封,第二天早上又灭了,当时真是后悔自己怎么会到嫁到这种地方。接着跟煤接下了不解之缘,又因为那位送煤女人的丈夫,曾是我们单位的聘用工,所以我就称她为大嫂,从此也与她成为了朋友。那时蜂巢煤还凭票供应,那位大嫂每次总是给我送比较干燥的煤,她说那要好烧些,每次她都帮我在楼梯道上把蜂窝煤排放得整整齐齐的,快过年的时候她还提醒我早点把煤买好,否则到年底不但煤潮湿,还供不应求......我从开始最害怕点煤炉、最讨厌那难闻的煤气味,到后来离不开它了,到用液化气时我还保留着它,觉得炖汤特别好。直到通了管道煤气后,才与它告别、告别了烧煤的时代。
没想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居民小区,竟然又看到了久违的送煤车、看到了久违的送煤大嫂。她恰好是给对面那幢楼送煤,我就下去看她,问她这么大年龄怎么还在送煤?她说:“幸苦了那样多年,终于把三个孩子都拖大了,也都成了家,可儿子结婚买房子欠了不少债,现在吃的、用的都涨价,孩子他爸又有病,早就不能干了,我现在还能干,就出来赚点钱,好还债。”看着她满脸的皱纹里还嵌着煤灰,不免有点心酸。她还说:幸好天冷了,现在电、气都涨价,需要煤的人又多起来了,今天我这是送第二车了。虽然我们这个小区还没有通暖气,但家家都有空调,这种黑呼呼的蜂窝煤放在现代装饰家里多不协调。我向四周望去,确实有好几家的烟囱破窗而出,冒出了黑烟。这么多年了,没想到人们又选择了用蜂窝煤来取暖,来作为空调、油汀、电热器等现代取暖设备的替代品。没想到送煤的大嫂又重操起旧业。
最近新华社11月12日报道:10月份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2%。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8.6%,衣着类上涨1.3%,一般日用品类上涨1.9%耐用消费品下降0.7%。经常看到有不少人,为了买便宜几角钱一斤的鸡蛋,不惜花几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排队,前一时期又传说米、油要涨价,看到有人买了很多米、油储存起来......
也许,大部份的人有着足够的承受能力来应对价格上的波动,但毕竟对有些人还是存在生存压力,像那位送煤的大嫂,其实她和我是同龄的,但因为她从小在农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现代的技能、无法拥有时代给予的机会,所以经济波动己经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记得上世纪初,一位美国记者曾写过一本“那一半人是如何生活的”的书,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从而促进了整个美国从过分注重效率,而向效率与公正兼顾的社会前进。如今我们是不是也该关注那一半人的生存问题?
我这个从烧煤时代走过来的人,尽管我现在还不完全理解那些重新燃起煤炉人的心情,但我看着那位送煤大嫂远去的背影,心想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让那位大嫂再给我送煤。
所以,为那一半人呼吁,关注他们的生存,也就是关注自己。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