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人们还离得开这个“网”吗?——关于传媒的年度感言

火烧 2007-12-2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2007年中国传媒经历重大变化,网络舆论崛起,公众参与度提升,媒体责任与监督作用凸显,网络言论成为社会议题讨论的重要力量。

  

过去的2007年,中国传媒非比寻常。

受众看到了传媒两张脸——浮躁、虚伪、趋利是一张脸;严肃、真实、逐善是另一张脸。

一个有名的传媒人也说,中国传媒面对了两个“假”,一个是媒体自身的造假,让自己在公众面前丧失了一些公信力;而另一个,是要与社会上越来越有创意的“假”作斗争,使公众对社会的前行有信心。“矛盾吗?人格分裂吗?这一年,究竟是沉沦的结束,还是更大沉沦的开始?”

过去的2007年,中国传媒非同小可。

特别是网络传媒,互联网形态已然发生微妙的变化,网络传播不再是以“下半身写作”来吸引眼球了,网民也不再单纯是讨论者,而更多地以主人翁的身份、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态度发起了一系列波及全国的大讨论。重庆“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奴工”,无锡太湖蓝藻,厦门PX项目,陕西华南虎照,令世人瞩目的大事件、大讨论接踵而来,作为媒体的互联网以及网民实现了与中国社会更广度和更深度的对接,网络言论正在与更严肃、更理性的姿态参与到公共事务之中。难免让人欢喜让人忧,网络传媒人感到骄傲,很多网民感到兴奋,但也可能会让有些人感到茫然,甚至有人会骂一声:“网络暴民!”

不过,终于有官员懂得了毛泽东曾经告诫过的一个常识:“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

大鸣大放,大讨论大争论,过去觉得是小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现在呢?过去见面打招呼常问:“吃过饭了没?”现在只问一句:会不会上网?天天上网不?任何人,只要有机会上网,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所欲言,揭露社会的阴暗面。

曾几何时,有的精英人物说“要顶住互联网”,对抗科技文明。现在呢?顶得住吗?

如今的网上言论凭借现代化的网络技术,突破体制、地域和“敏感话题”的限制,比当年方便得多,有效得多,传播迅速得多,广泛得多。还是那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现在有谁造假使坏,立刻千夫所指,毫不含糊,谁也别想忽悠大众,欺骗舆论,谁也别想瞒天过海,蒙混过去。

2007年的中国传媒,从满足公众知情权的程度上看的确可圈可点。须知,公民有了知情权、表达权,才谈得上参与权、监督权,才能打破“集体失语”的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言论、网上群体运动的正面意义越来越明显,真正显示了“议题设置”的功能和效果。其实质内容已经潜入了社会心智,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有网文说得好,现在中国的老百姓最恨谁?贪官污吏,还有专门与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无良学者”——窃取了“硬权力”和窃取了“软权力”干坏事的,造假的,欺侮弱势群体的,这正是最令今天中国老百姓切齿痛恨的。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展示威力,虽然阻力重重,但从“第四权利”的角度看毕竟可敬可叹。以媒体为载体,中国的民众正在经历一场难得的权利觉醒!

回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造假、贪污腐化、国有资产流失、贫富两极分化等等,也曾严重得很,嚣张得很,引起的社会关注却比如今少得多,遭到的抵制更没有今天这么大。为什么?有网友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当时互联网在中国不普及,没有“网”,把握着“话语权”的“主流精英”严密封锁了消息,颠倒了黑白,矛盾都被掩盖了,任凭他们“杀人如草不闻声”。而今天不同了。有了“网”。“主流精英”的话语垄断和信息垄断被打破了。他们想为所欲为不那么容易了。他们不能象以前那样呼风唤雨,招摇撞骗了。没有互联网,他们说什么是什么,神气活现,傲慢嚣张。现在呢?“主流经济学家”、“主流精英”这些词汇不是已经臭不可闻了吗?“重庆钉子户”僵持了几年,网上一登,半个月解决问题。这一切都是谁的功劳?互联网。没有互联网,光指望平面媒体或者广电媒体来搞舆论监督,能有这样的局面吗?对比九十年代和今天的现实,现在人们还离得开这个“网”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