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新一轮世界经济调整散发出浓浓硝烟味——兼论当前国际关系格局演变进入新阶段

火烧 2007-11-25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分析当前世界经济调整中充满硝烟味,国际关系格局进入新阶段,亚洲成为大国博弈主战场,中东与东亚局势复杂,多国深度介入影响全球经济走向。

新一轮世界经济调整散发出浓浓硝烟味——兼论当前国际关系格局演变进入新阶段

黄真


【导言】自世纪之交“新经济泡沫”破灭以来,世界经济就一直前行于激流暗涌之上,表面的短期繁荣难掩缺乏深层调整的本色。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大国纵横捭阖,求的是全球经济新一轮调整中的主动权,中东、中亚、东亚三条战线角逐正酣;一超对阵多强,不惜使出浑身解数,石油、汇率、利率三大兵器迭次杀将开来。 国际政治的中心舞台加速向亚洲转移,标志着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国在亚洲博弈的阶段性结果,将最终决定本轮世界经济调整的方向和路径……  

     近一段时间,着眼于中美元首峰会的即将举行,中美之间的汇率问题、贸易问题又开始成为舆论关注的对象。大国如俄罗斯、欧盟在中东问题上十分活跃,美国的代理者如日本、以色列、台湾当局及其政党代表等也不甘寂寞,纷纷制造出响声。亚洲吸引着国际观察家们的视线,牵动着各种利益集团的神经。甚至国际游资也在千方百计张开耳目,嗅寻投机的隙缝。亚洲东西两翼越来越频繁的国际关系运作,突出反映了亚洲事实上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

 自世纪之交“新经济泡沫”破灭以来,世界经济就一直前行于激流暗涌之上,表面的短期繁荣难掩缺乏深层调整的本色,大国在亚洲舞台上的纵横捭阖,实质上是争取各自在全球经济新一轮调整中的主动地位,尽可能地减轻调整必然给自身经济所带来的震荡。

 然而,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来观察,新一轮世界经济调整可以说散发出了一种浓浓的硝烟味。

        国际政治的中心舞台加速向亚洲转移,亚洲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 

2005年迄今,在亚洲版图上发生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事件,尤其是在亚洲的东西两翼地带——中东和东亚,大国之间进行了台前幕后的激烈角逐,上演了一出出令人目不暇接的合纵连横的活剧。

在中东方向,稳定伊拉克局势、巴以和平进程、伊朗核风波成为三大焦点。美欧俄诸强深陷其中,中国、印度、日本也不同程度涉入其中。在东亚方向,朝鲜半岛核问题、中韩日历史认识问题、中日东海划界问题、美日同盟问题、台湾问题、东亚经济一体化问题、中美经济贸易纠纷等等,中美俄日欧印等大国悉数牵涉其中。即使在中东与东亚的中间地带——中亚与南亚,大国间的合纵连横也是历历在目。

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大洲能像亚洲这样汇聚着几乎所有大国的利益,并为此深深涉入其中。进而,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大洲能像亚洲这样集中了如此众多而又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因此,可以说,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性特征是国际政治的中心舞台正在加速向亚洲转移。

大国在亚洲版图内全面展开对利益的争夺,主要是两大因素所致。

一是作为当今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美国在主导了北约东扩,完成了对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缓冲隔离,防止俄欧接近之后,以 “9·11”事件为契机,在中亚这一世界心脏地带的腹部,以及中东这一世界的油库进行了战略性的布局,意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以一种所谓的世界帝国体制,对包括其他大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实施控制。

二是整合中的欧洲,加快复苏的俄罗斯,迅速崛起的中国以及发展中的印度,不甘心沦为二等公民,主张国际政治多极化,极力争取各自发展的空间和环境。至于日本,既有摆脱美国控制、觊觎东亚主导权的野心,更有害怕中国崛起、意图靠美抑中的复杂心态。

 
世界经济加速进入调整期,石油“暗器”成为美国赖以向世界转嫁其经济问题的首选工具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当前大国在亚洲版图内的全面角逐,是世界经济走向调整期的大背景使然。
“苏东”剧变后,美国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确立了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在克林顿时期,“新经济”繁荣进一步强化了美国主导全球事务的实力。美国经济成为拉动世界经济贸易增长的发动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欧元的启动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但美国仍然可以利用巴尔干战争强行对国际资本的流向实施干预,抑制欧元坐大。

然而,随着“新经济”泡沫的最终破裂,美国经济不得不准备走下坡路,一轮调整势所难免。但是,随后上台的小布什政府不愿承受调整的痛苦,要把它转嫁出去,就像当年“广场协议”拿日德开刀那样。只不过,经济上深陷十年泥潭的日本已不是当年叫喊着要“买下美国”的那个日本啦,德国也成为欧元区的发动机之一。如果拿欧元开刀,恐怕从此可能丢掉货币霸权。向中国施压固然也是一策,渲染“中国威胁论”,制造东亚紧张局势,但不可能得到明显结果。一来中美经济互补性强,顾此难免失彼;二来中国也是一个核大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拥有否决权。因此,美国新保守主义者一上台,最终选择了牵一发能动全身的“石油武器”。

与欧元区、日本以及中国着眼于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同,美国已率先进入到后资本主义时代,制造业的国际比较优势不再是美国经济战略的重心,极力维护其资本竞争力才是美国经济的核心目标。进入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格局迄今差不多已延续了15年,逆差规模越来越大,2005年达到创纪录的7258亿美元。另一方面,出于追求生产成本的比较利益考虑,美国大企业对外产业转移越来越快,美国的制造业日益“空心化”。这意味着,今天的美国,其资本账户下每天必须有近 20亿美元的净流入,才能平衡掉经常账户下的贸易赤字,才能保住经济的繁荣。而要保证资本的净流入,就必须对国际资本流向实施有利于强化美元地位的干预。有学者认为,美国事实上已经进入到资本主义的一种新阶段——“虚拟资本主义时代”,物质生产已不是其主要追求,繁荣建立在虚拟资本游戏的基础上。

石油是经济的血液,更是着那些眼于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的命根子。打石油的主意,既可以为美国的资本利益集团营造渔利的机会,又可以相机打压欧、日、中、印,甚至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是俄罗斯经济的命脉,油价上涨虽可获一时之利,但如果美国掌控了石油定价权,最终将损害俄罗斯的根本利益。因此,“石油武器”成为美国新保守主义政府面对新一轮世界经济调整的首选战略工具。

    石油、汇率、利率三大兵器迭次使将开来,新一轮世界经济调整散发出一股浓浓的硝烟味 

    阿富汗战争不过是伊拉克战争的序幕,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测试世界对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的态度,二是借“ 9·11”事件给美国平民造成损失的道义上优势和便利,深深插入了中亚这一世界心脏地带的腹部,对俄罗斯和中国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为打伊拉克减少绊脚石。美国新保守主义者虽然达成了占领伊拉克的战术目标,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从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美元的强势地位,以资本项目顺差冲抵经常项目逆差,达到了不必进行自我调整就可以继续保持美国经济增长的短期目的。但是,伊拉克战争造成了美国与其盟国的分歧,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也引起了中俄甚至包括印度等大国对美国战略意图的警惕。美国新保守主义提出的所谓“大中东民主计划”,更是让几乎所有的阿拉伯国家感受到了危机,叙利亚与伊朗结盟,伊朗核问题萌生。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为阻止美国独霸中东油库,操纵石油价格,威胁包括欧洲、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大国在内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利益,这些国家相继介入中东事务。所以,我们看到,战争虽然结束几年了,但伊拉克局势至今未稳,美国独霸中东油库的图谋远未实现,反而激化出了一个“伊朗核问题”。正是看到了这样一种错综复杂国际关系大背景,国际投机资本乘机兴风作浪,在国际石油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大肆炒做价格预期,从石油到黄金再到其它资源产品,轮番拉抬,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通货膨胀加速。中国、印度等能源需求大国更是在全球展开了“找油”的行动,美国的后院也受波及,这恐非美国新保守主义当初谋划“石油战略”的初衷。

进入后资本主义阶段的美国,物质消费需求依赖外部供给是一种常态,肯定将带来贸易赤字的扩张;而实施“石油战略”需要军事投入作为支撑是一种必然,财政赤字也在所难免。克林顿时期的财政盈余早已被小布什政府“反恐”挥霍一空,赤字高悬。 2004年财政赤字曾创记录地达到4130亿美元,2005年为3190亿美元,2006年预算赤字是3550亿美元。

“除了国防部和国土安全部的预算大大增加,别的部门都压缩开支。”曾任布什总统第一任期间的白宫行政预算办公室副主任詹姆斯·卡普瑞塔认为,“为了反恐,美国简直是在不惜代价。”

因此,双赤字问题在“石油武器”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汇率武器、利率武器便相继登场。美国先是放任美元对欧元、日元一路下跌,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三:

一是美元对欧元贬值虽然抬高了欧元区的出口成本,但也有为强势欧元抬轿之嫌,促使国际资本流入欧元区,这从根本上不利于美国留住国际资本,确保其经济繁荣的本意。

二是国际产业加剧向中国的转移,使得中国成为亚洲国家对美出口的中转基地,由于人民币锁定美元汇率,这就使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借道中国出口美国成为可能。东亚诸国,尤其是日本藏在中国的后面,侥幸躲过了美元直晃晃扎来的一记明枪。

三是人民币汇率随美元变动而起舞,同时,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以及压低利率挤压投机资本炒作人民币升值的空间,令美国的汇率战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如其所意。

在看到贬值难竞其功的情况下,美国再度祭起利率武器。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迄今,美元连续13次加息,将美元汇率重新拉起,转为强势美元。同时,对人民币汇率频频施加升值压力。中国在考虑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之后,在去年 7月份主动进行了人民币汇率改革,到目前对美元升值近3%。但此番人民币汇改,根本点是着眼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升值本身不是根本目的,因而,进入 2006年后迄今,美国政界的头面人物纷纷粉墨登场,拿中美汇率问题、贸易问题说三道四,中日关系问题、台湾问题又起波澜,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域主导的军事演习的报道是一折连着一折,在中东释放可能军事打击伊朗的消息是一条接着一条。

理性地看,美国在东亚方向制造紧张态势向中国施压,既有要求中国配合美国调整,分担其国内经济压力的考虑,也有警告或阻止中国在中东方向勿与俄欧联手打破其独霸中东战略的意味。

          大国较量在亚洲的三条战线上全面展开,美国独霸中东油库进而操纵世界经济的图谋渐入穷途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要把握住本轮世界经济调整的真实方向和根本路径,必须认清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脉络走向。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国际政治的中心舞台加速向亚洲转移。要理清国际政治格局的脉络走向,首先必须客观分析当前大国在亚洲的政治运作。

在所有的大国中,美国的综合实力最强,其他诸强皆不足以单独抗衡美国的影响。因此,美国主导当今世界的地位,是一个客观的现实。但是,这并不能意味着美国可以忽视其他大国的利益而独行其事,尤其是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美国的问题在于,它不愿意为其国内经济问题承担调整责任,想把调整的痛苦转嫁给别的国家,甚至包括几乎所有的其他大国。在中东的新一轮冒险不仅充分表明了美国新保守主义的这一真实意图,而且还潜含着建立世界帝国的深层次野心。因此,它必然导致美国与其他大国在亚洲的全面博弈。

 目前在亚洲,可以说,形成了三大战略性的国际政治博弈地带。一是中东,二是在东亚,三是中亚。

 从美国的战略部署来看,基本态势是“东亚守,西亚攻,中亚牵制”。在东亚主要是牵制中国,堵住俄国。策略是强化冷战同盟,进行岛链封锁。具体手法是利用中美的经贸联系、台湾问题、朝鲜问题和中日关系问题等作为筹码,根据美国全球战略态势的需要随时出牌,牵制中国,或威胁之,或利诱之,以达到促使中国配合其全球战略的目的。

在西亚,主要是利用反恐战争的便利插足中亚,前出到俄罗斯的南腹部和中国的西后院,在这里打进一个楔子,建立前沿存在,为在当地搞“颜色革命”创造条件。美国在中亚的存在,目前还只是一种战略性的牵制。

 美国的战略重心是在中东,其策略是军事进攻加“大中东民主计划”,目的是把伊斯兰世界改造成美国的卫星国,将中东油库据为己有,从而讹诈整个世界。

 美国的全球战略一旦顺利完成,包括美国的欧洲盟国在内,全世界都将在美国的淫威之下难以自主。这不仅是广大小国所不愿面对的前景,更是其他大国“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情。因此,防止中东陷入美国之手,符合其他大国的根本利益。于是伊战开打以来,各大国轮番上阵,先后在三条战线上全面抗击美国的战略攻势。法俄率先挑起反伊战的大旗,欧洲出现分化。英国在追随美国参加伊战并没有捞到多少好处,也转而与“老欧洲”穿起一条裤子。中俄首脑在发表莫斯科声明之后,中俄协调进一步加强,中俄欧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的共识越来越一致,三条战线的反击态势已经形成。

 针对美国在东亚的牵制与挑衅,中国断然出台了《反分裂国家法》,先是使美国手中的台湾牌贬值,继而在美国有意挑起的核风波问题上顺势而为,将朝鲜核问题导演成一个朝鲜半岛核问题,令美国搬起石头咂了自己的脚跟。紧接着是中俄在黄海和东海大规模军事演习,意在展示维护东北亚和平的决心和实力,分化美韩同盟,警告追随美国的日本,进而启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

在中亚,本地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敦促美国撤出驻军。在中东,美国尽管打赢了伊拉克战争,却始终无法稳定伊拉克局势。中东局面越来越朝着脱离美国掌控的方向发展。例如,伊朗为了避免沦落到伊拉克的下场,搞出了“核风波”。巴勒斯坦选举又胜出了一个美、以不乐见的哈马斯政权。俄罗斯更是在外交舞台上长袖起舞,频频在伊朗问题、叙利亚问题、哈马斯借题发挥。中国公开表达在伊朗乃至中东的利益,主张谈判解决“伊核问题”,实际上是不允许美国走极端。德国代表欧洲发出请中国介入“伊核问题”的声音,英法德—伊朗的双边会谈结果事实上演化为类似于“朝鲜问题六方会谈”的机制。并且,“伊核”会谈所装入的话题大有膨胀为包括伊核问题、伊拉克问题、巴以和平问题等在内的一揽子解决中东和平问题之势。阿拉伯国家似乎不甘将命运由大国所摆布,也抓住哈马斯在巴勒斯坦选举中的获胜而乘机发出自己的声音。

 美国的新保守主义者准备了一桌饭,打算独自受用,没想到挤进来一大群“食客”,不仅个个“来者不善”,而且也都是孔武有力,不便动粗的“重量级角色”,其内心之烦恼、心情之郁闷、是不难想象的。

 大国在亚洲博弈的阶段性结果将最终决定本轮世界经济调整的方向和路径

 美国新保守主义者使出浑身解数,既不能阻挡中国在亚洲的崛起以及俄罗斯的复兴,也不能独自解决中东“伊核问题”,甚至在花了数年光景,耗费几千亿美元,死了 2000多美国士兵的巨额代价之后,伊拉克局势的稳定还得看其他列强的脸色。按住了伊拉克这只美国眼中的“蚂蚱”,谁知又蹦起了伊朗、叙利亚、哈马斯等一串串“跳蚤”。美国新保守主义谋划的全球新战略可谓走向了穷途末路。

国际关系的运作是要以实力为背景的。与几乎所有列强对抗,虽贵为当今头号超级大国之美利坚,也不能承受其重。美国新保守主义者架构在浓厚的的古希腊情节与罗马帝国梦想之上的理想主义战略,在现实世界的实力角逐中,已逐步暴露出其虚弱的本质。美国军事实力的确很强大,但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对抗几大列强的地步,即使不考虑核武器因素。因此,美国战略的易攻为守是可期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向多极化方向的迈进不可阻挡。进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调整也将顺势而为。

本轮世界经济调整将朝着大国协商、责任合理分担的的方向发展。其基本路径,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化整合,二是主要经济体对于内部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

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一些现象,比如说,美国的利率调整与本土投资法的启动,中国在东亚推动经济一体化整合的努力,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欧洲内部的整合等等。可以预见,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逐步调整收缩,国际政治多极化、国际经济区域化的行动将会越来越活跃。这对中国来讲,既是一次考验智慧和意志的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战略机遇。有为才有位,关键是行动。有所行动,才能有所主动。因此,即将在 4月份举行的中美峰会到底将谈出个什么结果,对整个全球政治经济走向又将产生什么样的深刻影响,不妨拭目以待。

                                                                     2006年4月原载于《数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