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旋律引领我们向上---薛范先生在《世界艺术精品欣赏》第十三期《忠诚的考验》播放后的讲话
我向往共产主义,我向往那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薛范
各位下午好:
感谢大家看完影片《忠诚的考验》。今天我要说的是“四个一点”,即:“一点说明,一点解释,一点感受,一点介绍”。
“一点说明”:关于这部片子播放前的故事。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今天放映的《忠诚的考验》,开头部分是黑白片,显示长春电影厂的片头,接下来就成了彩色片。这是怎么个情况呢?这部片子是我国50年代引进的彩色故事片,因为保管技术等问题,五十年来影片的保养不尽如人意,彩色都已退掉,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黑白影片开头的样子。
我对这部电影心仪已久,主要是它是杜纳耶夫斯基作曲的最后一部电影。在改革开放以后,我曾在资料馆买过这部片子的录象带,但视听效果实在令人失望,可以说是“惨不忍睹”。这次我与大家能欣赏到如此清晰的彩色片,要归功于船长的无私帮助和奉献。船长从俄罗斯买回原版片,然后又到资料馆拷贝来当年的翻译片,将翻译片的配音和原版片的画面合成在一起,花费大量的时间,耗费物力、财力做这些事,我们才能够欣赏到这么精美的片子,应该感谢船长!在这我也代表大家向他表示万分地感谢!也希望他以后多给我们提供象这样的精神食粮。谢谢船长。
“一点解释”:关于每周六的专题节目。在看片时,有一位网友提出,视频里播放电影,画面不连贯、不清晰,他觉得没多大意思,他认为这样的放映占据了大家欣赏俄苏音乐和歌曲的时间。我来解释一下,我们《莫斯科郊外》这个房间,平时一向是学唱和欣赏以俄苏歌曲为主的外国优秀歌曲时间,只在每周六下午播放专题节目,比如经典老片。可以说,播放的这些片子,是许多人久已盼望而无法看到的。如果在电影院或电视里能够看到这些片子,我想我们当然不用候在这小小的视屏前。再者,这些珍贵的老片,即使有可能在大城市的影院里上映,那么,许多生活在中小城市的朋友们仍然也欣赏不到,而网络就有这个好处,让分住在天南地北的人都能够欣赏到大家心仪已久的艺术珍品。虽然我们播放影片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但还是有很多朋友喜爱这些影片。我顺便提醒大家留意一下,今天观看老片的朋友始终保持在五十人上下。在当今快餐文化和娱乐搞笑片子充斥银屏的时候,大家能够抽出下午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坐在电脑前,观看这个小小屏幕放映的不清晰的老片子,听这些优秀的俄苏老歌,我觉得这就是大家的精神境界,是大家高尚而美好心灵的真实表现,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今后我们还会继续播放有些人不屑于看、而我们想看却看不到的一些珍贵而经典的好片子,供大家观赏。
“一点感受”:关于俄苏作品中的“劳动者”。《忠诚的考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钢铁工人的家庭里。我记得年轻时看俄苏小说,能够看到很多描写工人家庭的作品,比如《大家庭》、《叶尔绍夫兄弟》等等,不禁想到美国。美国也是钢铁大国,他们也有钢铁工人,但我们所看到的许多美国电影和电视剧里,真的好象还从来没有发现过讲钢铁工人生活的片子。美国片里的人物好象都是些白领职员、记者、律师、警察等等阶层,几乎很少见到普通的工人阶层。但今天我们看的影片,制作者把视角放在最普通的劳动者身上,放在工人身上,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主动地、自觉地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北极、到西伯利亚新垦地……,他们为自己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而感到自豪。这种描绘带给人的精神层面的震动,是其他国家的影片不可相比的。当然,也许从艺术制作上讲,50年代的影片可能比较粗糙一些。我还想提醒大家:俄苏作品,无论是歌曲、电影,还是文学艺术,都把劳动放在一个非常的高度,把劳动者的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们的意愿和追求作为作品的关注焦点、这是很突出的特色,也是其他国家的文艺作品很少见到的。
“一点介绍”:关于电影里的几首插曲。《忠诚的考验》里所有插曲的作曲者是获得“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杜纳耶夫斯基,大家非常熟悉的作曲家。列举他写的歌曲,如进行曲《祖国进行曲》、《快乐的风》、《快乐的人们》、《热情者进行曲》,《拖拉机手进行曲》等等,大家可能都象我一样如数家珍,他在苏联享有“苏联进行曲之王”的美誉。他还写一些其他体裁的歌曲,如他写抒情歌曲《红莓花儿开》等等,小巧玲珑,非常出色。他所有作品包括诙谐歌曲、颂歌、合唱歌曲等,什么体裁到他那里都得心应手,但非常遗憾他只活了55岁,还没来得及获得“苏联人民艺术家”的最高荣誉称号。
杜纳耶夫斯基在我们中国的音乐爱好者中可能是影响最大的作曲家,可以说他是第一位。其他作曲家如索罗维约夫-谢多伊、巴赫慕托娃等,在中国的影响远不如杜纳耶夫斯基。《忠诚的考验》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电影音乐。下面,我再依次放一遍其中的4首插曲,供大家欣赏。
先放《莫斯科的灯光》。它是用俄罗斯的“旅途歌曲”体裁写的。旅途歌曲是格林卡创造的一种歌曲样式,当初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第一条铁路通车之时,格林卡写了一组歌曲套曲,其中有一首歌叫《旅途之歌》,模拟火车的快速节奏去写歌曲。杜纳耶夫斯基写的如《旅途之歌》、《道路》等,就是旅途歌曲。《莫斯科的灯光》也是这样一种形式。杜纳耶夫斯基在卫国战争时期,曾经带领铁路工人艺术团到前线后方巡回演出,可以说卫国战争期间的大半时间,他是在火车上度过的,所以他对旅途歌曲情有独衷。《莫斯科的灯光》也是旅途歌曲,它是小调调式,四拍子快速节奏,旋律最后结束在“上主音”上,渐行渐远,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第2首歌曲是《委托》,这首歌曲用旋律小调的调式写的,带有一些说唱的意味。这首歌是影片开头时小青年别佳和他们的伙伴们唱的诙谐歌曲。别佳暗恋着瓦莉雅,而瓦莉雅却迷恋着伊果尔,别佳借这个诙谐歌曲自嘲,表达自己的无奈心情。影片里没有字幕,大家可能不知道这首歌曲唱得什么内容。但大家可以看到,这首歌曲响起时,他们边唱边笑,我们不知道歌曲在说什么唱什么。现在我们来播放这首歌曲,请各位留意一下我们打上的中文歌词,特别是最后尾声的4句歌词。(按:薛范老师提到的4句歌词是:“谈情说爱要有勇气,要自己去解决问题,像这一类严肃的事情,怎能让旁人代替!”)
第3首是《常来信吧,女朋友们》。那些年轻人响应共青团的号召要去西伯利亚新垦地,他们在临别的时候唱道:“常来信吧,女朋友们”。这首歌曲也是按照旅途歌曲的体裁写的。我们可以感觉到,杜纳耶夫斯基是善于驾御调式的大师,这首简单的歌曲从大调进入,不着痕迹地转向关系小调,写得流利通畅,一气呵成。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影里音乐的音质很差,而且歌曲大多不完整。我现在放的MV都是把另外的质量好些的音频和影片画面重新剪辑合成的,这还是要感谢船长,是他给我们制作了这么好看的MV,感谢他。
第4首是《你不要忘》。这首歌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它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歌,女声二重唱和女声合唱。这首歌在电影里多次出现,都是很关键的地方。歌曲是圆舞曲形式。作曲者把圆舞曲的三拍子营造出铁路上车声辚辚的音乐节奏,用这样的音乐节奏来衬托着平稳而抒情的旋律,歌曲从“属音”开始,最后并没有结束在“主音”,而是仍落在“属音”上,好象在提示我们这首歌曲并没有结束,又好象在轻轻扣击我们的心,不断地叮咛:“你不要忘你的爱情、你的命运、你的工厂、你的朋友,你不要忘,你不要忘……”。这首歌并没有大起大伏的高潮,但它很温馨,就象缓缓流过的小河柔柔地留在人们心里。影片出来后,这首歌很快就流传开了。
值得一说的是,影片上映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55年,杜纳耶夫斯基去拉脱维亚参加当地的民族歌曲节,当时他已身患疾病,7月22日,作曲家要返回莫斯科,许多群众聚集在里加车站为他送行。当列车将要启动时,送行的人们一起唱起了“你不要忘,你不要忘……”。时隔3日,也就是7月25日,作曲家杜纳耶夫斯基就溘然长逝,这首歌也就成了他的挽歌。
最后,顺便回答一个网友的问题。有位网友问“是否苏联歌曲都要用美声演唱”。以前是有这样的习惯,因为当时的苏联歌曲以群众歌曲题材居多。但现在演唱俄罗斯歌曲的唱法也多元化了,也常见用通俗唱法唱的。现在是个性化的歌曲居多。我想,无论用哪种唱法,好的歌曲都会给人美的享受。
好,我就谈到这里,再次谢谢大家。
薛 范
二00六年十二月九日
感谢MSKJW-静娜为薛范先生作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