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欧洲的成功好像很突然

火烧 2007-11-21 00:00:00 思潮碰撞 1034
文章探讨欧洲成功是否可复制,分析工业革命的偶然性与历史进程的不可控,指出中国与欧洲的差异及文明发展的独特路径。强调学习欧洲不应简单模仿,而应理解其独特性。


    在讨论后进国家如何更快地崛起时,不少研究都自我设置了一个大致相同的思维陷阱,即将欧洲成功的因素归纳和简化为可供模仿的经验,认为只要我们那样做了,也一定能踏上欧洲那样成功的道路。
    一般而言,人们谈到的欧洲经验,包括劳动力、资本、无产者和制度等,这些被称为工业革命的必需条件。不少后进国家确实按照这种方式去发展了,但至少到目前,它们还没有成为欧洲,仍然在各自漫长的传统中前行。
    这里也许得搞清两个问题。第一,历史的进程是否可以被人为地规定?换句话说,我们按欧洲的经验去做就一定能成为或超过欧洲吗?
    这种倾向在美国学者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认为西方走完了一个历史过程,而目前世界上其他地区也正走向这个方向。在他眼里,西欧与北美就是其他地区社会历史变迁的指南。
    如果我们认同福山的观点,历史就会被终结,或者导向单一的共同体。具体而言,未来的世界将是大同,成为一个完整的西方。
    这里不打算批判那种典型的欧洲中心主义观念了。已有的历史已经证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仍然有各自鲜明的特征,没有谁可以规定它们的进程。学习欧洲,不是为了成为欧洲。有意识地发展经济和社会历史变迁是两码事。
    第二个问题似乎更复杂些,欧洲的经验是否可以被简化?这些经简化而成的套路是否就是真正的欧洲经验?换个角度来看,是什么将欧洲与中国区别开来的?
    在马克思·韦伯的著作里,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思想基础,而中国人没有这东西。近来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其实也不缺这个,明清社会日益商业化的背景(江南地区尤甚)其实与当时的欧洲是非常相似的。甚至在制度上,欧洲也不见得优于中国。
    如果回到18世纪的立场,根据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19世纪欧洲的变化(城市工业化)是难以想象的。那个时期最可能发生的是城乡分工:城市里是官员、食利者和资本家,他们专门从事管理、贸易和服务,而农村则是工业品和农产品的生产地。
    一直到20世纪前30年,中国差不多都是这样缓慢前进的,虽然城市的数量在增加,但一般都没有很强的工业基础。而欧洲在1780年到1880年这100年间经历了物质上的巨大繁荣。睿智的加州大学历史教授王国斌认为,中国的停滞不前不值得大惊小怪,倒是欧洲的变化更令人惊诧。
    已公认的一点是,工业革命确实导致了欧洲和中国之间的差异。加州学者彭慕兰已经发现,1550年到1750年,中国的江南和欧洲发达地区英格兰,其社会背景的相似之处远多于相异之处。
    按前面说的,接下来两地社会将向着城乡分工的方向演进。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确实是这样持续着的,欧洲却发生了工业革命,历史出现了断裂而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你不觉得这很突然吗?工业革命究竟是一个必然的事件还是偶然的事件?
    如果它是个小概率的历史事件,后进者又何必在大规模工业化上做苦苦的留恋呢?

文章来源:

http://www.jinbw.com.cn/jinbw/xwzx/dfcjzk/gdzf/20071112968.htm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