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战后历任总统如此挥舞“大棒”
美战后历任总统如此挥舞“大棒”
刘金广
二战结束后,美国一跃坐上世界超级经济、政治、军事强国的宝座。随后便将国家安全特别是军事战略的主要矛头转向以欧洲为重点、以苏联为主要对象的遏制及威慑战略。待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美国又适时调整战略并频繁对外用兵。那么,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是如何挥舞“军事大棒”的呢?让我们从其军事战略演变的历程中一窥端倪。
杜鲁门:采取拉拢西方、遏制东方的军事战略,调整美军编制体制
二战结束伊始,杜鲁门政府公开宣布:世界已分成两大阵营,即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就在这一年,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室主任凯南提出了对苏联进行冷战,采取包围遏制政策,主张“在苏联可能危害西方利益的任何地方,坚决与之对抗”。这个政策为杜鲁门政府所采纳,成为杜鲁门政府奉行的军事战略,被称为遏制战略。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外交、军事高度一体化的战略。它融各方面各种类型的措施为一身,服务于冷战这一总体目标。其企图是,控制西欧、日本,巩固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包围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向亚、非、拉地区扩张;准备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大规模常规战争。主要对手是苏联和华沙条约集团,次要对手是社会主义的中国。为此,1947年7月,美国在国防部下正式设立平等的陆军部、海军部、空军部,空军正式独立为一个军种,之后建立了总统—国防部长—参联会—军种部及其参谋部/联合司令部的最高统帅体制,形成了国防领导体制的模型。与此同时,美国加强控制在战争中建立的海外军事基地,霸占一些战略地位重要的军事基地,形成一条从日本、韩国经琉球、台湾、菲律宾到南亚诸国的弧形军事基地网,从东面包围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从联邦德国到英国、法国、意大利军事基地网,从西面包围社会主义国家。1950年6月26日,北朝鲜与南朝鲜发生战争。当时杜鲁门政府动员了整个西方支持,试图使联合国与他站在一起,把北朝鲜赶到边境,结束战争。然而,指挥这场战争的麦克阿瑟将军由于没有控制好战争的规模,遭到了解职。
艾森豪威尔:提出依靠核优势,实施大规模报复军事战略
苏联于1949年和1953年相继造成原子弹和氢弹,同时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使美国的遏制战略破产。1953年上台的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不能用常规战争取胜,而应当利用自己掌握的核优势,依靠大规模的核报复取得战争的胜利。对此,美国出台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其总企图是:依靠核优势和强大的空军力量,保持一旦敌人动手便全力实施核还击的姿态,迫使对手“安分守己”。它强调以核战空军为中心制定战争计划,在战争初期使用核武器实施“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在军事上给予敌以有力的打击,达成速战速决。为此,美国于1954年研制成功了实用型氢弹,同年又研制了著名的B—52远程战略轰炸机,1957年以后又研究和部署中近程弹道导弹,建立了飞机—导弹—潜艇“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体制。陆军装备了大批战术核武器,并进行了战后第一次编制改革,将三三制师改为五群制师,开始组建直升机部队和特种部队。
肯尼迪、约翰逊:提出准备打赢3种战争样式,实施灵活反应战略
“大规模报复”实际上什么也报复不了,因为苏联拥有了洲际导弹和远程轰炸机,具备了以核武器袭击美国本土的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1961年肯尼迪入主白宫,立即调整军事战略,提出灵活反应战略。该战略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出发,根据当时国际斗争形势的特点,把战争样式分为核大战、有限战争和特种战争3种,要求美军建立一支多样化的军事力量,即在继续发展核武器和导弹的同时,加强常规兵力,增加在常规战争中使用的空军和海军力量,扩充陆军,以便在任何时间和地点,用适当的武器和部队打赢任何形式的战争,即:在欧洲和亚洲各打一场规模大的战争,同时在亚、非、拉地区打一场规模较小的战争,采取全面核大战是最后没有办法的选择,尽量打有限战争,即在有限地区使用有限手段进行有限规模的作战,同时提出了特种战争的理论。1963年11月,肯尼迪被刺身亡。约翰逊接任总统继续贯彻这一军事战略思想。与前不同的是,他已从打核战争中解脱出来,重视常规战争。为此,美军开始实现核军队向多样化军队转变,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三军部队,重新组建航母特混舰队。陆军对师的编制再次进行改革,恢复三三制,重点进行空中机动建设,于1965年组建第1骑兵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1962年8月,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10月15日美国通过U—2侦察机侦察这一情况,立即出动180艘战舰实施封锁、拦截、检查运送货船。25万人的登陆部队准备登陆古巴。B—52升空待战。战略导弹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经过历经13天紧张对峙,最后苏联作出退让。1967年,美军插手越南,实施有限战争,先后投入200万人的兵力,在南方进行“清剿”,在北方进行狂轰滥炸,自己却损兵5万人,使有限战争变成有限失败。
尼克松、福特、卡特:应对现实威胁,着力打赢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
1969年,以“退出越战”为口号的尼克松在总统大选中就位。1974年,他因“水门事件”狼狈下台。福特接任总统。1977年,卡特接任总统。这3位总统都因越战引起的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而处境艰难。美国的军事战略开始收缩。尼克松上台后根据“让亚洲人打亚洲人”的尼克松主义的战略方针,将越战继续进行了4年。根据尼克松主义,美军强调使用必要的海上和空中力量来补充美国的盟国。这是美国现实威胁战略的一个部分。现实威胁战略是在战略上作一些收缩,调整全球军事部署,充实军事实力,重点加强欧洲地区,力图摆脱被动处境。这一战略后来由福特、卡特政府继续推行,成为美国整个20世纪70年代奉行的军事战略。这一战略与灵活反应总体战略框架没有多大区别,与其不同的是将战争重点进一步转向常规战争,减少美军对非洲、欧洲地区战争的直接介入;重点准备在欧洲与苏联及其华约军队打一场大战,同时在中东、波斯湾地区参与一场小战;控制军备发展数量,重点提高质量;全面调整全球战略部署,压缩西太平洋地区驻军规模,加强欧洲方向,减少亚太驻军。
里根:重整军备与新灵活反应,打击恐怖主义和应付低强度冲突军事战略
1981—1989年,里根出任总统。针对苏联咄咄逼人的势头,里根提出了“重振军备”和“推回”两大口号,实行新灵活反应战略。其基本构想是通过高速扩军备战,谋取对苏联军事优势和有利的全球战略地位;加强实战准备,确保威慑的可靠性,以防止核大战;力避常规战争,着重对付低强度战争,一旦威慑失灵和地区冲突失控,使美既有决心又有能力根据事态的发展,灵活地使用军事力量,并打赢各种战争,坚决将苏联的势力推回到它出发时的地方。为此,美国开始建立多层次、攻防兼备的战略威慑体系,确立了使用多种力量实施多层次威慑的思想,并于1983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决定研制部署太空反导弹系统,空海成立了航天司令部;重点准备打赢常规战争,特别是低强度战争;重建军备优势,部署新型导弹,并将B—IB、F—117装备部队,F—15、F—16成为主力战机。1982年,陆军出版了作战纲要,提出空地一体作战理论。陆军战后进行第3次编制调整,将师分成重型和轻型两种,扩大1980年成立的快速反应部队,规模达20万人。1983年10月,美军采取牛刀杀鸡战法,入侵格林纳达,推翻了亲苏政权。1986年,美国以西柏林的一家美国士兵经常光临的迪斯科舞厅发生爆炸事件为借口,空袭了利比亚。从此之后,美国很少发生恐怖事件。
老布什:提出超越遏制安全战略,准备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冲突
1989年,老布什出任总统。他上台后,提出了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并在短短的6年内对军事战略进行了3次大的调整。1991年,老布什政府提出了地区防务战略,并把军事战略的重心从对付苏联转移到干预地区冲突上来,将矛头对准地区性强国,要求美军“必须准备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冲突”。针对1989年12月中美洲的巴拿马出现强烈的反美浪潮和1990年8月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悍然入侵科威特、引起中东局势紧张的形势,布什决定以武力铲除诺列加,并于1989年12月发起“正义事业”军事行动,再施牛刀杀鸡术,以优势的陆海空兵力突袭巴拿马,扶持起一个温和政权,并以走私贩毒罪将诺列加抓到美国受审。1990年8月至1991年3月,以美军为首组成的多国部队集结海湾,于1991年1月17日展开了“沙漠风暴” 作战。当时,美国之所以能打着联合国旗号,主要是因为老布什努力展开外交活动,直到有50多个国家参加后才开始行动。随着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老布什立即着手制定新的全球战略和军事战略,拉开了冷,战后战略大调整的序幕。布什首先提出超越遏制安全战略,提出美国要走出单纯遏制、防范苏联扩张的框架,于1992年又提出了地区防务战略,主要包括战略核威慑与战略防御、前沿存在、危机反应和重建部队4个要素。同时,老布什提出,战略核威胁是地区防御战略的基本要求,遏制核进攻依然是保障美国安全的基石。美国继续增强快速机动和灵活作战能力,加强与日本、韩国的防务合作,压缩军队规模和海外基地,人员从200万人裁减至160万人,将13个大的司令部调整为9个,扩建快速反应部队至5个师。
克林顿:提出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的新军事战略,要求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区性战争
1993年初,克林顿接任总统,针对世界处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发展、地区性不稳定、大规模毁伤武器的扩散,于1994年7月提出参与和扩展的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是促进地区稳定。在此基础上,克林顿政府于1997年再次提出了跨世纪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的新军事战略。与此同时,克林顿政府将老布什的美军“必须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冲突”改为“必须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区战争”。美国把克林顿时期的军事战略归结为“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区性战争”,其假设是美可能面临像伊拉克和朝鲜这样的两个国家同时对美发起军事挑战。在军事上,美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不惜动用武力,确立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和“世界警察’身份。这也就是美国推行的“炮舰政策”和“导弹政策”。在欧洲,美国要扩大和加强军事集团,保持其在欧洲—大西洋战略中的主导地位,一方面牢牢控制欧洲,阻止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使欧洲的统一和强大不至于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另一方面进一步削弱和挤压俄罗斯,不让俄罗斯复兴,重新对美国的霸权政策构成威胁。为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东扩 将原华约集团国家相继纳入北约,并进一步扩大到苏联的波罗的海国家和独联体国家,企图最终迫使俄罗斯屈服。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动武,就是为了扫除北约东扩的障碍,试探俄罗斯和国际社会对北约的所谓新战略概念的反应。在亚洲,美国的主要政策是强化军事同盟,首先是日本、韩国,保持前沿存在。
小布什:战略重点转向亚洲,放弃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战略,把反恐和防扩散提到战略高度并推出了“先发制人”战略
小布什自2001年入主白宫后,即开始了新世纪美国国家安全军事战略调整的进程。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他选定强硬派人物拉姆斯菲尔德为国防部长,启动了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第3次全面军事评估,并对未来美国国防军事战略进行重要调整:把军事干预的地区放在太平洋,加强远程军事力量建设,开发各种能够躲避雷达跟踪的隐形战机、战舰和其他运输工具;在军事理论方面,放弃“美国必须准备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争”的传统理论,改为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集中精力打赢一场大规模战争,将为打赢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作准备。“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开始奉行反恐怖与反扩散并举的方针,具体体现在3方面:强调反恐,坚持反导,调整对两场战争战略的提法。考虑“9•11”后美国在安全领域的政策表现,出于组建反恐联盟的需求和安全战略考虑,美国撕毁《反导条约》,目的就是为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扫除障碍。在军队建设上,它强调4天内把一个4000人的旅一级陆军作战部队连同装备部署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并且立即投人战斗。按《全球参与:21世纪空军构想》中的设计,天军将具备6项核心作战能力——航空航天优势、快速全球机动、全球攻击、精确作战、信息优势和敏捷战斗支援能力。在对外军事干预上,美国将加大对盟国的倚重,在保证美“领导地位”的前提下,鼓励盟国承担更大的防务责任,特别是在反恐怖问题上,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与美保持高度一致。
2006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为制定4年一度的《防务指南》而确定的指导性文件中提出,美国新军事战略应更注重于“先发制人” 以化解非常规威胁,并应着眼于应对4个核心问题。据报道,拉姆斯菲尔德强调美国军队应该着眼的这4个核心问题都与传统上的常规战争没有关系。它们分别是:协助盟国消除恐怖威胁;保护美国本土安全,必要时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影响潜在敌手在关键时刻的战略选择以及阻止敌对国家或恐怖组织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目前已透露的内容看,美国军事战略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会在若干方面作适度调整。在威胁的判断上,美国再次把国家行为体作为最主要的威胁来源之一。冷战结束后,随着大战可能性的消退,美国政府出台的各类国防战略与政策报告中开始强调威胁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很少再把国家行为体作为最主要的威胁来源。“9•11”事件后更是将非国家行为体的恐怖主义活动视为最大威胁。但从美国2005年发表的《国防报告》和《军事战略报告》中已可清晰地看到,美国再次将传统型威胁,即地区性军事强国不断发展传统军事力量对美国利益构成现实和潜在威胁,视为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认为只有国家特别是大国才能对美国全球霸权构成真正的挑战。其次是非常规威胁,指敌对势力利用恐怖行动和游击战等非常规手段挑战美国的安全利益;再次是灾难性威胁,指敌对力量通过寻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形成威胁;最后是破坏性威胁,指敌对力量通过获取和使用生物、网络、空间及定向能武器等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发现和攻击美国的弱点,削弱美国的优势。
在战略力量的使用上,美国再次强调前沿军事存在和联盟作用,尤其是加强亚太地区的战略预置能力。冷战结束初期,美国一度大幅收缩海外军事力量,但亚太地区的前沿军事存在一直呈增强之势。目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战略部署调整已完成法规性程序,进入实质性部署调整阶段。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迈克尔•穆伦2005年12月向外界声称,即将出台的《4年防务审查报告》重新定位未来数年内美国的军事战略方针,战略重点将主要着眼于太平洋地区。2005年 11月,美国国会批准了布什政府的全球军事基地调整计划。这一为期6年的计划于今年开始实施。美国在全球各战略要冲上的战略地缘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在战略力量建设的途径上,美国将继续推进军队转型,着眼建立一支“50年内无对手”的军队。新的《4年防务审查报告》仍以“拉姆斯菲尔德主义”为指导,强调通过减员增效的途径来实现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能力。为此,美军要向装备更好、规模更小、反应更快的方向转型。新报告在力主发展新型武器装备的同时,仍保留大部分大型传统武器装备项目的研发与生产,并将太空军事化和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与部署作为重点,以确保美军的战略优势地位。在打击目标的选定上,遏制新一代恐怖主义势力蔓延和防止核扩散将成为反恐战争的主要目标。
据报道,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提出,美国新军事战略应着眼于应对这样几个核心问题:消除以恐怖组织、宗教极端分子为代表的非国家行为体的威胁,消除可能会成为恐怖分子、叛乱组织避难所的“失败国家”的威胁,应对伊斯兰世界不稳定、有可能成为诸多问题主要根源的局面,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加速扩散。有鉴于此,美国将继续奉行“先发制人”战略。
(《环球视野》摘自2007年10月下《环球军事》)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