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刘日新:对过去五年是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的质疑!

火烧 2007-11-20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质疑过去五年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说法,指出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反映整体生活水平未显著改善,同时批评收入分配不均与贫富差距扩大问题。

对过去五年是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的质疑

                           刘日新

报告“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其中提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这五年是“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后面几处又多次提出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等等。报告起草人在这里说的都是好话,形容词用的都是比较级、最高级,而且连续用了三个“最”字,可见其用心之良苦,其目的是想说服读者相信他们写的都是真话,都是事实。首先应当承认,居民中有一部份,他们的收入的确有增加,生活有改善;有的财产性收入,还增加不少,在国内外的富豪榜上排名有所提前。但就总体来说,广大群众的生活到底怎么样?不知道是起草人是不了解情况,还是睁眼不看事实,硬要别人相信自己讲的那些并不符合实际的话。

国家统计局关于居民生活有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即“居民消费率”指标,这是一个中外国家经济统计都通用的指标。居民消费率的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生产的总成果(国内生产总值)中,由居民消费的部份占有多大份额。例如,美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他们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很大,2005年近12.5万亿美元;在其分配中,居民占大头。目前美国的居民消费率,多年来大体稳定在67%左右。但这并不是说,美国人民的生活普遍很好。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很严重,目前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高达0.407,在西方国家居第一位,这是必须看到的。

我国居民消费率近几年的变化情况如何呢?据《中国统计摘要2007》数字,2002年居民消费率为43.7 %,2006年为36.4%。这就是说,近五年比重下降了7.3%。过去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指出无产阶级的收入在国民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叫相对贫困化。我国近五年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就全国亿万居民总体来说,他们的生活状况是不是相对贫困化了?

在上个世纪后期,国家发改委为了扭转近十几年来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在编制“十五”计划时,曾设想到期末的2005年,居民消费率由2000年的46.4%,提高到50%。但“十五”计划执行的结果,这个指标没有完成计划,只达到37.7%。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关于“十五”计划执行公报,都没有提及这件事,全国人大检查计划完成情况,也没有提及这件事。我在本世纪初,曾上书国家发改委和中央领导,指出“现在老百姓分享的蛋糕比改革开放前小了”,编制“十一五”规划应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1978年居民消费率为48.8%,到2005年下降为37.7%,2006年进一步下降为36.4%。(参见《中国统计摘要2007》第35页)时间过去了28年,全国总人口增加了35180多万人,居民消费率却下降了12.4%。过去批判1978年华国锋时代搞洋跃进,只顾提高积累,盲目扩大基本建设,不顾改善人民生活,是方针路线有错误。可是现在居民消费率还不及那时,因此我建议“十一五”规划无论如何要解决这个问题,力争“十一五”期末居民消费率达到50%以上。可是现在情况不容乐观,“十一五”头一年比重又下降了1.3%,只达到36.4%。用政治经济学一句老话说,全体居民进一步相对贫困化了,而不是“生活显著改善”。

以上是从居民总体情况,就十三亿人民的平均数而言。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社会上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极为严重。中国到底有多少贫困人口?国家统计局只发表了2006年农村按贫困线每人每年693元的标准,农村共有贫困人口214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近五年由2002年的770万人,增加至2006年的847万人,失业率由4%增加至4.1%。多年来国家统计局没有发表城市贫困人口的数字,可能是认为中国城市没有贫困人口。我们的劳保部门一再宣布,城镇的低收入人口的劳保,已经做到应保尽保。但据世界银行发表的2003年的数字,按贫困线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一美元的标准(这个标准是联合国采用的标准,适用于各个国家,包括非洲国家。我们不是经常提出要和国际接轨吗,贫困线同国际接轨,同联合国采用的标准接轨,应当是可以的),中国城乡共有贫困人口214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6.6%。按同样的贫困线标准,联合国发表的2005年数字,中国城乡共有贫困人口235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8%。这是一些震聋发聩的数字,值得引起我们的领导部门高度重视。可是我们的文件起草人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和国外的权威评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闭门造车,只讲过去五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得到了更多实惠,等等。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吗?

以上是讲相对贫困化的问题,还应当注意绝对贫困化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没有发表这方面的情况和数据。《纽约时报》2006年2月26日说:“在过去的十年里,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据称在百分之七以上(引者按: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增长率在百分之九以上),但富人财富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穷人,致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世界银行2006年12月1日发布的世界《贫困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在高速度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穷人却更加贫穷了,不是相对贫穷,而是绝对贫穷。“从2001年至2003年,中国10%的贫困人口实际收入下降了2.4%”这个数据一发表,打破了世界纪录,推翻了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的基本原理。发展经济学总结了一系列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全体居民的实际收入相应会水涨船高。这是他们多年研究得出的基本原理,现在被中国打破了,引起举世震惊。国外关于我国穷人绝对贫困化的观点和数据,我们必须重视。可是我们的起草人对世界上如此尖锐的评论充耳不闻,仍然在说,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从一度濒于崩溃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如此粉饰太平,同国内外的批评对比,岂不贻笑于大方?

对未来,起草人更是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明天。报告说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年纪大一点的人,读到这些词句,就会感到这是醉心于模仿儒家的经典《礼记·礼运》《大同篇》的笔法。对当前广大群众强烈反映的新的“三座大山”—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等,实际上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问题,置之不理,更没有提出任何解决的办法。《礼记》《大同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这是儒家的的乌托邦空想。康有为也写过《大同书》,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大同。现在秀才们不重视、不去研究解决广大群众的实际困难,却妙笔生花,梦想大同,岂不是徒具讽刺意味吗?

关于反映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一个国际通用的指标--基尼系数,文件起草人也同其他主流学者一样,避而不谈,他们中有的甚至公开说,基尼系数不适用于中国。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根据权威部门的准确数据,在今年4月写了一篇文章《中国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世界之最》,报送了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

目前我国贫富差距的实际情况究竟具体是怎样的呢?世界银行的《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200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47(国家统计局的机关报《中国信息报》报导,200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而同年美国为0.408,日本为0.249,韩国为0.316,印度为0.325。《纽约时报》据此评论说:“中国大陆的贫富不均状况,已经超过美国、日本、韩国及印度。事实上它已接近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水平。也就是说,就贫富差距而言,中国大陆已接近‘回到解放前’了。中国至今仍自称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需要的社会架构已荡然无存。”这些话令人触目惊心!

起草人可能忘了,他们写的不是个人的文章,而是党代表大会的报告,面对我国当前广大人民生活的现状,和国内怨声载道的议论,国外尖锐无比的评论,采取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的态度,在文件中我说我的,我行我素,这怎么行呢?

                            (2007/11/1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