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乐观文化:由《采桑子 重阳》想到的
毛泽东的乐观文化:由《采桑子 重阳》想到的
来源:http://www.like-qin.com/
毛泽东从来都是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的一个人,在革命队伍中他总是以身作则,他培养了一代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革命者,同时这种精神也一直影响着后来人,我们经常说他老人家的话,如“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完全可以把毛泽东的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叫做毛泽东的乐观文化。毛泽东的这种乐观文化是他从小就养成的,在他的一生中讲始终没有间断过,而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文化精神的应该是在他精神和身体遭受打击时,无疑这是在1929年,他被撤职,同时有身患重病的那段时间.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永远是乐观的
在电视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第七集“战地黄花”我们得知:
(作为身经百战的军事统帅,毛泽东对生活依然充满着浓浓的情趣。
生活的目的,应该有比生活更好的东西。革命战争的目的,总是有比战争更美好的追求。如果不投入到比自身更伟大的事业当中,不注意挖掘战争背后的正义和理想,那么,你就看不到生活的意义,也感受不到革命战争背后的美丽.
曾经穿越枪林弹雨的毛泽东,看到了,感受到了,并把它写成了诗。
毛泽东是曾经沧海的人。就像打仗总会有进有退一样,在创建中央苏区的行程中,他在党内的地位也是几经沉浮。)
1929年6月间,红四军第三次打下福建西边的龙岩,接着在城里的公民小学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这天,对毛泽东来说肯定是痛苦的,)他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被选掉了(,因为他提出红军总是流动作战,太像古代农民起义军黄巢、李自成们的做法,要下决心纠正这些不好的倾向)。
毛泽东大病一场,患的是当时很难治愈的疟疾。思想上的打击似乎更为沉重。他第一次离开了亲手创建的红军,(先后到上杭一带的蛟洋、苏家坡和永定的牛牯扑)养病去了。他过着隐居般的田园生活。(在老乡家里,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化名“杨先生”,一度还住在远离村子的一座山洞里。)
外界没有了毛泽东的消息。他仿佛在红军中消失了。国民党的报纸甚至发了一个号外,称“匪首”毛泽东被“击毙”于山中。
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也郑重其事地发了一则一千多字的《讣告》。(里面说,“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在福建前线逝世。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讣告》还宣布,“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名布尔什维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战士,毛泽东同志完成了他的使命”。)
与此同时,中国还有一个人,以特别的方式悼念起毛泽东。
民国元老、词坛著名的南社领袖柳亚子写了这样一首诗:“神烈峰头墓草青,湖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柳先生后来在诗末注明:“两列宁,孙中山先生和毛泽东同志。”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被别人写进诗里。
柳先生不知道的是,他写诗悼念毛泽东的时候,毛泽东也在写诗,写一首战场人生的诗。
1929年10月10日,人们用担架抬着毛泽东来到了上杭,住在城南汀江岸边的一座临江小楼上面。
(第二天,就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常常在这一天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这时的毛泽东似乎格外地轻松。凭楼远眺这江天寥廓的远山近水,汀江两岸霜叶一片,江岸码头旁的千年古榕使人想起人世的沧桑。缓缓逝去的汀江,则让人想起岁月的漂流。临江楼庭院内盛开的簇簇黄菊,更唤起复杂的人生感慨。触景生情的毛泽东禁不住回首往事。
秋收暴动,中央责怪他没有坚持攻打长沙,撤了他的政治局候补委员之职。传到井冈山,说成是开除了他的党籍,一度不能过组织生活。几个月前,又在红四军“七大”上落选,失去了前委书记之职.这次挫折不是来自“远方”,而是来自“眼前”——被自己的手下选掉。对毛泽东来说,这个打击恐怕比天边飞来的那些指责贬黜,来得更大,更令他伤心。然而,要想成就为英雄,就必须经历这些沧海。)
往事历历,前局未定,移情于景的毛泽东喟然长叹--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但看黄花不用伤。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为这首词取名为《采桑子?重阳》。
(古代诗人在重阳节这天,常常会吟咏生命,怀念故乡,移情老人。毛泽东显然联想到了这些。但他的人生感受却格外地透露着远非闲病之人所能达到的乐观和高昂。他把人们引到一个革命家和战士的新的感伤世界。他把秋日菊花勾起的感伤和寂寞,投射到对开阔的大自然的凝视之中,心情显然又归于明朗。
上阕写情,从“老”起笔,在岁岁重阳的生命流逝中,诗人抛却了“悲落叶于劲秋”的传统的凄绝感伤。下阕写景,秋风一年比一年吹得揪心,诗人却从中体会到春天的生命状态。)
在1962年发表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把上阕最后一句“但看黄花不用伤”,改为了“战地黄花分外香”。本来就比较明朗的心境,更充满自信,传达出“战地人生分外美”的乐观情绪。
试想,如果毛泽东那时候没有乐观情绪,而是相反,那他首先精神会垮下去,接着身体也就此垮下去,在当时那种条件下,那只有死路一条!可是,毛泽东就是毛泽东,即使在那样的条件下,他依然保持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他不仅活下来了,而且在后来的峥嵘岁月了建立不朽功勋!
果然,这年十月下旬,毛泽东随闽西特委机关撤出上杭县城,转往苏家坡,又休养了一个多月。
十一月下旬,毛泽东在他养病的蛟洋收到中央的“九月来信”和陈毅转达中央指示请他回前委主持工作的来信。这时,他的健康正在恢复,便随前来迎接的部队回到长汀。他向朱德、陈毅等表示接受中共中央的“九月来信”,包括对他工作方式的批评。陈毅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并介绍了他上海之行的情况。毛泽东也说他在红四军八大时因为身体不好,情绪不佳,写了一些伤感情的话。这样,相互间的矛盾和隔阂就消除了。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我病已好,十一月二十六日偕福建省委巡视员谢同志从蛟洋到达汀州,与四军会合。遵照中央指示,在前委工作”;“四军党内的团结,在中央正确指导之下,完全不成问题。陈毅同志已到,中央的意思已完全达到。惟党员理论常识太低,须赶急进行教育。”中共中央收信后,在给广东省委的信中说道:“润之现已复职,中心的政治领导亦已确立,此稍可使中央放心。”
半年后,当中共中央特派员涂振农来到红四军时,毛泽东、朱德分别同他谈了这次争论的经过,并作了自我批评。涂振农在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写道:“据我在那里时的观察,确实都从行动上改正过来。朱德同志很坦白的表示,他对中央的指示,无条件的接受。他承认过去的争论,他是错的。毛泽东同志也承认工作方式和态度的不对,并且找出了错误的原因。过去军政关系的不甚好,是做政治的和做军事的人对立了,缺乏积极的政治领导的精神。同时要说到四军党内虽有争论,但都是站在党的立场上,在党的会议上公开讨论,虽有不同的意见,但没有什么派别的组织,只是同志间个人的争论,而不是形成了那一派和这一派的争论。”应该说,在探索的过程中,面对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种坦诚的党内争论的发生是正常的,最后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军党内的思想,急需召开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十一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在长汀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一、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二、用各种方法建立红四军的政治领导;三、纠正党内各种错误倾向,扫除红军内部一些旧的封建残余制度(废止肉刑、禁止枪毙逃兵等)。随后,他和朱德、陈毅率队伍到达上杭县古田村,为红四军九大的召开作了认真的准备。他在军内外进行了周密的调查,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精神和红四军的实际情况,起草了“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意识的不正确倾向”、“党的组织”、“党内教育”、“红军宣传工作”等八个决议草案。
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和二十九日在上杭古田举行。这是红军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朱德作了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指示。
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八个决议,总称《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也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案。大会选出毛泽东、朱德、陈毅、罗荣桓、林彪、伍中豪、谭震林等十一人为中共红四军前委委员,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
《古田会议决议》近三万字,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在部队建设上的基本经验教训,确立了中国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后来在长征中,毛泽东逐渐成为革命领袖,不仅是组织上的领袖,而且也成为精神上的领袖.他的乐观文化内容也得到了极大丰富.一直到全国解放以后,他始终没有停止对乐观文化的发扬光大.基于对客观事物、对革命事业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始终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始终以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引导人们要看到革命必胜的光明前景,指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鼓舞人民坚定斗争的信心。其中,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开幕词 (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毛泽东曾经有一段关于乐观文化十分精辟的阐述:
"同志们!我们现在是处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六万万人口的东方国家举行社会主义革命,要在这个国家里改变历史方向和国家面貌,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使国家基本上工业化,并且要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好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决不会不遇到困难的,如同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所曾经遇到过的许多困难那样,也许还会要遇到比过去更大的困难。但是,同志们,我们共产党人是以不怕困难著名的。我们在战术上必须重视一切困难。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困难,我们都要采取认真对待的态度,创造必要的条件,讲究对付的方法,一个一个地,一批一批地将它们克服下去。根据我们几十年的经验,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困难,果然都被克服下去了。种种困难,遇到共产党人,它们就只好退却,真是“高山也要低头,河水也要让路”。这里就得出一条经验,它叫我们可以藐视困难。这说的是在战略方面,是在总的方面。不管任何巨大的困难,我们一眼就看透了它的底子。所谓困难,无非是社会的敌人和自然界给予我们的。我们知道,帝国主义、国内反革命分子以及他们在我们党内的代理人,等等,都不过是垂死的力量,而我们则是新生的力量,真理是在我们方面。对于他们,我们从来就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历史,就会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在一九二一年刚刚建党的时候,只有几十个人,那样渺小,后来发展起来,居然把国内的强大敌人给打倒了。自然界这个敌人也是有办法制服它的。不论在自然界和在社会上,一切新生力量,就其性质来说,从来就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旧势力,不管它们的数量如何庞大,总是要被消灭的。因此,我们可以藐视而且必须藐视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难,把它们放在“不在话下”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是有科学根据的。只要我们更多地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学,一句话,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少犯主观主义错误,我们的革命工作和建设工作,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的。"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了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历史画卷中,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大地上,都留下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风采。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而且也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的敬佩。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任重而道远,道路依然是曲折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永远学习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他老人家的乐观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们坚定地相信:
前途是光明的!
http://www.like-qin.com/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