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研究《论语》及孔夫子
本文提供实用SEO优化技巧,涵盖内容布局、长尾关键词选择、网站结构优化等核心方法,帮助提升搜索引擎排名和用户体验,适用于网站运营者和数字营销从业者。
和你一起研究《论语》及孔夫子
介绍孔老夫子的书籍极多,几乎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了。但最能代表老夫子思想的惟有《论语》,当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了。
据说《论语》十分了得,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论语》里面哲学、政治、经济、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无所不包,因而有人说只要手持半部就可以通达天下了。
这么神奇的书不可不看,于是笔者于三年前买了一本《论语》,细细地研读了起来,可是不知为何越看脑子越乱,越看孔老夫子在笔者心目中的威望越低。
笔者首先感到的就是《论语》这本书编得不太好,其内容杂乱无章,同一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不知为何后面接二连三地又出现了,甚至还有完全一样被其编篡者重复使用的内容。可能有人会说,《论语》是由老夫子的弟子们集体编写的。多人编写的书多了,但没有一本象它这样的乱。
只好耐着性子看吧,看着看着就渐渐地明白了,原来不是弟子们不会编,而是老夫子本人就有这么个习惯,同一个问题他能有不同的说法,这叫弟子们如何归纳整理呢?
他的弟子们无法归纳整理老师的言论,那是因为他们太过分地崇拜他的缘故。笔者不崇拜他,所以笔者多少还有点办法。笔者的办法就是从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对其他人的评价等诸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然后再按内容以章节的形式出现,这样,再研究起老夫子和《论语》来笔者的脑子就清楚的多了。
以下就是笔者在那些纷繁复杂的文字中整理出的一点自以为是的头绪,笔者既愚且大胆,现把它拿出来展现给大家,不知可否供大家喷饭一笑?
一、孔夫子是个即谋道也谋食,即忧道也忧贫的很现实的一个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其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篇》
公山弗扰,鲁国大夫季孙氏家的叛臣。孔老夫子时代,鲁国并不象人们说的那样是一个礼仪之邦,而是一个十分混乱的国家。国君软弱无能,国政由三家(季孙氏、仲孙氏、孟孙氏)操纵。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夫告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篇》
三子者,季孙氏、仲孙氏、孟孙氏也。陈成子,名陈恒,又名田常,齐国相,齐国国君齐简公昏庸无道,重用小人监止、子我等人,监止、子我欲害陈成子,被陈成子属下杀死,混乱中陈成子属下一并杀死了简公。陈成子在齐国是个很得民心的人,这一点也许鲁哀公和三子都知道,故而不敢轻易用兵。人家齐国的内政,你老夫子慌张什么?空落得个自讨没趣不是?
话说回来了,季孙氏一心只想着操纵国政,殊不知自己的家政却被别人操纵着,这个人就是公山弗扰。后季孙氏和公山弗扰主仆反目,公山弗扰遂在费地树起了旗帜,公开造起了反。
公山弗扰起事后,马上想起了这位孔大夫,于是来函邀请其共谋大业,孔大夫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关键时刻,子路站了出来。“公山氏,乱臣贼子一个,老师难道没地方去了吗?为什么非要去他那里呢?”
只听老师喃喃自语道:“这是个机会啊,或许我可以借助公山弗扰的力量恢复东周之礼啊。”
不过说归说,老夫子还是没去。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其匏瓜也栽?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篇》
晋国上卿赵简子与晋国贵族范氏和中行氏两家为了争夺邯郸这块地盘,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内战。
佛肸(bi xi),晋国贵族范氏和中行氏的家臣,他当时在一个叫做中牟的县里做县长。赵简子攻打范氏和中行氏时,佛肸驱中牟民众也加入到了这场不义的战争之中。
战争爆发之时,老夫子和众弟子们正巧也游走在了中牟附近,他接到了佛肸的邀请,佛肸请老夫子帅领弟子们加入他的队伍,老夫子欣然同意了。
用现在的话来说,老夫子这是去趟浑水。子路是清醒的,他不愿意老师卷进这场混战,于是乎,子路义正词严地说道:“老师,平时你也常教导我们,‘君子不和做坏事的人打交道’,佛肸驱中牟民众作乱,老师却愿意参加进去,这是为何呢?”
“是啊,我是说过‘君子不和做坏事的人打交道’这句话的,但那又怎么样呢?你信不信?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可我不是那种做瓢用的葫芦,那种葫芦可以长期悬挂着,没人去采食,而我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我要吃饭,我也要做事情呀。”老夫子耐心地给子路做了一番这样的解释。
由于子路的坚决反对,老夫子此举最终也未能成行。
老夫子几次差点趟进了浑水,不是正直的子路及时规劝,也许他老人家的一生英名就会葬送在他的一念之间中。建议崇拜老夫子的朋友们,你们还是应该好好的感谢一下这位正直可爱的子路吧。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
这是老夫子对外人的公开表白,也是老夫子要求别人尽力去做的。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篇》
这是老夫子的心里话,他就差点给公山弗扰和佛肸做了执鞭之士,只不过他自己不承认那是为了求取富贵而已。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篇》
子贡问老师,“我有一块美玉,不知是收藏起来好呢?还是卖给懂玉的人好?”老师听后不假思索地告诉他,“赶快卖!为什么不卖?你看,连老师我本人都在等着别人来买我呢。”
把自己卖掉,是为了义呢?还是为了利?谁也搞不清楚啊。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
通过老夫子上述的那些言论综合起来看,笔者认为他是个即谋道也谋食,即忧道也忧贫的很现实的一个人。
他的“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不是真的,而“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却是他的真实思想。
二、很看不起勇敢正直的子路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篇》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这是一个非常勇敢正直的人,敢恨敢爱,敢打敢拼,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来评论的话,子路应该算是一位英雄了。
司马迁是这样介绍子路的:“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头上插着野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显然子路在认识老夫子以前是个十分粗鲁野蛮的人。不知为何老夫子和这么一个粗野之人动起手来了?结果还挨了一顿揍。不过以老夫子的为人来判断,这件事肯定是子路这家伙挑起来的。老夫子毕竟有心计,他沉着应对,并晓之以礼,动之以情,终于说服了这位粗野之人,使他心悦诚服地投入到了自己的门下。
从此子路便步入了文人的行列,渐渐地不说粗话了,人也变得文雅多了。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脾气变了,但勇敢正直的禀性却没有变,仍然是那样的敢恨敢爱、敢作敢为。说实话,他的这种个性老夫子的内心是很不喜欢的。显然,老夫子的内心想法他子路并不清楚,这不,子路问道:“老师,如果让你统帅三军,我们这些弟子里面你会带着谁去呢?”老师幽幽地说道:“如果让我统帅三军的话,我只会带着颜渊这样虽胆小但却能谋事的人,至于那些自以为敢赤手空拳打老虎的人我是不会带的。”不知子路听到此话做何感想?
都说老夫子不懂军事,看来也确实如此啊,在他的头脑里一支军队也许就是由一个统帅、一个谋士外加一群士兵组成的。要知道,领兵打仗谋士固然重要,但勇士也更是不可或缺的啊。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篇》
这句话也许是子路死后别人补充进去的,那是为了宣扬老夫子的先见之明。当然了,老夫子也很有可能说过这样的话。反正是子路死了,而且确实也是“不得其死然。”
子路死得非常惨烈。
年老的卫国国君卫灵公有个美丽妖艳的宠姬叫南子。南子有个情人叫公孙余假,南子买通了她身边所有的人,为她和情人的幽会建立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秘密通道。正当大家齐心合力地满着卫灵公这个老头子的时候,谁知百密一疏,这事还是被卫灵公的儿子太子蒉聩发现了。未等太子有所作为,机敏的南子立刻启动了紧急程序。她恶人先告状,飞快地找到了卫灵公,痛哭流涕地在卫灵公的怀里诉说道,太子心怀不轨,企图对她非礼。
老爷子听后勃然大怒,下令即刻捉拿这位不肖之子。幸亏太子也有耳目,他及时地得到了消息,连夜出城逃往晋国去了。
后来卫灵公驾崩,南子欲立卫灵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郢,被郢拒绝,南子无奈之下只好立了太子蒉聩的儿子辄,是为卫出公。
这期间,老夫子一行一直住在卫国,一贯主张长幼有序的老夫子对于这种越级传位的做法一直默不作声,很多人(包括他的弟子冉有、子贡等)都猜测他是支持由孙子来直接继承爷爷的公位的,笔者也同意这种猜测。
卫出公十二年,流亡在外的原太子蒉聩从晋国借得兵马,并联络了卫国大夫孔悝做内应,一气杀进了卫国京城,赶跑了儿子辄,夺回了公位,是为卫庄公。蒉聩政变成功,南子一党自然遭到了清洗。
这时候老夫子及其弟子们早已回到了鲁国,但子路却还留在卫国,因为他已经在卫国做了一个小官,联想到南子和少君卫出公昔日里对他们师徒多有照顾,知恩必报的子路便跑到了人家蒉聩的宫殿门前,义愤填膺地指责蒉聩和孔悝无礼作乱。
子路正说到酣处,一队士兵围攻了过来,子路遂拔剑自卫,打斗过程中他的冠缨不幸被人家从帽子上击打了下来,子路一边说着“君子死而冠不免。”一边去从地上拣他的冠缨,被人乘机一剑刺死,然后又被剁成了肉酱。
一个粗鲁野蛮之人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这一生是不是可以这样评价?由不知“礼”到知“礼”,最后死在了“礼”上。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
也许子路是想做一个杀身成仁的志士仁人,但恐怕他还是达不到这样高的境界啊,所以他死的“不得其死然。”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论语•公冶长篇》
在子路活着的时候,孟武伯曾问过老夫子,这个子路是不是个仁人君子啊?老夫子当时就非常婉转地做了一个否定。子路不服气,还要继续奋斗,可他终究也没能在老夫子的心目中成为一个所谓的“志士仁人”。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可取才。”《论语•公冶长篇》
这是老夫子对子路的最高评价,除了勇猛过人以外,其他无一可取。而且从言语当中还可以看出,对于子路的忠诚老夫子也没有多么的领情。
三、死前只想着子贡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篇》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子贡其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且头脑机敏,能言善辩,是一个比较招人喜爱的年轻人,故老夫子把其比喻为宗庙祭祀时盛谷物之类的瑚琏,暗指其是个宝物。老夫子称其为宝物不仅是因为他形象可爱,还因为他特别有钱。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篇》
子贡虽然学习不太好,也不太听老师的话,但做起生意来却很能挣钱。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因而他非常的富有,司马迁说他“家累千金”。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篇》
人家鲁国的国家祭祀用了一些羊作为祭品,子贡看着心疼,建议去掉用羊做祭品的这一做法。子贡的这一建议应该说是严重违背了老师的思想体系的,可老师并没有生气,而是微笑着对子贡说道:“赐啊,不要总是心疼那几只羊啊,你知道吗?老师非常喜欢这种礼仪啊。”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个建议不是子贡提的,而是樊迟提的,那老师还会有这么好的脾气吗?不训斥你一顿才怪呢。可见子贡和老夫子的师生情谊是非同一般的。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何来其晚也?”《史记•孔子世家》
老夫子生命垂危之机,子贡闻讯从外地赶了过来,老夫子见到子贡后挽着他的手说道:“赐啊,老师好想见你最后一面啊,你要是再晚来几天老师恐怕就见不到你了。”子贡被老师的一片真情感动的热泪盈眶。
老夫子见到了他最想见的子贡以后,终于满意的安息了。
子贡为了报答老师的厚爱,在老师的墓前整整守了六年,而其他弟子守的最长的也不过才三年。有子贡在,老师的后事安排其他人自然也就不用太操心了。
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史记•货殖列传》
老师的后事忙完了以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推广老师的学说,宣传老师的思想。这一切都需要经费,由于子贡在,这也不用愁了。
这些工作他们当时是怎么做的?我们现在已不得而知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工作肯定是在子贡的策划下进行的,因为论起广告策划来,谁又能比得过他这位精明的商人啊?
从此老夫子在社会上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了,其学说在社会上知道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当然众弟子们也没有白忙,他们也因为是老夫子的亲传弟子或再传弟子在社会上也比较的容易立足了。即便当不了什么官,开馆授徒也能混碗饭吃。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
不知是不是就因为老师把子贡比喻成了一个漂亮可爱的瑚琏,从而他就如此卖力地报答老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就错了,他也许不知道老师说他是瑚琏既有褒义的意思也有贬义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老师早就给别人说过:“君子不器。”(君子不能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老师的意思你知道吗?你子贡这个瑚琏只能盛谷物,你还算不上个君子,很多事情你是干不了的。不过事实也果真如此,他后来所做的那些事也确实是只和金钱有关的,但仅这一点也就非同小可。
其实,聪明的子贡心里明白,虽然老师对学生评价不高,但做学生的却必须要对老师有一个很高的评价,这样才能对大家都有好处。还是人家司马迁说的好,“此所谓得势而益彰”。
四、大骂老实人樊迟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篇》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论语》中习惯称其为樊迟,樊迟可以说是老夫子的弟子里面最老实的一个人,但不知是悟性太差还是脑子反应比较慢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总给人感觉他是一个不太讨老师喜欢的学生。虽然他也想努力的讨好老师,比如他经常和子路争着为老师驾车以便随时随地的请教学问,可老师就是改变不了对他的看法。
因为老师十分的不喜欢他,所以对于他提出的一些问题老师总是随随便便的答复一下了事。比如当他问老师什么是“仁”时,老师只有两个字的解答:“爱人”,又问什么是“知”时,老师还是两个字“知人”,弄的樊迟一头雾水,害怕老师烦躁,樊迟不敢再问了,但为了弄懂老师的思想学说里这些关键性的东西,樊迟不得已又去问自己的同学子张。不知道老师平时常说的那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那去了?怎么就不能耐心一点呢?
说起来,樊迟虽笨但也确实好学,可以说他是找老师请教问题比较多的一个人,每次见到老师他问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一些“仁”和“知”的问题,可老师给出的解答却每次都不一样,樊迟不得要领,最终也没能弄懂这几个问题。
第一次,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篇》
第二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曰:“知人”《论语•颜渊篇》
第三次,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篇》
笔者注意到,不仅樊迟问仁时老夫子的解答不同,别人问仁时(颜渊、仲弓、司马牛、子张等都曾分别问过仁)老夫子给出的解答也是各不相同的,真不知道老夫子的“仁”到底有多少种答案啊?可能他的“仁”是因人而异了。
也许是樊迟感到自己难以理解老师的那些高深的学问,于是转而求其次,向老师问了几个自以为比较简单的问题,就是那个怎样种庄稼怎样种菜的问题,谁知这一问却更是闯了大祸,惹得老师勃然大怒,可怜的樊迟也从此背上了一个“小人”的坏名声。
有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在解释论语时说道,孔子说的“小人”是指道德败坏、人品低下的人,可是老实巴交的樊迟在道德人品方面没有问题啊,怎么成了“小人”了呢?在老夫子的大骂声中,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在老夫子的字典里,“小人”指的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啊。
如果我们今天还要推崇孔老夫子,那么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一个人,就是那个帮助政府解决了数亿人口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先生,他不也成了小人了吗?人家可是用了毕生的精力在研究怎样种庄稼啊。真不知道今后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袁隆平先生,功德无量乎?小人乎?
五、颜回的傻老爹给儿子丢了人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篇》
颜回谨小慎微,寡言少语,是个非常内向的人,而且身体还比较虚弱,家庭也非常贫困。在老师面前他既没有子路那么能干(周游列国时跑跑颠颠的事主要是子路负责),也没有子贡那般富有(吃饭住店大多由子贡买单),这一点老师的心里是很清楚的,“回也非助我者也”。但是颜回有他的优点,在老师面前他从来都是毕恭毕敬的,不管老师说什么他总能以一副无比虔诚的神态认真地聆听着,“于吾言无所不说”。他从来也没有象子路、子贡和樊迟那样乱说乱问而使得老师难堪,“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论语•为政篇》象这样的好学生老师能不喜欢吗?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篇》
这是孔老夫子对颜回的最高评价,老夫子认为他的这位弟子的品行修养已经非常接近自己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篇》
颜回的字是子渊,《论语》中有时称其为颜渊。颜回的死对老夫子的打击是很大的,因为老夫子对他一直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也许老夫子是想让颜渊来继承他的衣钵吧?可是事与愿违,接班人先他而去了。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篇》
颜路乃颜回的老爹,也是老夫子的学生,他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就是他儿子颜回,因而他就壮着胆子找到了老师,请求老师把车子卖掉好给他儿子买口棺材。老师听后非常生气,“就你有儿子,别人就没有儿子吗?我儿子孔鲤死的时候我都没有把车子卖掉,凭什么你儿子死了就让我卖掉车子?难道就因为你儿子有点才吗?再说了,我是有身份的人,你叫我以后出门没有车坐徒步行走吗?你好不懂事啊。”
谁知道颜路是怎么想的?也许是穷的没有办法了,不得已才打起老师的主意来了。
其实,老师拿出一辆车子还是很容易的,他的弟子里面有钱的人很多,比如子贡、公良儒等就有的是车子,他们随便一出手给同学买口棺材那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吗?可老夫子为何不愿意卖车呢?也许他是想主张一下丧事从简吧?那你明说不就得了吗?弄得老颜路一点面子也没有就好了?
颜回家境贫寒,体弱多病,可以说他在同学们面前是没有任何骄傲资本的。如果他不是过早地夭折,如果他侥幸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大官,到时候他还能有这么好的修养那才能叫人真正的佩服。“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可惜的是,他过早地离开了老夫子,我们已无法知道他得志后的状况了。我们现在也就只能说说他老爹了,因为这位老颜路的表现确实也有些太不够意思了。
至于传说颜回偷嘴吃的事,因为那只是传说,没有正史记载,所以笔者也不太相信。
六、父亲与儿子应互相隐瞒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篇》
叶公是楚国人,他告诉老夫子,他们那个地方有个老汉偷了别人家的一只羊,老汉的儿子告发了他,乡亲们都认为这个儿子是个正直的人。老夫子听后摇头说道,我们家乡的人和你们那里的人不一样,我们那里人的做法是,如果父亲偷了人家的东西,儿子就会替他隐瞒,如果儿子偷了别人的东西,父亲就会替他隐瞒。我认为这种做法才叫正直呢。
不知他老夫子曾说过的那句“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和上述那一段话在思想上是否能“一以贯之”呢?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篇》
父亲偷羊,儿子告发,如果这是不对的话,那么其意再稍加延伸,也就成了,父亲当官,儿子犯罪时理应包庇;儿子当官,父亲犯罪时也应包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孔老夫子无意中说了一句心里话,但不经意间却给我们一部分人提供了一条营私舞弊乃至徇私枉法的理论根据。
叶公是楚国的一位贤人,名叫沈诸梁,因镇守楚国的边陲叶城而被人称做叶公。老夫子一行进入楚国后,先来拜访了叶公。
叶公的身份如果他把老夫子推荐给楚国国君楚昭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一点老夫子是清楚的,也是他老夫子此行的主要目的。可是你老人家万万不该说那一套什么“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话啊,以你这样的思想水平人家叶公怎么敢给楚昭王推荐呢?
老夫子一行在叶城住了许久迟迟不见上面有什么动静,于是便很知趣地离开了楚国。有人为此还替老夫子鸣不平,说是楚国不重视人才。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一个国家是不重视真正的人才的,还是这个楚国,就曾重金聘请过庄子,请其出任楚国的丞相,只不过人家庄子其志不在于此那又另当别论了。
七、欺骗蒲国的老百姓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篇》
老人家曾告戒过他的弟子,做为一个人来说,一定要讲信用,人如果不讲信用,就和车子没有安装輗或者軏一样,牛马是无法拉其行走的。说的很好,比喻也很恰当。可是他老人家自己是不是这样做的呢?是不是总是很讲信用呢?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史记•孔子世家》
老人家和弟子们周游列国时,有一次他们打算去卫国,按他们当时的行经路线去卫国必须要经过一个叫做蒲国的小国。
卫国仗着自己的国力比蒲国强盛,经常欺负人家,就在那个公孙氏带领着卫国兵马攻打蒲国的当口,老人家带着弟子们进入了蒲国。他们且行且问去卫国的路,被蒲国人误认为是卫国请的帮手,于是他们遭到了围攻。
幸亏老夫子身边有个万夫不当之勇的弟子公良儒,再加上同样勇猛的子路,蒲人一时也近前不得。当老人家知道了被围攻的原因后,便一再声明他们是一群文人,他们在周游列国,决不是什么卫国的帮手。蒲人将信将疑,说道:“你们若是真的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了你们。”情急之中老人家不得不指天指地的盟誓道,“如果你们放了我们,我们决不去卫国。上天可鉴!”蒲人见他如此,就相信了他,打开城东门放他们走了。出了城以后,他们走了很远,一直到蒲人看不见他们的时候,老人家一挥手,众人又绕道西行朝卫国急奔而去。
事后,子贡带着满脑子的疑惑问道:“老师,盟过的誓言也可以不遵守吗?”老师是这样解释的:“我刚才给上天盟誓的时候,天上的神仙不理会我,所以我盟的那个誓不算数,当然也就不用遵守了。
他们到了卫国后,卫国的国君卫灵公问道:“蒲国可打否?”老夫子骤然想起了蒲国人的无礼,忿忿地说道:“可打。”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篇》
我们已知道,年老昏聩的卫灵公有个年轻漂亮风骚无比的小老婆南子,南子控制着卫国的国政。老夫子为了在卫国有所作为,同时也为了一睹这位绝代佳人的迷人风采,一到卫国便急不可耐地递上了自己的名刺请求美人召见。见他这样,忠厚老实的子路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也并未说什么。老师自己却有些沉不住气了,他认为这件事必须要给子路解释清楚,于是他把子路叫到一边,悄悄对他说道:“你别胡思乱想好不好?你知道老师是不喜欢女人的,你放心,不管她多漂亮老师也不会动心的,老师心里要是有那种念头,上天一定会看不起我的。”
又在对天发誓了,不过不知道这一次天上的神仙听见了没有呢?老夫子领着他的弟子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往混乱不堪的卫国跑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一个卫国怎么会对老夫子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笔者唯一敢肯定的就是,老夫子对那个昏庸无道的卫灵公是很不感兴趣的。
八、统治者的良师益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篇》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篇》
这几句话是《论语》里的核心词语,统治者非常喜欢这样的语言,也正是由于这一类的语言他才被后来的统治者评选为圣人。
公元元年左右,汉平帝刘衎想借助孔老夫子的思想学说来挽救摇摇欲坠的西汉王朝,于是他给了老夫子一个很高的封号“褒成宣尼公”,老夫子从“大夫”一下子被提拔为“公”了。不过现实却和刘衎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他手下的大臣王莽不久就做了个证明给世人看,上智和下愚是完全可以移的。
刘衎想凭借老夫子的学说愚弄手下大臣和老百姓的目的虽未达到,但是却在历史上开了一个追封老夫子的先河,后来的统治者们便不甘落后,争相开始了他们的追封,老夫子的社会地位也就由此不断地往上攀升。
北魏孝文帝元宏一马当先,果断地追封了老夫子为“文圣尼父”,从此老夫子便和“圣”字占上了边。此时距老夫子仙逝已近一千年了。(准确地说应该是九百七十二年)。
宋神宗赵恒这边赖着堂兄的皇位不还,那边却在想着如何给老夫子一个更好的加封,终于他想到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玄圣文宣王”,不仅有圣,还有王,比你元宏要高明了吧?后来他又觉得那个“玄”字有些不妥,(玄和宣重音,读起来也许有些别扭。)于是把“玄”改成了“至”,“玄圣文宣王”又变成了“至圣文宣王”。
元人统治中原后,为了讨好汉族的读书人,同时也为了表明自己是个有文化的民族,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又在“至圣文宣王”的基础上加进了“大成”两个字,因此老夫子又变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
清人很有意思,入关以后他们一方面觉得老夫子的学说可以帮他们统治汉人,一方面又觉得老夫子的社会地位实在是有些高,对他们多多少少地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于是他们果断地削去了老夫子的王位,老夫子被迫又变成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不过清人也算是很照顾他了,他家的那个“衍圣公”的爵位就没有动,还让他的后人们一代代的继续世袭着。毕竟“公”比“王”要小一些,清人也就不怎么害怕了。但是有一个人此时却越来越害怕了,这个人就是大汉奸吴三桂,他心想这些清人连孔老夫子的王位都敢削,他们若要削我这个平西王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吗?吴三桂不愿意好不容易到手的王位被人家削去,便赶紧招兵买马,准备到时候以死相拼。
历史就是这样,统治者的任何举动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的。毫无疑问,孔老夫子说上述话自然也有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讨好统治者。当然了,统治者看在他的一片良苦用心上,也没有亏待他,册封就是证明。
九、其他
这一章的内容较多,又不好细分,章节的名字姑且就叫其他吧,虽叫其他,但内容却非常的重要,因为在这一章里笔者收录了他的很多著名的言论。
“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篇》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
老人家评论一个人有时说好,有时说坏,不能给人一个始终如一的感觉,也许是激动之余又把他的那个“一以贯之”给忘了?齐国丞相管仲就有幸享受了一下这样的待遇。
说其不好时一气之下连称呼都变了,管仲变成了管氏,管氏不仅是一位器量狭小的小人,而且还是天底下最不知礼的小人,基本上已经和一个无耻之徒差不多了。
说其好时同样还是管仲却突然摇身一变,管仲变成了一个救民于水火的人民救星,老人家感慨地说道:“没有管仲,天下百姓仍然还要过着近似于野人一般的生活。”
比孔夫子早生一百多年的管仲如果知道了人家对他这样的评论,不知是应该哭呢?还是应该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
老人家要求弟子们必须做到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个要求无疑是很正确的,做学问的人没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心态是不行的。
遗憾的是,他自己那鄙视劳动的不良心态自然而然地导致了他对大自然无法做出一个正常的观察和基本的了解。松柏乃常绿乔木,是不落叶的。这是今天连小学生都知道的自然常识,可偏偏叫别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篇》的他老人家自己却没有弄清,没弄清也就罢了,居然还敢说出来,这不是把“不知”当成“知”了吗?
也许他老人家是想赞美一下松柏不畏严寒的品格吧?那为何不来几句这一类的赞美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却直。(陈毅语)”这样说多好啊。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篇》
古时候的女子与现代的女子有什么不同吗?笔者认为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吧?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们一如继往地既是伟大的母性又是社会的弱者,她们最需要的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尊重。
稍有一些社交常识的人都知道,女子和男子比起来总的来说还是人家女子更注重思想感情,更讲究文明礼貌,但是前提条件是你必须要对她们有足够的礼貌和尊重。有了足够的礼貌和尊重,你近也好,远也罢,“不逊”和“怨”的情况肯定是不会出现的,否则的话“怨”或者“不逊”都是你自找的。说难听一点,即便是一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妓女,如果你不尊重她的话,她的内心深处对你也一样的有着“不逊”和“怨”的。
女人是人,不是玩物,和女子交往始乱终弃是不行的,不负责任也是不对的。
顺便再说一句,一贯奉行孝道的孔老夫子连他的母亲也是女子这一事实好象也给忘了。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篇》
这句话还有一个更简便通俗的说法,那就是“盛世出,乱世隐。”其实这一隐一出也不是什么玄机,其技巧掌握起来也并不是很难,很多人一学就会。
每当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那些平时高喊道义的人一个个的跑得最快,藏得最深,从此便都销声匿迹了,这就叫“隐”。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太平盛世,老百姓的日子稍微好过了一些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就会突然之间冒出一大群的精英,他们会不失时机的告诉统治者,老百姓很蠢,很笨,什么都不知道,应该教会老百姓怎样吃饭、穿衣、走路、睡觉,不然天下就会大乱的。这就是“出”。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篇》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论语•乡党篇》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乡党篇》
老人家不仅特别爱吃肉,对刀功,火候,作料都有很高的要求。虽然如此讲究,但是有一点好象有些问题,就是那个出不出三日的说法。笔者虽愚但也知道,若是三伏天,即便不出三日,鲜肉放上两天多估计也就差不多变质了;若是三九天,就是超过三日也应该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没有告诉大家祭祀的具体季节,就笼统地规定不出三日,老人家说话、思维不严谨好象是经常发生的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
老夫子平时还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人,除了那次骂樊迟(还有一次骂宰予)以外,很少见他老人家发火,可这次我们终于有幸看到了他的冲天怒火。
是什么事惹得老人家发这么大的火啊?原来是季孙氏这家伙干得好事啊。老夫子十分勇敢,他当着季孙氏的面大声地抗议道:“没想到你一个小小的大夫,居然如此地胆大妄为,竟敢找了六十四个舞女在家跳舞。你简直是气死我了!”
为什么找了六十四个舞女就值得他老夫子如此地大动肝火呢?原来周朝有规定,天子可以使用八佾的舞女,诸侯能用六佾,而象季孙氏这样的大夫只能使用四佾。一佾八个人,四佾才是三十二个人,季孙氏使用的舞女数量大大地超过了他的身份,整整地多了一倍,与天子比齐了。
季孙氏莫非想称帝?那是不会的,因为他季孙氏即没有这个能力也没这个胆量,他只不过也就是想体验一下周天子那种糜烂奢侈的生活而已。
老夫子一生矢志不渝地所捍卫的礼节,“一言以蔽之”,就是无论是什么事上级可以为,而下级却不能为。由此一级一级地往两头推,从最高统治者直推到平民老百姓,那就成了,最高统治者可以糜烂奢侈,可以荒淫无耻,而普通老百姓就只能任劳任怨,就只能受苦受难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篇》
看上述对话,笔者觉得就象一个无聊之人在问另一个无聊之人,你身体上的器官必不得已要去掉一部分,你想先去掉那部分?这一个回答道,去四肢。必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部分,你想再去掉那部分?这位回答道,去掉脑袋,自古皆有死,人没有心脏不行。不知你觉得这段对话是不是很可笑呢?
既然是问政,那就应该讲出一套更为高明的政治理论才对,为了说明民信的重要就要去掉国防,就要去掉国计民生,真搞不懂这是什么政治啊?
也难怪周游列国十几年而无人赏识他,这难道不是答案吗?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篇》
这就象一个人在搞竞选演说时说道:“你们如果选我当总统,我保证咱们国家一年去掉财政赤字,三年成为世界强国。”
大家认为选民们听到了这样的竞选演说会选他吗?
话说得太圆满了,太具体了,而且还给自己定了个时间表,是不是有些太天真了呢?
须知,治国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非真才实学者不能为,靠吹牛是不行的!
“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我未之有得。”《论语•述而篇》
他老人家知道自己身上还有很多的缺点,至于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言行一致的真正的君子呢?他心里肯定很明白,其实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做的并不是太好。
老夫子生前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什么圣人,连躬行君子他都自愧弗如。所以说综观整部《论语》,也就是他的这句话还算说得中肯些。
《论语》研究先暂时到此为止,因为笔者终于弄懂它了。
《论语》是什么?《论语》是一部“秘籍”,就和练武的人喜欢“武功秘籍”一样,《论语》是过去那些所谓的文人们的“做人秘籍”。那时侯的社会,百分之九十多的文盲,少数人学会了这本“秘籍”以后就可以很容易的去糊弄老百姓,因为没文化的老百姓搞不懂啊。
可现在呢?现在的社会已经和过去完全的不同了,文盲已经很少很少了,提醒那些推崇《论语》的朋友们注意了,若想再利用这本“秘籍”搞欺骗愚弄可能已经是行不通的事了。
笔者的这篇文章也许会引起一些人愤怒,也许会招来一些人的漫骂,笔者亵渎了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因为他们目前正在全力运做着企图重新树起这位伟大的“圣人”。笔者不禁要问,过去的这几十年里我们没有这位“圣人”不是一样也生活的好好的吗?为什么非要再把他搬出来不可呢?听说甚至还有人提议要把他搬到奥运会上去,真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为了防止别人指责断章取义,笔者在引用老夫子的言论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全文引用的,当然有时候个别地方也省略了几个字,那是为了节省篇幅,绝对不会影响他老夫子的思想内涵的,敬请读者朋友们放心。
正车
2008年9月2日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