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

火烧 2007-08-2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井冈山》电视剧引发对毛泽东的怀念,通过剧情展现其革命精神与正确道路选择,歌词《红军战士想念毛主席》触动人心,体现历史必然与领袖魅力。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

——电视连续剧《井冈山》观后感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这是36集电视连续剧《井冈山》的片尾曲《红军战士想念毛主席》里的头两句歌词。今年适逢我军建军80周年。建军节前夕,央视一套首播该剧作为向大庆献礼的重头戏之一,于是,在每晚黄金时间的电视荧屏前,随着我党我军初创时期这一激荡人心的重大革命历史画卷的启启合合,我们每每还会在这婉切而动人的歌声相伴下陷入深沉的回味与思考。如今,该剧全剧已经曲终幕落,但这首荡气回肠的歌声依然还一直在心里萦绕:“迷路时想你有方向,黑夜里想你照路程”;“困难时想你有力量,胜利时想你心里明。”是啊,当年的“毛委员”不正是80年前井冈山的工农大众和红军将士们心中的“北斗星”吗?!而“心中想念毛泽东”的,又岂仅是井冈山人发自肺腑的一片心声哪!

  怀着一份深情,带着一种执着,我如饥似渴地看完了《井冈山》第三集以后的各集。随着剧情的发展,越来越为再现荧屏的领袖风采所折倒,也越来越为这动人的歌声所深深地感染。虽然早就知道井冈山的革命战斗史是我军的发迹史,是20世纪初我党领导的以工农为主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分水岭,然而,通过《井冈山》全景式、纪实性的形象而生动的描叙,不仅更细腻、深切地了解了井冈山的革命历史事实,而且也更加细腻和深切地感受到了毛泽东当年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可行的道路,毛泽东以其革命家的过人胆识、才略和睿智最终走上中共领导岗位,成为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完全是历史的必然。因而,“心中想念毛泽东”,也正是屏心静气于电视荧屏前作为观众一分子的我的一个实时的心理感受。

  心中想念毛泽东,首先是想念他那独立思考、独自创新,不惜用忠诚和生命为党探路的崇高精神。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这时候,虽然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已经为党内一些人所认识,但包括瞿秋白、周恩来等在内都还没有跳出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束缚。剧中湖南省委特派员周鲁、巡视员杜修经和留苏归来又代表中央的刘安恭等人更是这一错误思想路线的集中代表和牺牲品。

  正如瞿秋白所说,“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毛泽东”,随着南昌和秋收起义的相继失利,唯有毛泽东才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他不仅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英明论断,而且积极倡导并实践建立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正是在这种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才有了井冈山这一党领导下的具有革命摇篮性质的红色根据地,才有了“朱毛红军”这一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完全新型的人民武装。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渐成“燎原”之势,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蒋家王朝全面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

  心中想念毛泽东,其次是想念他那审时度势、从容应变,屡屡克敌制胜,使革命转危为安的过人胆识。

  井冈山这段惊天动地、光照千秋的革命历史是与毛泽东个人的大智大勇所密切不可分的。选择井冈山只是他科学分析敌我形势,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发展和保存革命火种的第一步。其后,井冈山火种的每一次旺盛,都无一不是他的正确主张得到贯彻和执行的结果,相反,井冈山火种的每一次挫折,也无一不是因为他的正确主张受到干扰、抵制甚或排挤的结果。

  从剧中我们看到,虽然毛泽东说过,“与人斗其乐无穷”,可是要取得这种无穷的快乐,其实是多么的不易。当起义失利后,在没有中央指示和支持的情况下,要对部队进行改编并带上井冈山就要与余洒度、苏先俊斗;上了井冈山又要与占山为王的“绿林”首领袁文才、王佐斗;“智取”袁、王二人立稳脚跟后,又要与会师后部队内部的旧式军官陈浩、袁崇全等变节和宗派分子斗,甚至要与最亲密的战友和同志朱德和陈毅斗。当然,最主要的是要与湖南省委和中央的三次来人斗。

  事实就是这么明摆着,在所有这些“其乐无穷”的斗争中,凡是毛泽东胜的,那么井冈山也胜,凡是毛泽东未胜的,那么井冈山也必然遭受挫折。井冈山先后三次粉碎敌人数倍于我的“围剿”和进攻,接连取得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大捷,同时,它的“三月失败”、“八月失败”和东江之战“走麦城”,无不从正面或反面充分说明,毛泽东这位“从不拿枪杆子”的“教书匠”型的人物,正是决定“朱毛红军”和井冈山根据地前途和命运的真正的“常胜将军”式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心中想念毛泽东,第三是想念他那一切以工农大众为本,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谋福利,进而一步步赢得人民爱戴的革命真情。

  我们知道,井冈山既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又是经济上较为贫困的山区。自从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进驻这里以来,不仅经过三湾整编的部队自身一天天壮大和发展起来,同时井冈山的根据地也在一天天地发展和壮大,一直扩大到6个县的区域,还成立了湘赣边界的人民政府。这是毛泽东坚定依靠根据地人民,以根据地人民为立足基础思想的初步尝试和伟大胜利。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所以,红军的改编和建设,都以不损害根据地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剧中有多个情节向我们展示了兵民一家亲的感人场面。如在起义部队开赴井冈山途中,钟大龙利用途中短暂休息到老表地里挖来红薯分给饥渴疲劳的战友,却遭到了毛泽东的婉转批评,他还自掏银元要罗荣桓等送到红薯地里。又如发现曾士峨等鞭打俘虏,毛泽东便语重心长地教育他说,俘虏也是穷苦农民出身,不可虐待。不仅不能虐待,不愿意留下的,还发给盘缠。而所有这些以民本为主导的新型措施,都为红军赢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红军与地方人民群众的心连心,是红军作为新型人民军队区别于其前身和国民党军队的显著标志。如果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三大民主”、成立士兵委员会等重要建军原则为红军的人民性奠定了坚实基础的话,那么,其后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他又先后创造性所提出的“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三大任务”等新的建军原则,更为我军在开展对敌作战中取得根据地人民的同情与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井冈山》这部电视剧中,我注意到,每每在革命遭受挫折的时候,都会听到毛泽东这样教育他的战友和同志们,失利是暂时的,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必需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永远不会丢。

  (2007-8-2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