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东:奥运没必要承载太多
把奥运会当假日来过
王小东 / 文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逼近,媒体对于奥运的宣传力度不断升温,北京市政府关于奥运的会议也是规格原来越高,密度越来越高。这固然是一次盛会前的正常的兴奋情绪和实际的人物紧迫感,但里面也不乏忐忑不安的心情。笔者认为,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故此,笔者在这里想给负责奥运的干部、领导,乃至广大老百姓,减减负。
一.即使素面朝天,北京在世界面前也丢不了脸
由于中国迄今仍就未能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总是有一种自己家里的摆设,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够档次,不够文明的担心。这种担心原本也是正常,但笔者想告诉大家的是,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这种担心已经越来越没有必要了。特别是北京,就更没有这种担心的必要。
我们需要担心什么呢?是硬件吗?那我们就来说说硬件。笔者亲眼看到过一些国家的奥运场馆,包括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在电视上当然就看到过更多的奥运场馆。相比之下,北京的奥运场馆的设计和建造,就算不是第一,恐怕也拉不下前三。现在一些场馆已经完成,剩下的也竣工在即。以我们国家早已世界闻名的工程建筑效率来说,剩下的那点活是根本算不上什么了。这个多半倒也没太多的人担心。那么,奥运场馆之外的硬件呢?老实说,在这个方面,北京市有遗憾的,这遗憾就是北京的古建被拆除得太多了:本来我们是完全可以向客人们展示一下家里处处皆在的老家具、老古董,让他们体会一下我们数千年诗书传家的深厚底蕴。可惜的是,我们自己不够珍惜这些宝贝,把它们当劈柴烧了,当破烂扔了。然而,逝者已去,不可再追,那我们就向客人们展示我们新置办的东西吧。要说这新东西,我们还真不寒碜。2008年以前能够落成的北京新建筑,有些可能有争议,如国家大剧院等,有关美学观点的事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但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很有一些会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地球人到处传扬。这个我们也就不必太操心了,老北京说话:您就擎好吧。
让干部、领导和其他国人们最忐忑不安的多半是软件,特别是所谓的“文明礼仪”。君不见,报纸上,电视上一阵阵的发起批评国人“不文明”的浪潮,北京市政府也采取了种种举措,力图教育和管理老百姓,俾使在奥运会时,呈现在外国人面前的国人,个个衣着得体、举止文明。这种担忧无疑是来源于咱们中国人的举止在世界上处于最不文明之列的说法。坦率地说,笔者认为这也是过虑了。早就有文章(如《环球时报》上发表过的《说咱不文明,咱也别全信》)指出过,这种说法还真不是来源正儿八经的外国人,而是来源于有着某种情绪的海外华人。笔者算不上见多识广,但还是去过一些国家的大都会的。以笔者之见闻,任何国家的大都会的居民,都有举止文明的,也有举止随便的,还有举止很不文明的。总体上比较又如何呢?笔者曾拿上海黄浦江的黄金地段与伦敦泰晤士河的黄金地段作过比较,结论是清洁程度差不多,但考虑到黄浦江边的人口密度远高于泰晤士河边,笔者不得不令那些总是认为外国人比中国人文明的国人遗憾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相比于伦敦人,还是上海人更“文明”一些。同样的结论未必就不适用于北京。
一个城市里面,举止有文明的,也有随便的,还有很不文明的,衣着有优雅的,有随便的,还有很不得体的——譬如光膀子的(国外不但有“膀爷”,还有“膀奶奶”呢!笔者曾亲眼见到过德国“膀奶奶”,加拿大则曾有“膀奶奶”跟警察打官司:为啥只许“膀爷”在大街上走,而不许“膀奶奶”走,这不是性别歧视么),这原本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甚至让外来人感到熟悉和亲切。让我们试想一下相反的情况:一个城市里面所有的人都笔管条直地文明礼貌,都西服革履地衣着得体,我们会怎么感觉?我们会感到不自然,太人为,不可信,对不对?说实在话,如果北京变成了那种“高度文明”的样子,某些怀有偏见的人还不定怎么编排我们,说我们是如何如何整出来的呢!
家里要开个大联欢会,认真打扫一下卫生,乃至置办点好家具,跟孩子们交待几句对待客人的礼貌,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总是担忧自己的家寒碜,家人上不得台面就没有必要了。实际上,不管我们再怎么在意地布置,总会有那么一些外国人会来专门找你的“阴暗面”,你防不胜防,干脆也就别防了吧。另一方面,即使北京素面朝天,给那些从“大片”当中知晓中国的外国人,绝对是一个“现代化”和“文明”的震惊。
二.我们实在不必如此过分地在意外国人怎么看自己
笔者说“即使素面朝天,北京在世界面前也丢不了脸”,说一个城市存在一些缺点、一些陋习很自然,并不是说北京就用不着进步,用不着改那些陋习了。笔者认为,文明无止境,缺点、陋习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白璧无瑕(真正能做到“无瑕”的多半是塑料,而不是自然界的玉石),但努力去改进还是需要的。国外也确实有比我们做得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譬如,在加拿大,公共交通工具上是不准喝饮料的,因为这有可能洒到别的乘客身上,从而引发可大可小的纠纷;这一条我们就应该学习,可我们这里似乎连提的人都没有。然而,改进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好,还是为了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可以不自惭形秽?这里面绝对是有区别的。笔者认为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归根结底,我们所做的一切,应该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过得更好,而不应该是为了让别人看着我们更舒服。
有人也许会说,我们现在的做法,也是为了自己过得更好,只不过希望借着奥运这个契机,宣传宣传,能有个较大的促进。这个想法,从短期效果看,也许无可厚非,当从更长远、更深层看,负面影响还是有的。首先是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可能降低我们主人意识、内心的对与错意识,强化我们从属于他人的看法和标准的意识,仅仅在表面上取悦他人的意识。如果他人的看法和标准符合我们的利益,从属也就从属了吧,但谁又能确保他人的看法和标准永远符合我们的利益呢?这可真不是一件小事。而那种内心缺乏对与错的意识,仅仅在表面上取悦他人,则容易在他人看不到时就立刻在行为上退回到原点。如果说,我们不随地吐痰、上公共汽车排队、不光膀子、不在阳台上晾晒内衣,都是为了奥运,那么奥运过后呢?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都退回原点了?有人也许说不会,但笔者认为,不是把目的定在我们的长远生活,而是定在一时之需的奥运上面,还真是很容易反弹回去:人们也许会长吁一口气:终于忙活完了,以后再也不需要这么拘着自己了。这里其实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连外国人究竟是什么看法和标准都不一定知道。譬如前面提到过的我们把老的宝贝都劈了、扔了,这里面固然有我们自己思想上的失误,也有不得不如此做的现实上的苦衷,但也不能排除我们以为外国的东西都是现代化的,都是新的,所以我们也要新。其实,有识之士们早就反复说过,外国人恰恰并不这么看,他们恰恰想看看我们有而他们自己没有的我们中国的老宝贝。也就是说,你想迎合人家,还恰恰就迎合不上。
自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一个世界文明的中心被打落到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国人多自惭形秽、多以他们自己以为的外国人的标准卡自己,这在此后一百多年许许多多的文献中都有极为广泛的体现,这是人之常情,很可以理解。但可以理解并不就等于正确。过分地在意(当然不是说我们根本就用不着在意)外国人的看法和标准,在当时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在今天则完全没有必要,而且问题多多。
三.奥运会是一个大家高兴的盛会,不要让它承载太多的东西
记得北京申奥刚刚成功时,有个外国记者采访笔者,他以带有几分鄙夷的语气说:你们申奥成功了,你们民族现在肯定自豪得不得了吧!我当即正色回答说:我们民族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上,建立过无数比举办一个奥运会更了不起的伟业,今后还将建立无数这样的伟业;申奥成功我们很高兴,但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如果对于这件事我们都要“自豪得不得了”,那我们就有太多的事情自豪不过来了。
我这样说可能扫了很多人的兴,但我认为,奥运会就是一个让世界上的人聚集到一起高兴高兴的事。奥运会的英文是Olympic Games,Games就是Games,就是大家高兴高兴,不要让它承载太多的东西,不要指望它能承载太多的东西。在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障碍要克服,还有很多的伟业要建立,我们应该让奥运会回归到它的Games的本义,作为我们征程中的一个休息、放松的假日。
让我们以参加Games高兴高兴的心态,轻松、愉快地迎接和享受奥运会。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