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跨国零售巨头狩猎“金砖四国”

火烧 2007-08-11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跨国零售巨头正积极布局金砖四国市场,分析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零售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揭示新兴市场零售集中度及业态发展情况,为零售企业拓展提供参考。

跨国零售巨头狩猎“金砖四国”

 
文|崔雷


    “金砖四国”的零售市场已经成为跨国零售巨头理想的狩猎场。一个“巧合”是,流通领域被外国公司控制的国家,基本上很难有民族品牌商品的振兴。

    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四个国家在零售市场发展方面比较类似,零售市场的集中度绝对值远低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但“金砖四国”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印度大多数零售企业为小型的家庭商店,该市场是全世界最不完整的零售市场——排名前五位的零售商的市场总占有率小于2%。若按2004年印度总人口10.73亿计算的话,印度每千人拥有12个零售企业,是世界上人均拥有零售企业最多的国家。

    近年来,印度规模零售企业,如巨型超市,虽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仅有几家零售商,但是发展非常快,其所占份额已从1999年占零售总额的1%上升为2004年3%(2800亿卢比),且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其中印度最大的十个城市占到规模零售总额的96%。

    目前俄罗斯零售市场以中小型传统商店、自由市场、货摊为主,产业集中度比较低,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俄罗斯连锁超市等现代化业态形式的规模仍然偏小。以食品零售市场为例,2004年销售收入达到1198.4亿美元,而俄罗斯前5位食品零售商销售额为41.5亿美元(详见表1),其市场集中度仅为3.5%。非食品零售市场的集中度更低。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最新统计分析显示,位居中国零售第一的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零售额达到720.74亿元,比去年增长7.2%,比第二名的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零售额498.4亿元高出220多亿元。但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在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万亿元中也仅仅只占1.08%。

    虽然总体上看,新兴零售市场集中度很低,但某些零售业态的集中度很高。如巴西,少数零售业态如巨型超市和超市为几家外资和本土零售商控制,借助这几个业态控制食品零售市场。

    巴西的CBD(CompanhiaBrasileira de Distribuicao)、法国的家乐福   (Carrefour)、Sonae和美国的沃尔玛(Wal-Mart)是巴西四大零售企业。这四大零售商同时也是巴西巨型超市/超市业态的主要运营商。从表2可以看出,2003年前四家零售商在超市业态和巨型超市业态分别占据46.2%和35.5%的份额。在这两个业态市场集中度很高。同时,超市和巨型超市业态在食品零售市场上占据76.7%的份额,集中度相当高。

    可以看出,“金砖四国”零售市场发展还比较落后,整体集中度较低,但这些国家人口众多且经济增长率较高,消费能力也逐渐提高。

    正是这些原因使“金砖四国”的零售市场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零售巨头理想的狩猎场。

    外资欲垄断中国零售业

    现阶段,中国零售市场上存在两支力量,内资与外资。内外资零售企业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内资企业最大的优势是占据了现阶段大部分城市的优质店址资源;而外资企业最大的优势是资金雄厚、具有良好的经营管理经验,可支撑其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扩张,相对于内资企业可在短时间内具备规模经济优势。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从动态的角度看,外资零售企业更具有形成垄断的潜在威胁。

    对新的店址资源来说,内资企业的竞争能力远不如外资企业。对现有的店址资源,外资企业可以凭借其雄厚资金实力进行购买。现有的店址资源多为国有零售企业拥有。但是由于条块分割,零售企业规模一般不大,且局限在某一个区域内。由于是竞争性的行业,国有零售企业一般竞争不过非国有企业,大多经营不善,效益较差。

    政策对零售业采取了放任的监管态度。同时,各级政府在引进外资的利益驱动下,正好将待售的国有零售企业出售给急于进入我国的外资零售商。这种政策的重大后果就是具有垄断性的零售业店址资源转移到了外资的控制中。

    2005年,内资连锁零售集团(企业)1307家,比上年增加336家,增长34.6%。外商投资的连锁零售集团(企业)81家,增加了31家,增长62%。

总销售额10668.4亿元,内资连锁零售集团(企业)销售额增长26.7%;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的连锁零售集团(企业)销售额分别增长20.8%和33.1%。

内资企业平均门店年销售额为1091.2万元,仅相当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52.5%和外商投资企业38.8%;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销售额为1.3万元/平方米,比外商投资企业低41%。

从两方面力量的动态对比以及外资在国外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今后具有潜在垄断威胁的主体是大型外资零售企业,特别是跨国零售巨头。

    因此,中国也应该学习俄罗斯等国的做法,未雨绸缪,对跨国零售巨头在中国的扩张进行监管。

    各国纷纷限制外资零售业

从各国经验看,一国零售业被外国零售企业控制后,将造成严重后果。

首先,外国零售业的大规模扩张,必将对国内零售业造成严重冲击。

其次,外国零售企业占有主导地位后,必将挤压国内生产制造行业的发展,使制造业的竞争力受到极大的制约。一个有趣的“巧合”是,流通领域被外国公司控制的国家,很难有民族工业的品牌商品。
 
    近期,不仅俄罗斯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外国人从事零售业的政策,其他很多国家也制定了类似的政策。2007年1月15日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签署法案,对外国公民及无国籍人员在吉从事批发、零售贸易加以限制。根据新法案,自2007年4月1日起,吉政府将完全禁止外国公民在吉各类集市上从事批发、零售贸易。而在商贸中心、超市等固定商贸场所中的外国经营者比例也不得超过10%。

    2006年年底,泰国为限制跨国连锁超市的扩张,修订了批发零售业条例,强迫经营连锁超市的外商不再开设新的分店,跨国连锁超市冲击了传统的乡村小店模式,让很多小业主失业,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影响。

    零售市场对一国金融秩序也有影响。到2006年初,俄罗斯有5800个市场。在从业者中,120万个体工商业者占76%,从事类似经营的个体户占19%,法人占3%。市场销售在俄罗斯产品的总销售量中占15%,年交易额约1万亿卢布。这些市场主要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不仅导致大量税收的流失,而且容易为各种经济犯罪活动提供场所。俄国人认为这将影响俄罗斯的金融秩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