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红:东亚复兴演变为美国的“亚洲红利”
文章分析东亚经济复兴如何为美国带来巨额‘亚洲美元’与‘劳动红利’,揭示美国通过IMF援助和金融体系维护美元地位,同时日本日元贬值客观上支撑了美元强势。
美国的“亚洲红利”
2007-07-06
刘军红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10年复兴,给美国带来了巨额的“亚洲美元”,为美国维护美元地位赢得机遇。
7月2日,时值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东亚历经“危机与制度创新”,再次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带。前不久,世界银行也发表报告盛赞“东亚复兴”。
但与10年前相比,东亚复兴衍生了两个新矛盾。一则,2000年5月,东盟与中日韩签订了货币互换协定(清迈倡议),亚洲金融合作先于地区经济合作日益深化,但至今并未建立起有效的资金运用体系,亚洲资金仍只能回流美国寻找商机;二则,10年来,作为世界级经济强国,日本虽极力主导东亚秩序,搞日元圈战略,但在汇兑政策上,日元与东亚货币背道而驰,进入历史性贬值期,使东亚货币体系找不到“定海针”。这两大矛盾使东亚复兴演变为美国的“亚洲红利”。
“亚洲美元”投资无门
随着亚洲摆脱危机,经济复兴,贸易扩张,“亚洲美元”势如潮涌。截至2006年底,以贸易盈余为主的东亚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超过3300亿美元;而在石油涨价下,大规模的中东“石油美元”挤入东亚;同时,在日本的零利率下,东京又放出超过4000亿美元的“日元套利资金”。在此基础上,世界短期资本流入东亚,东亚外汇储备急剧膨胀,超过3万亿美元。东亚出现巨大规模的“亚洲美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冷战的到来以及美国的“利息锁国政策”,在欧洲,曾出现强大势力的“欧洲美元”,形成了“欧洲美元债券市场”,演变为左右世界金融秩序的重要力量。而今,东亚虽形成了巨额“亚洲美元”,但东亚地区缺乏当年欧洲的债券市场和融资渠道,难以形成本地的金融能量。“亚洲美元”投资无门,只能大规模回归美国,成为世界性难题。
利用金融危机 美捞取“亚洲红利”
如果说“欧洲美元”的形成,来源于意识形态的政治诱因,那么“亚洲美元”的膨胀,则产生于全球化释放的“劳动红利”。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苏冷战结束,全球市场统一,东亚步入市场经济轨道。以往被意识形态隔绝、封闭的劳动市场大解放,低成本劳动大军吸引海外资本潮涌东亚。东亚成为世界的加工厂,产品直销日欧美,遂成“投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主的援助计划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投资出口导向模式”,东亚的劳动成本再次成为美国的红利。第一,1997年8月到12月,在IMF主导、日美配合下,泰国、印尼和韩国总共接受外来援助1077亿美元。而IMF主导的援助对东亚各国提出了苛刻的经济体制和宏观政策改革条件,即要求受援国必须紧缩金融,收缩财政,使东亚被迫暂停“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路线”;第二,IMF要求受援国走贸易、资本自由化道路,开放金融资本市场,并按美国标准改革企业治理模式,导致美国资本抢先回归东亚,占据地区低成本优势,形成投资新潮流;第三,在东亚接受IMF主导的援助之时,恰值美国IT泡沫鼎盛期,美国的消费市场又成为东亚廉价产品的吸收器。由此,美国率先获得了东亚“劳动红利”。
“亚洲美元”支撑 “强势美元”
在东亚经济复兴过程中,东亚的低成本产品,经“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体制”,大规模输往美国市场,产生了“进口物价平抑国内通胀”的效果,使美国得以在石油涨价、不动产热浪滚滚的形势下,仍能维护物价稳而不升,经济持续繁荣。这可谓美国的“东亚红利”。
在美国强大的科技创新体制和灵活而博大的金融体系下,东亚“劳动红利”衍生的“亚洲美元”全面回流美国市场,又经美国金融资本操作,投资于全球最有利的地区,从而形成了以纽约为中心、以美元为表现的世界资金循环圈,成为美国维护经济动态均衡的关键支撑。
而“亚洲美元”的回流,因大多投资于美国的国债和股票,直接给纽约金融资本市场带来了低成本效应,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其结果导致美国长期利率持续低迷,为企业展开长期项目投资和跨国兼并,维护美国对外干涉能力,提供了宽松的金融条件。
在此背景下,始终谋求挑战美元地位的日本,为与东亚各国竞争美国市场,不得不暂时放弃“强势日元战略”,借助欧元,顺势展开历史性货币大贬值政策。其结果客观上支撑了“美元的相对强势地位”。
由此,金融危机后,东亚的10年复兴,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巨额的“劳动红利”和“亚洲美元”,更为美国阻止日元圈,维护美元地位赢得了历史性机遇期。
(作者为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2007-07-06
刘军红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10年复兴,给美国带来了巨额的“亚洲美元”,为美国维护美元地位赢得机遇。
7月2日,时值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东亚历经“危机与制度创新”,再次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带。前不久,世界银行也发表报告盛赞“东亚复兴”。
但与10年前相比,东亚复兴衍生了两个新矛盾。一则,2000年5月,东盟与中日韩签订了货币互换协定(清迈倡议),亚洲金融合作先于地区经济合作日益深化,但至今并未建立起有效的资金运用体系,亚洲资金仍只能回流美国寻找商机;二则,10年来,作为世界级经济强国,日本虽极力主导东亚秩序,搞日元圈战略,但在汇兑政策上,日元与东亚货币背道而驰,进入历史性贬值期,使东亚货币体系找不到“定海针”。这两大矛盾使东亚复兴演变为美国的“亚洲红利”。
“亚洲美元”投资无门
随着亚洲摆脱危机,经济复兴,贸易扩张,“亚洲美元”势如潮涌。截至2006年底,以贸易盈余为主的东亚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超过3300亿美元;而在石油涨价下,大规模的中东“石油美元”挤入东亚;同时,在日本的零利率下,东京又放出超过4000亿美元的“日元套利资金”。在此基础上,世界短期资本流入东亚,东亚外汇储备急剧膨胀,超过3万亿美元。东亚出现巨大规模的“亚洲美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冷战的到来以及美国的“利息锁国政策”,在欧洲,曾出现强大势力的“欧洲美元”,形成了“欧洲美元债券市场”,演变为左右世界金融秩序的重要力量。而今,东亚虽形成了巨额“亚洲美元”,但东亚地区缺乏当年欧洲的债券市场和融资渠道,难以形成本地的金融能量。“亚洲美元”投资无门,只能大规模回归美国,成为世界性难题。
利用金融危机 美捞取“亚洲红利”
如果说“欧洲美元”的形成,来源于意识形态的政治诱因,那么“亚洲美元”的膨胀,则产生于全球化释放的“劳动红利”。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苏冷战结束,全球市场统一,东亚步入市场经济轨道。以往被意识形态隔绝、封闭的劳动市场大解放,低成本劳动大军吸引海外资本潮涌东亚。东亚成为世界的加工厂,产品直销日欧美,遂成“投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主的援助计划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投资出口导向模式”,东亚的劳动成本再次成为美国的红利。第一,1997年8月到12月,在IMF主导、日美配合下,泰国、印尼和韩国总共接受外来援助1077亿美元。而IMF主导的援助对东亚各国提出了苛刻的经济体制和宏观政策改革条件,即要求受援国必须紧缩金融,收缩财政,使东亚被迫暂停“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路线”;第二,IMF要求受援国走贸易、资本自由化道路,开放金融资本市场,并按美国标准改革企业治理模式,导致美国资本抢先回归东亚,占据地区低成本优势,形成投资新潮流;第三,在东亚接受IMF主导的援助之时,恰值美国IT泡沫鼎盛期,美国的消费市场又成为东亚廉价产品的吸收器。由此,美国率先获得了东亚“劳动红利”。
“亚洲美元”支撑 “强势美元”
在东亚经济复兴过程中,东亚的低成本产品,经“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体制”,大规模输往美国市场,产生了“进口物价平抑国内通胀”的效果,使美国得以在石油涨价、不动产热浪滚滚的形势下,仍能维护物价稳而不升,经济持续繁荣。这可谓美国的“东亚红利”。
在美国强大的科技创新体制和灵活而博大的金融体系下,东亚“劳动红利”衍生的“亚洲美元”全面回流美国市场,又经美国金融资本操作,投资于全球最有利的地区,从而形成了以纽约为中心、以美元为表现的世界资金循环圈,成为美国维护经济动态均衡的关键支撑。
而“亚洲美元”的回流,因大多投资于美国的国债和股票,直接给纽约金融资本市场带来了低成本效应,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其结果导致美国长期利率持续低迷,为企业展开长期项目投资和跨国兼并,维护美国对外干涉能力,提供了宽松的金融条件。
在此背景下,始终谋求挑战美元地位的日本,为与东亚各国竞争美国市场,不得不暂时放弃“强势日元战略”,借助欧元,顺势展开历史性货币大贬值政策。其结果客观上支撑了“美元的相对强势地位”。
由此,金融危机后,东亚的10年复兴,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巨额的“劳动红利”和“亚洲美元”,更为美国阻止日元圈,维护美元地位赢得了历史性机遇期。
(作者为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