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废除高考破题有日,开发网络教育资源

火烧 2007-08-1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废除高考制度的必要性,提出通过网络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解决教育资源不均问题。强调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潜力,以及高校资源共享对教育改革的意义。

废除高考破题有日,开发网络教育资源

两会期间,浙江代表提出废除高考制度建议,引起国人瞩目。凤凰卫视为此专门请数位委员、代表录制一台专题讨论,只可惜“一虎一席谈,跑题跑不完”,最后的结果落在了教育的投入与资源的均衡。的确,教育是个大问题,怎么讨论也不为过,而高考又是教育的制高点,不攻克它一切问题无从下手,也谈不上根本转变,得不到彻底解决。

废除高考的建议,合理、及时、必要,因为它使社会为此付出太大代价。废除之后怎么办,独木桥拆了,千军万马往哪奔?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引千军万马于资源丰盛的大草原,而不是在独木桥前落个非死即伤、精疲力竭。这个广阔天地就是互联网,即网络教育。

试想国内顶尖名校北大、清华及所有高校彻底取消考试招生,那将是如何的情景;所有想上名校的学生瞬间实现自己的梦想,只需网上注册,无需年龄、身体、家境等限制,都可以享受到名校高质教育,不设门槛,也无时间限制,可以同时学几个专业,同时上几个大学,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甚至学它几十年,退休后再拿文凭,全由自己决定。如此,高考带来的一系列灾难如教育权利的严重倾斜,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均衡,学生教师为升学率以命相拼,从幼儿园就开始的择校,将会较大程度的受到抑制或改变。

设想之初,总会被人嗤之以“开玩笑”,这就需要我们的热情和冷静,热情地提出设想,冷静地思考问题。

问题一,互联网能担此重任么?

互联网发展至今,其强大功能世人皆知,教育仅占其庞大资源之万一。香港城市大学张信忠校长,在这方面早有可贵尝试,邀世界各地学者在网上教授中国文化课程,批改学生作业,效果令人满意,而成本仅及面授的二分之一。国内一批重点示范高中校创办的网校也早已解决了授课、提问、答疑等教学问题,甚至英语的互动教学已属平常。当然,尚有更进一步提高质量的空间,如《世纪大讲堂》般的形式(其限于时间多不能更深入细致),再辅之以布置作业、练习、参考书目,应该不是难事。所有专业,所有授课均可在网上自由下载,学校只需定期更新,掌握进度,制作授课内容,解决学生疑问,考核学习成绩,发布文体等各种活动、交流、社会实践的工作任务等等。美国多所高校已经先行一步,把各校资源放在网上共享。麻省理工学院开设“开放课程计划”网站,年内1800门课程资料在网上向全世界开放。世界性大学堂的发展方向已现端倪。我们起步已晚,但还来得及。

问题二,千万人考名校,别的学校怎么办?

低质、无特色、靠行骗乱收费维持生计的学校迟早被淘汰,早一些则可挽救更多的求知学子。学校要立足不倒,唯有发奋图强,提高教学质量,办出学校特色,培养出社会认可的人才。以低质多发文凭求生求富的学校,文凭价值缩水,势必渐失存在的条件。而一流名校因其严谨的教学理念、风格、内容、质量,学分累积、毕业考试,不经艰苦求学过程不易实现,在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时没有谁会不信服其学历的价值。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许多院校专业如艺术类、医药类、体育、军事院校等等,虽有特殊性,但仍有可在网上教学的内容,调整教学计划,至少可减轻学校学生负担及缩短学制。

问题三,穷乡僻壤无电脑、无电源、无电话的贫苦家庭学生怎么办?

这不算大问题。只要用每年上万元的大学费用(学习及各种生活开销)与几千元的电脑设备相比,花费多少立见高下。学生家庭自购、社会捐赠,配置要求不高,能够正常上网的二手电脑也解决问题。其家庭经济负担将大大减轻,若再有登录高校教育网站的上网费用由国家负担或优惠的政策配合,贫困学生则可解忧。真的连电源、电话都没有,去周边的乡、镇、县、市自行解决应该也比去大都市上学来的容易,况且网络教学也不能成为国家各种助学方式的免责理由。

问题四,教育管理者的服务管理作用

各高校安排的考试由各地教管部门负责落实,像高考那样认真、细致、严格。因考生人数绝不会像高考生那样集中、众多,服务管理工作也不会更繁杂,平时还应服务于组织学生完成高校布置的实验课业、问题活动、讲评讨论以及各类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辅助服务,收费应由国家统一制定。相信各地学友也会像网友那样自发组织一起为完成学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新形式。

问题五,现有高校校园、教师、员工该如何?

可以肯定的是,各种办法会层出不穷。校园不会闲置,教研、科研招收外国留学生、本国研究生(研究生有长期不见导师面的现象,说明也可考虑部分网上学习)、研修生、进修生、师资培训……教师无非把业务从讲堂搬到网上,没有失业之虞。而谁的课讲得好,网上点击下载数量见分晓,起到激励作用。员工也不会大幅减员,学校资源充分利用后,他们仍有事可做。当然,相反的可能也存在,盲目扩建的校舍空置,冗员待岗等。教育经费开支也会大为缩减。

问题六,学生没有了大学校园生涯,是否是缺憾?

教学形式的改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新适应,尤其是教学双方。习惯于耳提面命、口传身受的现场灌输,改为网上互动,既是对师资力量的考验也是对学生自觉性、领悟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改变。适应需要过程,过程需要时间。至于大学生活的改变,实在没有缺憾感的必要。如今校园弊端丛生,自杀、杀人事件屡屡发生,心里疾患呈蔓延趋势,极端的例子如马家爵案,至今未破的清华女生铊中毒案。校园生活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有它也许才是缺憾。校园小社会,社会大课堂,各地同校学子可以我们想象不出的多种方式联系同学情谊,展开活动,未必就一定比传统的校园生活逊色。

仍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有共识之士献计献策、补充完善。所谓共识,即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会改变我们的教育。现今世事今天还是梦,明天就成真。若真实现网上高教,取消高考,中小学择校将意义不大(再辅之以均衡教育资源),择校所带来的交通拥堵、校车事故、学生身心健康所受摧残(已有无辜生命付出),家庭经济三座大山之一,社会培训、家教补课、奥数益智等一系列顽症都将为之一变,变成什么样不敢妄言。

总之社会在变,教育在变,千多年不变的科考制度也该变。事在人为,有变好的愿望就有成功的希望。现在许多事不是不能,实为不想能,最担心的莫过于此。

此举也非解决应试教育的灵丹妙药,在全社会已经沦落的道德重新提升之前,素质教育仍然只能是梦想。

粗略草就,仅为引子,只望引起更多思考,负起更多责任。

                        崔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