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原则性和方向性错误

火烧 2007-08-09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指出中国城市化建设存在原则性错误,过度模仿西方模式导致交通拥堵等问题,强调需结合自身国情进行科学规划,避免盲目照搬。

当代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相当数量的官员和专家们都被西方洗脑过度,普遍没有多少反思的洞察力和超前的观察力,只会照本宣科地参照西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统计数字、方法和经验,当然中国也不例外。

上世纪初才逐步成为暴发户的美国确实有一批“见识卓绝”的政客和商人,虽然他们只有半个世纪左右的历史经验,但他们却不遗余力地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建立起强大的宣传机器、扶植起一批肤浅狂热的追随者、加上确实远超欧洲的实力,更是没有独立思想的发展中国家争相模仿的“好榜样”。这个学习和模仿的心态和做法本身无可厚非,因为可以照抄,不用动脑筋,问题只是发展中国家的官员和专家是否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还是只有肤浅可笑的模仿能力,因为那会造成流毒深远的后遗症,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顺利进程。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国家目前普遍遇到极其严峻的城市道路和交通问题,说明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只有肤浅可笑的模仿能力,还没有一批具备深远洞察力和卓越见识的城市规划官员。

当前可以被“观念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抄袭的西方世界有两个参照体系,即西欧模式和美国模式,其实它们本质上区别不大,都是建立在十六世纪中叶开始到二十世纪初这三百多年疯狂掠夺世界而完成的巨大的原始积累和强大的国力之上,只是由于当代所处的生存地域范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导致了两大系统各自寻找更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模式。

西欧模式。

欧洲虽然气候温和,但自中古以来逐渐人烟稠密、民族众多、邦国林立、资源匮乏,以至生存空间狭小,争夺域内域外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的斗争异常激烈,更成为了极其不光彩的两次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支配权的空前惨烈、伤亡惨重的世界大战的发源地。两次大战不仅没有使欧洲加快发展,相反,人口、经济和发展受到空前严重的摧残,以至给偏安北美的后起工业国——美国——觅得最有利的赶超机会,并迅速成为支配欧洲的最强大力量。之后,还几乎沦为了美国的附庸。痛定思痛,虽然还没有彻底改变向外积极扩张的发展需求和本质,但稍微改变了以往雄踞世界实力之巅时强势扩张的国家生存和发展模式,改为较为收敛的、折衷的、偏向节约型的生存和发展模式。

首先,西欧发达工业国目前虽然比较富裕,但当前地域狭小,面积只有2百万左右平方公里。人口却达到3亿5000万,密度之大,达每平方公里217人:法国111人、意大利197人、德国236人、英国达250人、比利时达342人、荷兰甚至达486人,远超中国的每平方公里140人。更糟糕的是,西欧的重要城市普遍有一定的历史,而当初的城市规划本来已经很落后,像街道狭窄、路旁建筑密集、缺乏绿化带,像伦敦、巴黎、柏林、罗马和马德里等等,早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但难道可以像北美那样随便建个新城,或者像中国地方政府那样麻木不仁、毫不痛心地随意破坏自己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文明而推倒重建吗?这根本是西欧国家无法忍受的对自己文明的残忍摧残,是不可能的,因为西欧就那点土地,而且还对自己那点并没有多长的历史还“极度重视”,所以这样的地理、人口和历史条件决定了西欧必须走土地节约型的城市发展道路。

其次,西欧目前虽然比较富裕,但历史上却并非如此,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前,西欧一直属于世界上的落后地区,比起曾拥有灿烂古代文明的西亚、小亚细亚、东欧都有一段差距。因为西欧本身地处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域,文艺复兴之前农业畜牧业一直发达不起来。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迫使西欧国家一直热衷于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十五世纪中国先进航海技术的西传,给西欧,尤其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多如牛毛般的、疯狂勤快得像工蜂般的西欧航海探险家们终于跨出了彻底改变西欧和世界发展条件的战略性步骤。十五世纪非洲和十六世纪美洲大陆的发现和征服,使西欧迅速建立起了一个跨越三个大洲庞大无比的,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和低贱奴隶的殖民地。在掠夺了非洲和美洲无比巨额的财富之后,西班牙、葡萄牙的经济首先起飞,其次是取而代之的荷兰、英国和法国。经过十八世纪中叶英国开始的欧洲工业革命,西欧将从非洲和美洲掠夺来的巨量原始积累进行了大幅的倍增,终于,西欧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强大的现代工业列强面目出现在世界的西方。

但是,过度的扩张造成了国内外矛盾的急剧恶化,继而转化为列强瓜分世界的疯狂战争。争霸战争的双方没有赢者,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两次世界大战,已经基本上丧失掉了从16世纪中叶以来霸占和建立的疆域辽阔的海外殖民地,同时也丧失了对这些海外殖民地内无比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直接控制。昔日曾经拥有三分之二美洲大陆的西班牙帝国、自称海外疆域辽阔致太阳不落的不列颠帝国、拥有几乎整个黑非洲的法兰西帝国,都完全龟缩回发迹前的领土之内。虽然依然拥有比殖民地国家巨大得多的资本,并通过资本掌握了一定的资源开发权,但与过去四个世纪以来享有世界上的无比殖民特权和资源特权已经不能同日而语。自然资源的再度匮乏使得西欧富裕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必须选择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城市建设当然不会例外。

西欧国家走节约型城市发展道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战后西欧经过婴儿潮后,很快人口增长开始缓慢到低于0.5%、地域扩张的需求缓慢下来,城市扩张也缓慢下来,虽然也新建和扩建了一些城市,但没有建立起北美那样成本高昂的卫星城市系统及其庞大无比的道路系统。

其次,由于都有一定的历史,西欧重要城市,像伦敦、巴黎、罗马等等都是两、三百年的老城市,道路也是老的,本来就比较狭窄,很多街道都仅有八九米宽,仅能一车通过,伦敦最宽的贝克大街也不过二十米宽,按我们的标准就属于非常狭窄的,必须拆房子扩建道路了。但是实际上西欧城市街道的扩张非常缓慢,很多街道依然保留了几个世纪以前的样子,没有进行大规模拆迁旧楼房和扩建道路。

第三,西欧所有重要城市,如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等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网和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地下的地铁和地面的轻铁、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到西欧旅游的国人可能会发现西欧人绝大多数驾驶小排量的汽车,因为政府和民间组织为了节约用油和用地,反对使用大排量和大体形汽车。

总的来说,由于没有了可能再次进行殖民的土地和人口,又丧失了直接控制和分配世界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的超级权利,西欧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由极度扩张型的社会发展模式转变为较为内敛和内向型的发展模式。首先是人口和地域没有大的扩展,其次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相对于北美属于节约型,最后是社会发展模式进入增长比较缓慢的资源节约型。

再来看所谓的美国模式。

北美地区(除墨西哥以外),虽然冬夏气候两极分化,但地域极其辽阔,自然资源也极其丰富。自古以来又没有先进的文明存在过,英国人殖民前,极其广阔的土地从没有大规模、长时间地开垦过,所以非常肥沃;矿产资源更没有被挖掘过,保存优良。英国殖民者在几乎杀光了土著居民之后,把残存的余孽赶到边缘的荒芜地带,然后尽情享受他们继承的这片两千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无边的肥沃大陆和极其丰厚的资源储藏。

在宣布脱离英国而独立后经过一百多年,美国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化国家,但离西方列强还有大段不可逾越的距离。然而,经过两次西欧列强发动的世界大战,偏安北美的新兴的工业国阿美利坚帝国从打得焦头烂额、体无完肤的西方列强身上攫取了几乎它们所有的通过近4个世纪囤积起来的巨额财富,迅速成为举世无双的“国际暴发户”。国力达致西方列强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家、商业机构、商人、国民都能分得一杯羹,程度上虽然有天壤之别,但比起别国,甚至西欧就胜得太多了,即使高傲了近两个世纪的英国女孩也到了疯狂要嫁任何美国大兵为荣的地步。可谓达到了极高的国富民强的阶段。

有了这样极度富足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在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美国人选择了另外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深刻地体现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首先,美国占有了95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而且绝大部分是平原。人口在二战后至今发展到也不过近3亿,每平方公里不过32人,真正地广人稀。如此低的人口密度让美国人完全不用像西欧人那样为空间是否足够的问题而头痛。他们在城市用地方面可以非常地奢侈浪费,所以,他们的城市采用了极其扩张型的平摊方式。为了进一步享受土地过度富裕的优越性,他们干脆采用极度浪费土地资源的星罗棋布的卫星城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的模式,以最低限度的人口密度和最大限度的土地享受来证明他们生活水平远超西欧的优越性,因为他们不用担心占有了像西欧和中国那样珍贵的可耕地。

其次,由于城市土地和道路极其富裕,美国的城市可以建起无数的巨型停车场和宽阔的城市街道,这样,奢侈的私人交通工具变得很有些用武之地。为了让私人交通工具发展起来,美国各大城市的政府部门和私人机构就不注重公共交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政府政策和商业广告数十年潜移默化的宣传和鼓励,美国人自然就有了人人应该享受大身量、大排量和大马力的轿车的“共识”。这样,美国的汽车公司就有了无比巨大、“可持续”的国内市场和很大的发展空间。至今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依然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汽车市场。

第三,虽然美国是后起的工业帝国,但经过了两次让欧洲大伤元气世界大战,逐步掌握了世界的大部分的商业资本的命脉,最后还享有了可以左右世界经济发展的货币金融霸权。通过这个无比的金融控制权,通过其一批强大的跨国石油公司,美国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地球上相当一部分的能源的所有权和开采权。这样,美国人控制并享有了比较廉价的能源产品,而且,他们也认为自己作为世界最优秀的“种子民族”,应该可以永远享受低廉的能源。加上拥有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星罗棋布的大型停车场,美国的汽车企业从开始一直到现在,都一直致力于发展身量特大、大排量、大马力的轿车,同时也鼓励其国人使用这类耗能高、占地多的轿车,以至美国每年排在世界第一位的石油进口量中70%多被私人用了。

第四,美国的国土上没有古代文明,自然也就没有合乎文明定义的历史遗迹,所以城市都没有历史,了不起百来年。这样他们完全没有任何保护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墓葬遗址等名胜古迹的沉重包袱,建起的城市形制都国际象棋般的新格局,房屋密度很低,道路很宽、很直、很长。人均享有的城市土地和道路达到西欧所无法想象的地步,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们使用土地的奢侈程度依然是世界其他国家很难比拟的。

总而言之,由于美国人认为自己有着无与伦比的土地使用优越性、储备极其庞大的城市用地、取之不尽的能源产品,因此,他们既可以建设那些用地非常奢侈铺张的卫星城市、城市和城际道路、城市建筑、停车场;也可以铺设各种生活必需的、耗材巨大的、极其昂贵的长途水电气管线;又可以使用耗能极高的交通工具,像城际航空、大排量、大功率、低效率汽车。这样,他们在世人面前就建立了一个与西欧模式完全不一样的模式。这是一个表面上非常耀眼夺目、非常色彩斑斓、好像具有代表“无比优越性”的现代先进国家和城市、先进生产力、先进生活的另类“三个代表”榜样。

这个榜样,令那些带着无限自惭形秽、无限崇敬心情而战战兢兢前去朝圣的落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府官员们、先富起来的代表们、民间的凡夫俗子们眼花缭乱、头昏目眩、心醉神迷,心智完全为其所夺,继而心驰神往、赞不绝口、豪气干云地要为实现这样的生活境界而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也不思考其能建设起这样的榜样的历史背景、基本要素和可持续性,更不思考这样的榜样是否适合本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土地能源等资源条件,以及在本国及全球条件下的可持续性。这就是我们目前城市化和城市建设观念中的毒瘤。

以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建设和公交体系来和西欧、美国作个仔细的对比,再分析一下两种模式表面和根源上优缺点、正当性和可持续性,也许我们应该明白,既是我们的政府高层官员和城市规划部门没有任何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起码也应该知道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应该选择哪个模式。

首先,我们分析土地资源。中国有比美国更辽阔的疆域,但与北美大陆不同的是:高原和山地占了国土面积的56%。高原生态和气候不适于人类居住,山地要留给原始森林这地球之肺,只剩下国土面积的44%的平原丘陵可以作为城市的建设用地。中国有13亿巨大的人口,每平方公里已经达到140人,可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本来就比较紧张,加上众多的人口需要保持相应的耕地面积一保证相对独立自主的充足的粮食供应,更加剧了可耕地与城市、工业发展用地的矛盾。

其次,那就是中国上万年绵延不绝的古代文明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数不清的遗址和遗迹。由于中华民族上万年相对固定的生活地域,大部分当代城市和交通要道都叠压在重要的远古和古代文明地层之上。这样的条件,中国本来应该走一条节约和谨慎使用土地资源的城市和工业发展路线,但被奢华的美国模式迷惑了的中国各级政府和土地规划官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致命的问题。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部分到过美国“朝圣”又被其模式迷惑得头昏眼花、失去心智的中国官员和“专家”,开始回来大肆宣扬和吹捧奢侈的美国式星罗棋布的卫星城市和密集庞大的高速公路网,认为那是人类生活的“最佳模式”和“最高境界”。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地理特征、可耕地和人口、历史遗址等等条件和关系,也没有意识到这种奢侈模式的短期建设成本和公共成本,更没有意识到这种奢侈模式的长期公共成本和可持续性。

建设大量星罗棋布的卫星城市和密集庞大的高速公路网近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还会造成征用土地和可耕地造成的远期公共成本。只举个简单的计算方式就明白这种建设模式的长期公共成本。例如,原本有一个居住着500万人口的国内城市,人们本来都住在市里,上下班搭几站公交车、骑个自行车或者走几步路就能回到家里。但现在这个城市的官员说模仿美国模式,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市里要发展纯商业区和写字楼区。于是在这城市周围建了100个小卫星城市并用100条高速公路把市中心和卫星城联系起来,把市中心人口全部迁到这100个卫星城市,每个卫星城5万人口,表面上好像建起了很美,很舒适的城市模式。

短期来说,如果这个城市原本只需要一条耗资人民币1亿的高速公路联接在全国公路网上,那么这1亿的成本由500万人口分担,即每人分摊20元。但现在要变成100条各耗资1亿的卫星城高速公路网,成本提到100亿,每1亿的成本由5万人口分担,即每人分摊2000元。这样,人均成本提高了至少100倍,更不用计算为建设这100个卫星城和100条高速公路而征地所要付出的费用了。

长期来说,对于地方政府,原本城市财政只需维护和保养一条高速公路,但现在却要维护和保养100条高速公路组成的庞大公路网。如果政府把市民迁出以后就撒手不管了,市政成本至少得提高100倍以上;如果关注中下层老百姓的话,还要组建和发展多至少100条公交线路,市政成本就远不止100倍了。

对于原本住在城里的市民来说,现在都搬到好像挺新挺漂亮的卫星城去了,但自己上班、小孩上学还得到市里。以前可以下了班后用10多分钟溜溜达达,顺道买些菜回家,小孩也可以从附近学校自己安全回家,但现在就不行了。经济条件好的,就学习西方,花个十几万成为有车族,然后像候鸟般上下班排着长队、花个四、五个小时出入城;经济条件差的,就要继续挤远程公交车,也要花个数小时来回上下班和接送孩子上下课。市民损耗在路途上的总时间极大地提高了,交通工具消耗的能源也极大地提高了。对于中国来说,占用土地森林和可耕地资源带来的环境上和农业上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在北美,除了无知的新移民还为享受到这种奢侈生活方式而美滋滋外,很多已经长期过着这种生活的市民早已意识到了这种模式的巨大缺陷:巨大的市政成本反映在巨大的中央和地方财政赤字和个人税收上,巨大的生活成本反映在每个家庭的高昂的月均支出和负增长的银行储蓄率上,巨大的、深远的环境和土地后遗症反映在废气和温室气体迅速增加的排放量和可耕地的迅速减少上。因此,欧美较有卓越见识的专家学者已经呼吁人们搬回到城市里居住,而且很多大城市中有超前环保意识的人们已经出现由卫星城到市区的回流。

但是,从92年以来,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各类媒体到各类专家,都在疯狂地协助美式宣传在中国鼓吹奢侈的个人生活和城市发展模式。中国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的各级地方政府和各地房地产商为了显示政绩和发展局部经济,满足个人和局部小团体的利益,疯狂地圈掉可耕地来开发了很多徒劳的和徒具其表的开发区和卫星城、庞大奢侈的政府和商业楼宇群、庞大的高档公寓和高档别墅群。虽然肯定小部分个人和利益团体得到了巨大的好处,但也肯定造成了中国土地资源、尤其是极其珍贵的可耕地资源的巨大损耗,造成了远超所谓“十年浩劫”的对远古和历史遗迹无可挽回和不可逆转的巨大破坏,造成了绝大部份中低收入人群生活成本的巨大增幅。

问题是,中国真的适宜建设和发展这类土地高消耗型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吗?

虽然本届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节约型的生活和发展模式,建立了9大直属中央的国土督察局,开始了真正的国土资源全面严厉整治。但是,过去二十多年建立在模仿美国奢侈生活和发展模式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痼疾是很难短时间根除的,中央必须非常清楚问题的根源所在,必须有决心从根本上消除疯狂追逐奢侈的个人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已经搞了二十多年的高消耗、高浪费、不可持续的奢侈发展模式。

第三,我们都知道,矿物能源是不可再生的。当初美国建立起这种极度消耗能源的城市生活模式时根本就没有考虑世界的石油储备能维持到什么时候。一个原因是当时的世界人口还不是很多,另一个原因是当时能买得起用得起私人轿车更少,就西欧美国那点富裕阶层,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强大的国力控制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石油资源。70年代后不断出现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其实已经不断地向世界警告这种模式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和生活模式。即使美国政府和国民也不断地受到这些危机的沉重打击和重重约束,使得白宫为保持对全球能源的控制权而绞尽脑汁并付出巨大沉重的代价,使得美国国民既要付出越来越高的经济代价,还要付出越来越高的生命代价。

但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对美式奢侈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的心态在强大的、无远弗届的美国模式的宣扬和吹捧中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在不断地升级,仿佛要你追我赶地攀比更奢侈的生活方式、更多的废气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更快地枯竭地球的矿物能源。这个结果也许是美国当初始料不及的。当初只为了在全球树立起一个资本主义世界超级大国无比优越的生活和发展形象,以求在世人面前建立起一个唯我独尊的生活和发展模式,结果在社会主义阵营崩溃以后,全球争相仿效,共同努力建立一个过渡地使用土地资源、奢侈地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无度地排放废气和温室气体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令西欧那些建立了相对美国来说比较节约型的生活和发展模式的发达国家为之侧目,懊恼不已,深感困惑。以至西欧的绿色和平组织在发展中国家忙个不停却徒劳无功。

新中国的石油主产地大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全力开采,已经接近枯竭。新的石油储藏到目前为止虽然发现了一些地块,但总储量还没有重大的飞跃。所以,近10多年来,为了适应中国当前奢侈发展模式所造成的越来越高的能源消耗,中国的石油公司不得不冒着“得罪”世界超级霸主的风险,先是大踏步地开进美国控制的世界石油主产地,中东、北非,然后是美国在努力进行改色的中亚、俄罗斯,最近,又更进一步动了美国的后院奶酪拉美。美国看在眼里,怒上心头,不断地全球鼓吹“中国威胁”以示警告。目前还没有动真格的,不是不想,只是由于深陷中东泥沼,认为时机未到,不能狠狠反击,所以心理矛盾气愤得要命。

美国人知道,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让中国乖乖地,必须从生活观念和态度,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上让中国彻底接受美国的奢侈的生活和发展模式,这样,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才会从内部发生质变,从而沿着美国设计的方向发展和改变。但问题是这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既古老又幼稚的中国的质量和能量太巨大,其古老的国民中虽然有不少的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各阶层败类,但各阶层也不乏智慧深邃、忧国忧民之士,要改变其发展方向的惯性、最终像搞定苏东那样战胜中国,必须付出极其巨大的代价,而且如果程度把握控制得不好,还可能让中国真的强大起来并脱胎换骨,使双方产生激烈碰撞而致大家都伤筋动骨。

这二十多年,美国确实花了极其巨大的人力物力来从传统思想上、生活方式上和发展模式上改变中国,也确实有了巨大的成绩,看现在各级政府、各领域专家学者、各阶层百姓的崇美、媚美、恐美心态可见一斑。美国人像中国人宣传其奢侈的高消费、高耗能生活模式,中国各级政府、各大媒体、各类“专家”也不思考思考中国的土地和能源状况及其可持续性,就学着人家大力宣扬和提倡国民人人购买私家轿车,还要鼓励购买大体量、大排量轿车,为了阻吓比较理智和实际的购买者,还以政府名义推出全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限小排量”政策;各阶层官员、各类富人、各种外资白领也争相开着大体量、大排量轿车来摆谱和树立活榜样,令早就富裕起来的西欧官员和百姓惊讶困惑,“感慨和赞叹”中国这二十多年的飞跃式发展模式。

但中国真的适宜大力发展轿车,甚至大排量的私人轿车吗?我们就要问问各级政府和各类专家:中国拥有发展星罗棋布的卫星城市和庞大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的极其富余的土地和可耕地资源吗?中国的城市拥有可以发展大量的宽阔街道和巨大停车场的空间吗?中国拥有控制世界能源资源的国力和能力吗?中国认为世界的能源可以永久供应中国庞大的私人大排量轿车群吗?

如果政府和专家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中国当然可以朝着这个方向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城市和轿车工业。但如果是否定的,中国现在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就已经患了早期癌症了,是绝对不可持续的。我们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呢?当然是土地和能源节约型的模式:即比较集中在城市内部的、中等密度的多层和高层住宅区,让市民享有比较方便快捷的上下班交通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而不是极其昂贵、高耗时、高耗能的卫星城市模式;发展和鼓励高覆盖率、低耗能的公共交通系统和适量的节能型的小排量轿车,而不是发展和鼓励高成本、高耗能的全民成为有车族,全民购买大排量轿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才能有效地持续下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