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韩德强:现象与本质——《矛盾原理》之八

火烧 2007-08-08 00:00:00 中华文化 1031
文章探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分析复杂事物的性质由结构最高层矛盾决定,强调特性与共性的区别,并结合人性与动物性、佛教性相论等展开论述。

韩德强:现象与本质

《矛盾原理》之八

  前面已经讲到复杂事物的性质取决于该事物的结构,并进一步取决于该事物结构的最高层矛盾。那么,性质与本质是什么关系?与现象又是什么关系?

  性质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区别的特点。例如,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点是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思维能力;男与女相区别的特点是生殖系统不同;英雄和普通人相区别的特点是英雄能在群体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牺牲自己等。因此,性质是事物的特性,而不是事物的共性。复杂事物的性质取决于该事物结构的最高层矛盾,即是指该事物的特性。

  按照复杂事物来源于简单事物、由简单事物构成、受简单事物制约、主导简单事物的规律,可以推论:特性来源于共性、由共性构成、受共性制约、主导共性。具体到人和动物的关系,即人性来源于动物性、由动物性构成、受动物性制约、主导动物性。依次往前推论可得,动物性来源于生物性、由生物性构成、受生物性制约、主导生物性;生物性来源于非生物性、由非生物性构成、受非生物性制约、主导非生物性。

  这就出来一个问题,追根溯源,特性源于共性,那么为什么事物的性质不是共性,而是特性呢?举例来说,人既然来源于动物,为什么人性不是动物性,而是思想性呢?

  这个问题其实长久以来困扰着人们。在佛教中,“性”与“相”对应,“性”是不可更改的本质,“相”是因缘而起的暂态。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复杂事物,都可以理解成是因缘而起的暂态,也就都是“相”。人死缘散,分子原子却保持不变,这是不是意味着分子原子是人的“性”?如此,则人和草木、山水又有何异?这意味着,“性”是共性,“相”是特性。佛教强调共性,而忽视特性;强调不变的价值,而忽视变化的价值。战国时期告子的人性论:“食色,性也”,即生存与繁殖是人的本性,也是强调人和动物的共性。显然,告子的理论是性恶论。与告子相反,孟子持性善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然而,无论告子还是孟子,都把人性理解为与生俱来的性质。略有不同的是,告子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共性,而孟子则强调了善是全体人与生俱来的共性。

  换一种表达法,问题就更令人困惑。复杂事物来源于简单事物,则简单事物是本,复杂事物是末;低级矛盾是本,高级矛盾是末;共性是本,特性是末;动物性是本,思想性是末。如此,以特性来定义事物的性质,岂非本末倒置吗?

  问题的要害仍然在于对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理解。从源流关系来说,部分是源,整体是流,部分是本,整体是末;物质是本,意识是末。但从已经形成的整体的内部关系来说,则整体主导部分,部分只制约整体;意识主导物质,物质制约意识。从原子论角度看,世上事物千变万化,无非是原子的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社会形态千变万化,无非是人与人的关系不同;喜怒哀乐,无非是神经系统脉冲信号的不同;从整体论角度看,正是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外在性质迥异的事物,形成了自由、平等、和平、正义或专制、等级、战争、欺诈的社会;正是不同的神经系统脉冲,形成了痛苦或幸福的感受、理性或欲望的燃烧。

  因此,从整体论角度看,事物的性质只能用事物的特性,即事物结构的最高层次的矛盾来定义。

  那么,什么是本质呢?从词源的角度看,与比较突出特性的“性质”相比,“本质”一词更强调事物之来源、本原,因而更倾向于强调共性,部分,简单。但是,“本质”更常用于与“现象”相对,指谓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性状。这个意义上的本质其实就是我们所称的性质。

  前面论及,事物的性质取决于事物结构的最高层次的矛盾。按照高级矛盾主导低级矛盾,高层矛盾主导低层矛盾的原理,则事物的性质主导着事物内部的各级各层矛盾的运动,从而主导着事物的外在性状,即现象。例如,人的喜怒哀乐主导着身体各系统、器官的运动,使之表现出健康或疾病,更具体地表现为血液中的红血球、白血球的含量的变化,肝功能指数如转氨酶的高低,肾功能指数如尿蛋白的高低等。中外医学至今未能了解这种变化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但是这种主导关系却实实在在发生着。又如,在社会系统中,当权力系统最高层发生变化时,作为社会细胞的某个人可能因为新政权的某种政策倾向获益或受害,他们预计到这种变化,因而可能在庆祝或悲伤。由于高兴或悲伤,其中每个人的身体生理指标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一夜间头发白了[1]。在这里,头发白或者喜欲狂,看上去是生理现象,至多是社会现象,反映的却是社会的本质层的变化。不过,同一本质,在不同的人那里,反映出来的现象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含蓄地悲伤,有的放纵地欢快;有的默默无语,有的狂躁不安。而同一现象,也可能与社会本质层(最高层次的矛盾)的变化无关,只是个人炒股赔本或者升官发财等,即只反映社会较低层次的社会矛盾的变化。这些一方面表现出低层矛盾对高层矛盾的制约,同时又表现出低层矛盾与高层矛盾间经过多层主导和制约关系后的复杂性。

  如此,则可进一步推论,高级矛盾主导低级矛盾,相应于本质主导现象;低级矛盾制约高级矛盾,相应于现象制约本质。更进一步,高级矛盾是低级矛盾的本质,低级矛盾是高级矛盾的现象。例如,部门经理间的矛盾冲突可能反映了副总经理之间的矛盾冲突,或者反映了他们的共同领导有意制造矛盾,从中渔利。又如,以色列和阿拉伯之间的长期冲突是美国中东战略的需要。当然,反过来,阿以冲突又制约着美国中东战略的实施和调整。但是,需要指出,最表面的现象,例如雨后彩虹,只是太阳透过水汽的折射效应,只反映本质而不具备制约本质的力量。

  由于矛盾的多层性,本质和现象也就有多层性。一个现象可能是由事物的最高层矛盾引起的,也可能是由较高层矛盾引起的,还可能是仅比现象所在的矛盾高一层的矛盾引起的。因此,透过现象有时只能看到低层本质,有时能看到高层本质,有时还能看到低层本质和高层本质的相互作用。所以,同一本质可以产生无数现象,而且本质层次越高,现象越丰富;同一现象可能反映不同层次的本质,现象层次越低,能够反映的本质就越少,越混乱。人体、企业、政党、国家或全球社会都是这种具有多层本质和现象的复杂事物。例如,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手段来观察人体各种最外在的现象,因为其中任何单独一种现象都不足以反映疾病的本质。西医观察手段比中医丰富,看上去运用了大量科学仪器,如胃镜、肠镜、化验各种体液、做穿刺、X光和超声波透视、核磁共振等,但得到的数据和图片仍然只能反映疾病的最外层或次外层现象,而无法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正是由于人体内部矛盾层次多,相互关系复杂,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无论中西医迄今仍停留在经验阶段,都称不上科学。与此相似,企业管理,国家治理,国际关系,都涉及到多层次矛盾的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需要整体性的观察和理解,但是,由于西方学术的细分化倾向不断膨胀,研究经济的不懂得政治,研究政治的不懂得经济,研究文化的不懂得军事,研究军事的不懂文化,结果将整体性的认识和对策留给了对整体复杂性毫无所知的各利益集团,听任其各自制造意识形态,“挟天子以令诸侯”,相互争夺、对抗、撕杀,把人民拖向深渊。

  事物矛盾的多层次性还意味着,事物一方面是无限可分的,又是无限可合的。从无限可分的意义上,该事物的最高层次的矛盾是其最低层次矛盾的本质。例如,一个人的思想活动是这个人的身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的本质;细胞是其构成氨基酸、蛋白质进而分子和原子的本质。从无限可合的意义上,该事物又是更复杂事物的现象。例如,孩子是家庭的现象,家庭是社会的现象;当我们把一个组织看成整体时,下级就是上级的现象;当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成一个整体时,消费者当其力量微弱时,是生产者、经销商的现象;当我们把商品经销体系看成一个整体时,街头杂货店是批发商的现象;当我们把汽车生产体系看成一个整体时,配件商是整机商的现象;当我们把世界经济看成一个整体时,不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的现象等。正因此一层层的现象与本质关系,所以越处于社会矛盾低层的工人、农民,越处于第三世界的农村,越感到命运之无常。

  等等!有人可能会大叫起来。照你这么说,如果美国主宰国际社会,就成了这个世界的本质?这世界上的一草一木就都成了美国的现象了?是的。如果把全球人类社会和受人类影响的活动影响的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时,(设想我们是在月球上观察地球的活动),则当美国拒绝签署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公约时,地球上的水灾旱灾的增速加快了,常受旱灾地区的逐渐变成了沙漠,变得寸草不生,常受水灾地区则沼泽化,蚊蝇滋生、瘟疫流行;当美国认为伊拉克政权妨碍了它的中东石油战略时,伊拉克内部的政治力量对比就发生了变化,各国政府和民间则开展激烈辩论,大规模的游行在世界各地出现,然后巴格达上空浓烟滚滚,桥梁坍塌,房屋起火,萨达姆不知去向,美军士兵遭冷枪袭击,惶惶不安,得上失眠、神经症或其他疾病;当美国施贵宝公司发现中国云南地区的紫杉树中可提取紫杉醇时,大量的紫杉树便被当地的村民剥削去了树皮,白森森地死在西双版纳森林中;树皮则换成了美元或者人民币,然后一幢幢楼房盖起来了,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

  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之外,例如地球的大洋深处,地幔、地核层,或者地球以外的星体,如火星、土星、木星或太阳系以外的星体,它们既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不受人类活动主导,不是人类社会的现象。它们之间的联系仅限于微弱的引力。但是,太阳例外。地球上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说是太阳能量的产物,太阳主导着地球的生物进化过程以及大气、大洋环流。当我们把太阳和地球的看成是一个整体时,例如我们站在北极星上观察太阳系,则太阳成了这一整体的主导者,人类活动则成了太阳活动的现象。四季、昼夜、寒带、热带,都是太阳活动与地球自转、公转的产物,迄今人类活动还无法影响这一基本事实,而是这一基本事实的产物。

  撇开太阳对地球的主导关系,仅看地球上生物演化至人类出现、直至人类活动日益全球化的过程,则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还有一层类似低级矛盾与高级矛盾的关系,即本质来源于现象,由现象构成[2],没有现象就没有本质。本质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在本质稳定期间,本质主导现象。然而,由于本质来源于现象,本质的存在和稳定又是暂时性的。一方面,事物越复杂,最高层矛盾就越容易激烈,其变质或瓦解倾向越强烈,其本质的稳定期就可能越短;另一方面,事物越复杂,功能越分化,结构可能越精巧,其本质的稳定期又可能越长。也就是说,复杂事物的稳定期高度取决于自身的组织结构,以及决定组织结构的信息:在生物组织是基因,在社会组织是思想。

  不过,恰恰是在对基因和思想作为复杂事物的本质的强调上,整体论又很容易被当成唯心主义批判。当我们一层层追踪高层矛盾,寻找事物的本质时,我们很难不把视野追踪到处于社会结构最高层的领导者的思想深处。例如,毛泽东强调,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列宁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待查)这是不是唯心主义呢?其实,这恰恰是对事物复杂性、整体性的深刻了解,只要我们同时注意,思想和理论来自于对现实矛盾的概括和提炼,正如基因来自遗传、变异和环境选择,(即高级矛盾来自低级矛盾,本质来自现象),而不是天马行空的随心所欲。

  在这个意义上,对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深刻了解,即对历史的深刻了解,必须深入当时的争论,即政治史与思想史。特别是在历史已经成为断垣残壁和出土文物的情况下,政治史和思想史事实上成为透视历史的主要手段。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对政治史和思想史了无兴趣,却对出土文物表现出极大兴趣。这一方面说明,现有的政治史和思想史的书籍不能很好地反映真实的社会和历史矛盾,常常是在用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形态的眼光去寻找历史证据;另一方面说明,当代社会其实已经丧失了历史感,也丧失了以史为鉴的可能,极度自我膨胀,离自我毁灭已经不远了。

  --------------------------------------------------------------------------------

  [1] 忽然想到杜甫名诗《闻官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生动地表现了社会高层矛盾对低层矛盾的主导。

  [2]这一结论其实正是萨特煞费苦心论证的“存在先于本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