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强:矛盾双方的斗争和事物的质变——《矛盾原理》之十
韩德强:矛盾双方的斗争和事物的质变
《矛盾原理》之十
一般谈矛盾时,人们最感兴趣的总是矛盾双方的斗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矛盾一词实际上已经成为日常语言中的一个高频词汇。不仅是在《矛盾论》故乡的中国,或者在世界各国,只要两个以上的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人与人的分歧与冲突,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矛盾”一词。但是,认识到矛盾不但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体内部,存在于细胞和分子内部,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矛盾世界观,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前文着重讨论了矛盾世界观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意义,对于认识论和思想史的意义。
当前文把高层矛盾与低层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理解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时,一些读者可能会疑惑,如果世界无可避免地就是这样一个层层主导与制约关系、层层本质与现象关系的世界,一个矛盾金字塔的世界,那么被主导、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希望从何而来?平等、自由从何而来?人权、博爱从何而来?理想社会从何而来?对于现实中国来说,如果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中国只是美国的现象,那么中国的强大从何而来?难道现象还能变成本质不成?
我们先来考虑后一个问题。
一般理解的现象,是指一个复杂事物的外在表象,因此现象不能成为本质。但是,在本书的概念中,现象既是指一个复杂事物最高层矛盾主导下的最外层矛盾的表象,更是指次高层矛盾的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和本质的相互转换相当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高层矛盾与低层矛盾的相互转换,这就变得不但常见,甚至是物极必反,势在必然了。
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当其处于生长期时,营养的摄取、细胞的分裂、生长是主要矛盾,细胞的衰老、死亡是次要矛盾,表现为生长、发育、开花或生殖。对于多数生物体来说,开花或生殖是生长的最高峰,但也是其衰落的开始,此后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就成为生物体的主要方面。
人的学习过程也如此。在青少年时期,摄取的知识多,遗忘的知识少,知识不断积累,创造力不断增长,直到精力和能力最旺盛的中年期,发明创造、组织管理都很活跃,随后就是精力不济,遗忘增多,渐渐地只能模糊地处理一些主要问题,而不能洞察全局。
一个组织,无论是家庭、企业、政党、社会团体或国家都有此倾向。一代创业,内兴外盛,渐至权力和财富的顶峰,然后衰亡力量开始滋生,组织对内对外的主导力日益削弱,而制约力量则增强,最终组织发生质变,或消失解体,或新质取代旧质。
一般来说,生物体的质变大多意味着死亡、解体,而社会组织的质变则既有解体、死亡情形,又有新质取代旧质的情形。为什么如此呢?生物体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组成,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不是有意识的部分。当肝癌细胞迅速繁殖,成为主导力量,吸尽身体的营养,导致心脏和大脑无法工作时,肝癌细胞本身并不想取代大脑,成为人体新的协调中心。因此,如果人体任何一个较低层次的矛盾力量上升,成为主导力量之时,就是人体死亡消失之日。
但是,构成社会组织的则都是有意识的人。处于社会矛盾较低层次的人,虽然就社会整体来说,是属于现象性的存在,但却可能由于自身努力和外部机遇,在社会矛盾结构的金字塔中地位上升,成为本质性的存在。同样,处于社会矛盾较高层次的人,亦可能由于骄傲、腐败而地位下降,成为现象性存在。更有可能是,主导者与被主导者各自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周旋,相互斗争,最后互易位置。如果这种斗争发生在社会最高层,其形式或者是死亡,或者是宫庭政变,或者是选举,或者是战争,则社会就发生了质变。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实际上意味着,当社会最高层发生质变后,其下各层矛盾都将相应发生变化。即使“换了天子不换臣”,“为臣者”也必须适应“新天子”的价值观、偏好和政策,从而成为“新臣”。
在资本型社会,作为个人,如何保持高级主导地位,或如何争取高级主导地位,无非有政治、商业或学术三条道路,即所谓红、黄、黑道,成为政治家、资本家或“知本家”,(当然,还有一条以柔克刚的道路,即靠给上述三类人提供贴身服务而获取次高级主导地位的,所谓“姿本家”,除女色或男色外,其实还应该包括保镖、司机、秘书、亲戚等);作为组织,如何保持高级主导地位,或如何争取高级主导地位,主要渠道有商业竞争、政党竞选、学派倾轧、军事战争等。正这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争取更高层主导地位的矛盾斗争,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充满欺诈、暴力;既丰富多彩,又肮脏血腥;既有社会阶层间的活跃流动,又有严重的两极分化。
在权力型社会,道路就单调一点,可能只有政治和学术两类。一般来说,权力型社会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持,因而常常是政教合一型的社会,政治即学术,学术即政治。无论是何种理论或宗教,一般来说都裁抑个人利益和短期利益,重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在权力型社会中,如果逐级主导权的掌握者并不是真正用权力“为人民服务”,而是利用权力隐蔽地为自身利益服务,那么争夺主导权的斗争仍然无法平息,只是方式会比较隐蔽,例如,刻苦研读经文或典籍,在迎合上级和按原则办事之间寻找平衡,甚至成为道德模范等。此类社会缺乏活力,但比较和平;单调,但少血腥;社会阶层固化,但两极分化则相对缓和。在权力型社会,组织之间保持或争取高级主导权的方式,主要是争夺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或解释权,有时候表现为学术之争,但有时也会伴随着战争、宫廷政变等。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基本就是这两类社会的交替和交织的历史。秦汉以后至明清的中国,由于找到了权力与资本相平衡的社会组织机制,是权力和资本混合型社会,因此就不是两种社会类型的交替,而是一种类型的崩溃与重建。欧洲在古罗马时期是资本型社会,到中世纪是权力型社会,至文艺复兴后又逐渐恢复资本型社会。
争夺社会矛盾高级主导权并借以获取物质利益,几乎是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绝大多数人共同追求。正因为如此,教导人们争夺、保持主导权的书籍、文章、谚语、格言也触目皆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数《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之要害,可一言以蔽之曰:避实击虚。军队是流动变化着的复杂整体。两支军队较量时,怎样利用时间、空间等差异,造成己方兵力相对集中,对方兵力相对分散,以集中击分散,逐步蚕食对方,使其整体逐渐削弱,而己方整体则逐渐增强,是以弱胜强之道。这种道理后来也被用于日常人际交往。弱胜强之日,就是由强弱双方构成的事物发生质变之时。在现实世界中,人际或组织之间的强弱质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发展着,表现为波诡云谲、勾心斗角、丰富多彩、残忍血腥的社会生活。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事物的性质不仅取决于事物最高层矛盾,或事物的主要矛盾,而且取决于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勇敢的人并不是不害怕,而是勇敢压倒了害怕;英雄并不是不考虑自身利益,而是民族和国家利益压倒了自身利益;雷锋并不是不需要吃喝拉撒新陈代谢,而是生活服从于理想,服从于事业。相反的推论也成立,坏人并不是都坏,而是其主导面坏,并不排除他也有侧隐之心,也有帮助别人的时候。从这个角度看,新旧中国的质变并不是发生在1949年10月1日,而是发生在1948年底淮海战役结束之际,那时候国共两党的实力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共产党成为中国的主导力量。尽管此时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技术水平依然,地主照收地租,老板照剥削工人,绝大部分的社会细胞没有变化,但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质变。有意思的是,当这种质变在战场上产生之后,没有任何人发布命令,全国各地的地主们却开始向农民施小恩小惠,或者赶紧出售土地,换成浮财,造成地价下跌,船票和机票狂涨。这就是高层矛盾对低层矛盾的主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