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的国企和中式贫民窟--关于《铁西区》的一点初步印象
破产的国企和中式贫民窟--关于《铁西区》的一点初步印象
作者:Bed Potato
中国工人网
《铁西区》,上下两集共四张碟,每碟至少两个小时的内容。导演王兵。
从头到尾跳着看了一部分,这部长长的记录片记录的是2000年前后位于沈阳老工业区铁西区的几家冶炼厂破产前的状况,还有形形色色工作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情况。
片子按上下集可分为两部分,上集的两张碟主要讲几个国有老工厂破产前的状况,下集的两张碟则反映了那里的工人们贫民窟一般的日常生活(里面可能还有一节“铁路”,也可以认为是第三部分)。看之前大致能预见要看到什么,但看到的时候还是感到震撼:破败老旧的工厂、和稀泥一般毫无组织跟效率可言的生产经营活动、近乎赤贫茫然无奈的工人及其家属,这就是片子所呈现的绝大部分内容了。
影片的摄制人员从未出现在镜头里,长长的单镜头一个接着一个,跟着摄制人员的视角,观众逐渐感到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的环境里,观察、审视着身边的这一个群体里所发生的一切。
这部记录片据说在日本法国墨西哥分别获得了记录片大奖。也许片子揭示的现实中国丑陋贫穷的一面是片子得到外国人青睐的原因之一,但我们无法否认片中所示内容的真实性。
2000年的沈阳,正应该正是幕马案发前的那一阵吧。看过片子的人会对国企改制的痛苦过程体会得更真切些,也不免紧张经济学界曾提出的中国经济可能会“拉美化”的担心变成现实。
本影片时长一共9个小时。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工厂》为4个小时,第二部分《艳粉街》为3个钟头,第三部分《铁路》为2个小时15分钟。
《工厂》
沈阳冶炼厂建于1934年,曾有工人13000多人。由铜冶炼车间的鼓风炉班组`电解铜车间二班组`铅冶炼维修工段`铅电解维修工段以及锌冶炼维修班组等组成。在工厂即将停顿期间,这些工人每日在厂内喝酒`打架`赌博,以此度日,他们面对命运的转变束手无策。终于工厂关闭,大量的人员下岗,新的工作一时难以解决。
沈阳电缆厂建于1934年,曾有工人12000多人。型线分厂中,中层干部留守在工厂内。2000年元旦给工人发工资。在给总厂的月报表上,前几年一直是上千万,而现在只有四万元。一次在饭店里,型线分厂厂长及中层干部谈了工厂所面临的困难。而经过一年后,工厂还是没有任何改变。至2000年的冬天,工厂因交不起采暖费被迫使留守人员放假,第二年的春天,工厂办公室内的冰冻结有半米多。
沈阳轧钢厂建于1934年,曾有工人6000多人,于1998年宣布破产,而申报破产的要求未被国家批准。于2000年的夏天,留守人员开始翻开工厂内的每一寸土地寻找钢锭而后卖掉。秋季,工厂大门口聚集几百名退休工人等待工厂发劳保工资,而钱款迟迟未到,同时,工厂内部却在拆除工厂生产用的设备。
《艳粉街》
艳粉街——是工人居住的棚户区。波波——十七岁。2000年的情人节,他为给自己喜欢的女孩送一朵玫瑰,而从别的女孩那里借一朵花,并托她送去。迟英——十七岁。她与恋人一休在一起事事不顺心,最终两个人在一次吵架中分手。王震——十八岁。将自己努力写完的情书拿到小卖店显示给大家,却遭到大家的嘲笑。曲键——十八岁。父母离婚,一直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全家人靠装筷子每日挣二十元钱来维持生计。为了给母亲争得新的住房,而前往姨家打听母亲的消息,回家后却遭到姥姥的谩骂。任欢——十七岁,是一个孤儿,和自己的姥姥生活在一起。对将要搬迁的房子`对未来的房子,只能在想象之中,心里不由得羡慕有父母的孩子。这一群十七`八岁的男孩在这一年当中,慢慢的品尝起生活中的苦涩。而他们的父母大多数失去工作,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终日为生计惶惶不安。2000年年末,艳粉街棚户区房屋拆迁改造,人们为争得应有的新房面积,与房屋开发商明争暗斗,最终人们冒着大雪`踩着泥泞,扛着自家的门板,穿过拆成一片废墟的艳粉街,带着失望离开自己的住所。
作品简介 《铁路》
铁西工业区铁路是为提供运输各工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以及生产完成后的产品运输任务。火车上的工作人员终日游荡在各工厂之间。在铁路货场周围伴随一些没有户籍`没有固定家庭住所的人员,以捡火车上的货物为生。
一名叫杜锡云的中年男子和他的大儿子杜洋,二十年来,父子俩人一直为这个火车班组服务,同时他们也是铁路公安派出所安插在货场周围人群中的内线之一,他们互相利用。但由于货场管理单位希望将这父子两人赶走,终于在一次偷煤后,杜锡云被警察抓走。大儿子杜洋去看守所未能接到父亲,回到铁路货场,其父亲已经被释放。父子俩人去饭店喝酒,杜洋脆弱的情感无法承受在父亲被抓期间,感情上对父亲的依赖,而喝了大量的烈酒,与父亲撕打在一起。杜锡云无奈背着儿子穿过黑沉沉的街道回到家中,搂着儿子杜洋倾诉自己内心的委屈。第二天,父子俩人突然离开此地,消失得无影无踪。而这个火车班组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继续滑行在工业区的铁路上。一年后,杜锡云来到铁路货场,看望机车工作人员。杜锡云请两位朋友来自己的新住所喝酒,并打电话约来自己在舞厅认识的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人,一起在春节晚会的欢快声音之中,度过2001年的春节。
导演阐述(chanshu)
《铁西区》由《工厂》、《艳粉街》和《铁路》三部分独立的影片构成。
《工厂》:是中国上个世纪后五十年期间国家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这种社会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一整套成熟的人的生活模式。影片主要拍摄在这种生活模式下的工人在工厂里如何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以及当这些工厂逐渐停产关闭时,工人离开自己熟悉的工厂的那一刻。
《艳粉街》:主要拍摄一群十七`八岁的男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在1999年至2001年这段时间里的日常生活到艳粉街搬迁为止。影片主要通过艳粉街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现出中国这一阶层的人,在物质比较缺乏的环境中如何来面对他们自身的现实,从而可以透视出他们的道德与情感以及他们理想中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差距。
《铁路》:通过这辆运输用的火车展示出铁西工业区的外部形象。借助火车工作人员与围绕该机车生存的杜锡云父子来传达一个游离于社会体制外的个体,在面对颠簸`变化的生活之中如何来掌握自身的命运。以及火车上的工作人员终日处在毫无变化而又荒诞的工作中。
2003年3月29日,9个小时完整的《铁西区》在现象工作室的“纪录片周”中首映,这部在国际上已经有了较大影响的纪录片也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注意。《铁西区》成为国内优秀纪录片的代表作品之一。
——————————————
网友评论
1、一个危险的信号
昨天看完四个小时的《工厂》部分(艳粉街和铁路部分今晚继续)。豆版的评论很经典:这确实是一个几尽赤贫却又无奈的群体,只能用满嘴的脏话发泄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感受。其实这样的人事在我们身边也能看到,看多了也就麻木了。久而久之还能长出些该死的优越感来。
两个感触很深的地方:电缆厂工人的新年祝词: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饭吃:轧钢厂工人帮下岗的老婆早上2、3点起床,拖几百斤的菜去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卖。
2、冷血
我在铁西区生活了近三十年,不敢说经历了它的兴衰,也可说见证了共和国长子曾经的风光和现时的无奈。
记得小的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铁西区可说是全市最富有的地方,全市最早的暖气天然气高楼全在铁西区,那时候铁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个个是全国同行业中的领头者,工厂职工的工资与奖金也是同行业最高的.他们免费住着明亮的楼房(那时候住楼的都是工厂的职工),享受着让人眼红的福利,那时如果有谁家里的人在沈阳电缆厂上班,是让人羡慕的.
3、martinbear
电影的镜头随着火车头进入了沈阳最大的工业区----《铁西区》
记录片连续记录着几个国营大厂衰败的历程,破陋的厂房,原始的生产设备和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不敢为这些工人加任何主观的定语,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现代的社会。
工人们的真实的生活,一方面面对落后的生产条件,和岌岌可危的微薄收入,另一方面在休息室里,下象棋,扯皮,甚至“扎金花”,他们并非与现代社会是隔绝的,他们也知道现代科技的发展,股市,和“做生意”所代表的市场经济。
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除了少许的抱怨外,大部分时间他们是“乐观”的,看着他们,我想起了一位很久都没人提及的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看着他们,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人物,他们清苦,对残酷的生活逆来顺受,他们默默的承受着当时的社会带给他们的一切,包括可能是巨大的痛苦。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也是“乐观”的,漠视同是他们当中一员的其他人的痛苦,甚至欺侮他们当中的弱者,直到噩梦最终也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我本人作为一个东北人,身边有很多亲戚朋友也生活在象《铁西区》那样的大型国有企业当中,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失业,有些人可能明天也将会失业,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是无助的,只能选择默默的接受。和他们交谈,当谈到他们企业的时候,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谁当厂长跟我们无关,厂长如何贪污腐败也跟我们无关,只要他能给我们按时发工资就行。。。。。。” 真的无关吗,如果一个企业有生命的话,工人可能就是它的细胞,从根部或局部的腐败会带来什么-------这个生命的灭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不知道看过这部电影的DX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个场景,千禧年到了,电缆厂的女厂长和几个员工在小饭店里吃饭庆贺新年,席间女厂长告诉大家,明年企业的形势可能更加恶化,生死由命了。他们在这边吃饭,他们当中的一个大姐在傍边唱着一首歌《走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富起来。。。。。。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我们开创未来。。。。。。。”
看了这个场面,我实在是无语……他们能走进新时代吗,也许他们能走进新时代,但那绝不是他们希望中的新时代。
4、小毛驴
沈阳的铁西20年弹指间的衰败,为了国家付出了青春的工人们现在的生活真的很糟糕,我就是沈阳的,去铁西走走就知道了,破败的居民楼,街道上行人很少,大多都是没钱在家里呆着,和沈阳的其他4个区显得格格不入.去年开始大部分的工厂都已经扒掉了,卖给房屋开发的了!
下面说说影片 艳粉街 的部分。开始的对话:
“你上班了吗?”
“没有,放假了!”
“那是放半年假还是……”
“我都放十来年了”
片子的前1个来小时看得我很好笑,那些半大孩子在片子里是那么的真切!里面的脏话在沈阳很普遍!不知道外地的朋友看了会有什么反应,听说在北京放的时候还吓跑了很多女孩子。
片子的后面看了心就酸起来了,真的,怎么也笑不出来,看到那个妈妈离婚后人都找不到的孩子回到家和奶奶要饺子吃的时候,我知道,这是真实的生活。这是个值得记忆的时代,但不需要悲天悯人。
“他们都废了,没法进入社会,也没法去反对什么。”
我还算幸运,虽说身在沈阳,但却没有生活在铁西,估计现在片子里的孩子们也就20出头,不知道他们看了会有何感想,有何思考!对于工厂我只想说:"我们想要创造一个世界,但最终这个世界崩溃了!"
5、martinbear
无家可归的父子三人,依靠父亲和长子每天在铁路上偷几袋煤卖点钱维持他们的生活。
父亲,作为一个中老年人,失去了他这个年龄应该拥有的一切,他的妻子在几年前抛弃他和两个儿子走了;他和两个儿子寄居在一个铁路傍边的临时小屋里;饱经风霜,仍以己之力乐观的对抗着残酷的命运,健谈并不时以自诩是有能耐的人来掩盖内心的自卑;
长子,基本没受过什么教育,为人木讷,不善言语,除了帮父亲“弄”几袋煤,就是靠香烟来打发自己剩余的生活;
幼子,性格和他的哥哥一样,与父亲和哥哥相比,他幸运的得到了在一家酒店工作的机会;
终于有一天,当父亲在卖自己偷的几袋煤的时候,被派出所的警察带走了。。。。。。
长子在家里等待着父亲的消息,他从床底下的一个破塑料袋里,拿出一叠厚厚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着他也曾经和其他的年轻人一样,有一个自己的家,自己的母亲,和属于那个年龄的欢乐,他拿着父亲的相片,一边看着,一边流泪,面对着镜头,除了流泪,他什么都没有说,包括任何抱怨。
被拘留七天后,父亲回来了,在吃饭的时候,这个长子喝醉了,他对父亲诉说着他是如何的想念他,他跪在地上说他爱自己的父亲,他又说他恨自己的父亲。。。。。。
我相信命运是存在的,这个世界也有好多的人象他们一样被残酷的命运蹂躏着,下岗职工,农民工,拾荒者,乞讨者,失学的儿童,孤寡的老人。。。。。。
我希望看过和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们都能知道,尽管他们这些最弱势的群体过着贫苦的生活,缺乏教育,他们可能会做出些庸俗的或者让别人讨厌的事情,但是在他们的内心当中,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爱,也会爱人并希望别人去关爱他们。
片中这对父子的“家”里还收养着一只可怜的小狗,也许它是幸运的,因为有和它同样可怜的人可怜它,因为那些可怜的人肯从他们自己卑微的生活中留一点怜悯给它,留一点点爱给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