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马列主义老太太”与“领导干部老爷子”

火烧 2007-08-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马列主义老太太’与‘领导干部老爷子’作为红色时代的象征,分析其在当代文化中的意义与变迁,强调真实英雄精神的缺失与文化传承的困境。

 

“马列主义老太太”与“领导干部老爷子”

苏杜

2007-8-5

  上个月,演员文兴宇同志去世,引发了北京记者谢汀先生的文兴,一篇题为《文兴宇,一个逐渐淡去的时代记忆》杰作,就发在“八一”前的《新京报》上。谢文看似悼念逝者,其实是在话说时代记忆。谢文就附在后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越过我的这篇短文,直接去欣赏谢文。因为我的这篇短文,是因谢文而文,不看他的文章,就不大会明白我在这儿说些什么。

  说“谢文看似悼念逝者,其实是在话说时代记忆”,不是扣帽子,而是以全文具在的谢文为据的。且按文序,引几小节如次:

  “《我爱我家》透出来的红色时代气息,自嘲和聪明,像酒一样偶尔喝上一口,就散发出中国式的回忆来。

  文兴宇说的那些话,很多小孩也是听不出里面的气味。舞台感仍是浓了一些,声音也很大,感觉离我的生活很远。后来,我才发现他就是那个时代的肖像。

  对于如今的观众来说,他既陌生又熟悉,代表了一种曾经如此泛滥却逐渐被消解的文化,正因为此,才显示出独特的荒诞色彩。

  文兴宇实在太低调,我们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今天才以这种方式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让一个逝去的时代记忆忽而鲜活,但也终究要淡去。”

  “一个逝去的时代记忆忽而鲜活,但也终究要淡去”,这其中的原因,我想,一是那个“逝去的时代”并没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东西,二是这个“活着的时代”没有令记忆鲜活起来的“激素”。“马列主义老太太”与“领导干部老爷子”虽然被热嘲为“红色时代气息”,虽然被视为剧作家、表演家埋葬“红色时代”的杰作,但恰恰证明了,马列主义并不是可以涂抹在脸上的脂粉,领导干部也不是可以撑起中山装的架子。马列主义者在血与火中涅磐,领导干部在苦与累中诞生。“老太太”颐指气使,贴上多少马列词句,也还是颐指气使,并不是马列主义;“老爷子”哼哈是哇,摆出多少领导架势,也还是哼哈是哇,并不是领导干部。“记忆”终究要淡去“红色”,那是因为它不是血染的风采。战士就是战士,英雄就是英雄,焦裕禄就是焦裕禄,并不会因为他们也要吃饭,也要穿衣,也有欢乐与苦恼,也有喘息与睡觉就不再是战士,英雄,焦裕禄。自然,也不会因为一样的吃饭穿衣,欢乐苦恼,喘息睡觉,人人都可以称得是战士,英雄,焦裕禄。我无意于贬褒剧作家、表演家对战士、英雄、焦裕禄的写与扮,他们即便是为了自己,也会尽心尽力的;而战士、英雄、焦裕禄终于还是不能像“马列主义老太太” “领导干部老爷子”那样鲜活起来,全在活着的时代少有战士、英雄、焦裕禄的缘故,或不是那么需要他们的缘故,怪不得剧作家、表演家的低能。“超女快男”时代,如能激活中流击水、粪土王侯的同学毛泽东,岂单是咄咄怪事?

  在“超女快男”时代,民众偶然喝上一口“马列主义老太太” “领导干部老爷子”,作“中国式回忆”的,是有的,但这是为“中国式时感”所感的缘故。“活着的时代”里的“老太太”与“老爷子”们,洗去了马列主义的脂粉,收起了哼哈是哇的装腔,哭诉了革命的残酷,揭穿了共产的虚伪,翻然更新,当上了解放思想家,开放改革家,经济主流家,产业教育家,商业文化家,正是他们,激活了“马列主义老太太” “领导干部老爷子”的鲜活形象。酒不醉人人自醉。人们偶然一口,便觉醉眼朦胧,从血红渐变铜绿的时代颜色中,在一代不如一代的年轻人群里,却望见了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老太太”与“老爷子”的时代肖像。颐指气使的“马列主义老太太”,不过是在编辑部里自恃;哼哈是哇的“领导干部老爷子”,也只是在“我家”中向儿孙们发热;他们哪里有新“家”族的时代际遇?不错,“一个逝去的时代记忆忽而鲜活,但也终究要淡去”,“马列主义老太太” “领导干部老爷子”已经淡去,未来的剧作家、表演家,是会从新“家”族中提炼出精华,创造出更有品味的典型来的。

  附:

  谢汀:文兴宇,一个逐渐淡去的时代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07:27 新京报

  对于如今的观众来说,他既陌生又熟悉,代表了一种曾经如此泛滥却逐渐被消解的文化,正因为此,才显示出独特的荒诞色彩。《我爱我家》透出来的红色时代气息,自嘲和聪明,像酒一样偶尔喝上一口,就散发出中国式的回忆来。

  文兴宇出演《我爱我家》时,关凌几乎还是个小孩。我也是个小孩,最喜欢看的是宋丹丹和梁天,以至于很久,我都不知道家中的这个老爷子叫什么名字。他说的那些话,很多小孩也是听不出里面的气味。舞台感仍是浓了一些,声音也很大,感觉离我的生活很远。后来,我才发现他就是那个时代的肖像。

  《我爱我家》的演员,几乎都红了。除了这一大家子,还有前后两个保姆,那些走过路过的,隔壁邻舍的,但凡露一下脸,就被人记住了。但很少有人像文兴宇,让傅明这个角色成为时代的标杆。比如一想起老干部,说话做事都是文兴宇那种气派。当然,台词是梁左的,功不可没。可没有文兴宇,中国人对老干部的形象也许就要换一种认识了。

  中国很少有情景喜剧能达到可以重复观看的高度。流传最广的反而是美剧《老友记》,它描写的都市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刚好切合当下中国的城市境况。英达其实是希望对此有所表达的,但《我爱我家》之后,只有《闲人马大姐》还算耳熟能详。而这两部其实是有所传承的,他们的人物都有类似的气质。有时候甚至觉得,如果把文兴宇从《我爱我家》里去掉,两部片子的意味就更像。但这反而凸显出文兴宇的重要性来,对于如今的观众来说,他既陌生又熟悉,代表了一种曾经如此泛滥却逐渐被消解的文化,正因为此,才显示出独特的荒诞色彩。

  重看《我爱我家》可以买碟,这几年地方电视台找不到好的剧目,也经常重播。有时深更半夜某个偏僻的电视台会突然放上两集,给你一个惊喜。为什么要重读经典?因为即便你知道剧情和台词,最后也能让你内心一笑。《我爱我家》透出来的红色时代气息,自嘲和聪明,像酒一样偶尔喝上一口,就散发出中国式的回忆来。

  2003年底,英若诚去世时,很少有人联想到《我爱我家》。其实他和文兴宇在剧中的搭台唱戏几乎就是在述说革命家史,政治意味浓烈。现在,文兴宇也走了,那种以趣味表现时代感的演员也越来越少。其实后来也看过文兴宇出演的其他作品,看到最后出现职员表时,总怕文兴宇三个字上面加上白框。他实在太低调,我们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今天才以这种方式突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让一个逝去的时代记忆忽而鲜活,但也终究要淡去。

  □谢汀(北京记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