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学生借贷的风险可否由政府承担

火烧 2007-07-20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学生借贷风险是否应由政府承担,分析助学贷款违约现象背后的原因,如就业困难与个人诚信问题,并提出需完善信用制度以解决银行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学生借贷的风险可否由政府承担
 
张延静
 
光明观察 2007-7-19  

>>工行北京分行债务催收公告  2007年07月17日

>>工行广东分行债务催收公告  2006年11月21日

  今天,最火爆的新闻应该是北京工行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曝光了12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学生名单,曝光的个人信息包括欠债学生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

  此消息被各大网站刚一发布,一片哗然,哗然背后多数是对工行的不满和质疑,也有少数人指责大学生“背信弃义”,甚至有的人根据公布的身份证号码查询是哪个地区的学生借贷不还,大有把个人违约行为升级到地区的嫌疑。助学贷款,本是于教于民都有利的好政策,却屡次遭受尴尬。

  尴尬由来已久。自从2000年国家施行“助学贷款”的惠民政策以来,银行与借贷学生之间就尴尬不断。2005年,针对大学生还贷率低的局面,国家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了打击违约的力度。力度增加了,还贷率仍持续走低,银行、学校、借贷学生之间矛盾重重。于是,有了以扣发毕业证为条件的催还行为,有了银行把借贷不还的贫困大学生告上法庭的尴尬事。

  有因必有果,因果始终是相连的。

  大学生借贷不还,主要是诚信度和就业难之间的PK。一开始,人们把还贷不佳的原因归咎在大学生诚信缺失上,但随着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化,我们发现此原因有点牵强。试想,借贷不还的后果是终身被银行打入“黑名单”,就拿被北京工行曝光的千余名学生来说,只要不还贷款,他们无法再和国内任何一家银行进行融资。不能否认不还贷款中有个人诚信问题,但更多的原因表明就业难和生活处境窘迫才是借贷不还的“拦路虎”。借贷者本就是贫穷家庭的孩子,毕业后又失业,找不到工作,他们拿什么去还贷?借贷学生有借贷学生的苦衷。

  但银行有银行的无奈。助学贷款是政策性贷款,利息低,收益少,操作过程烦冗,催收又难。这些无奈让很多银行认为助学贷款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既然是出力也讨不了好,那哪家银行还愿意发放助学贷款?在政策规定的“高压”下,银行难免要“剑走偏锋”,想其他法子,比如助学贷款更倾向于那些被就业情况良好的学校录取的学生。如此一来,本是为了教育公平,却在公平之中又有了特殊。

  无论是借贷学生,还是催收的银行,因不是商业性的借贷而让两者之间都处在一种尴尬之中。助学贷款何时才能不再尴尬?谁又能消除这种尴尬?也许只有借贷学生的个人风险转接到政府去承担风险,这种尴尬才不复存在,当然,必须要有更加严明的个人信用制度与之相匹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