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对《发明双CPU技术的故事》的说明

火烧 2007-07-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30
文章讲述双CPU技术的发明背景与过程,涉及计算机历史、泄密事件及技术发展,探讨双CPU布线距离与性能提升的关联,引发对计算机技术演进的思考。

对《发明双CPU技术的故事》的说明

  大约是2002年,我和国防科大毕业的一个转业少校聊天,他说:“两个CPU之间的布线距离不能超过30个厘米,否则的话信号延迟太大,衰减得太厉害……”“不超过26个厘米。”“啊?你也知道啊?”他有些惊奇,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保密的数据。“大概98年的时候《计算机世界》就有这个数字,我只是碰巧看到并记住而已。”

  自从本人写了一篇《发明双CPU技术的故事》发布在博客之后,很多的人备感惋惜,也有不少人提出了疑问。其中一种是难以置信,对文中的一些说法提出疑问;另外一种是那些对计算机比较了解的人从技术历史的角度提出的质疑。由于后者的证据看起来如此确凿,本人的这个文章也被认为盲目鼓吹,似乎没有多少可信度。因为本人开了博客不久,要写的文章比较多(似乎永远有写不完的文章),自己文笔还有待提高,所以一时也有些手忙脚乱。这里就专门写文章回答一些疑问。

  首先,有人对“1976年,经周总理批准”这个说法提出质疑。理由是周总理1月8日逝世,所以不可能在1976年批准这个项目。我承认这样写会引起误解,这里的正确意思是“1976年正式开始,之前周总理早就批准了”。这样一个大项目,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研究,1972年夏天慈云桂就提出要搞亿次巨型机,之后还要进行广泛的调研。所以咬文嚼字的人对不起了,让你们误会了(我也有这个习惯)。

  其次,对那个泄密的“史×”,有人提出了这么多年了也应该可以说了,到底是谁?很遗憾,事情经过这么长的时间,经过不少的努力,还是没有办法找到这个人名。同事只知道他有一个姐姐叫“史萌”,是他的入党介绍人(本人声明,如果有人找麻烦,这个说法完全是虚构)。真希望国防科大的人能够站出来说一下这个人名。有人又要问了,大概什么时候泄密的?两年后美国的机器用上了动态MOS技术做主存,而这个技术就是这次银河巨型机泄密事件中的一项。据此,我们可以确定泄密时间不会晚于1986年。

  现在讨论一下技术问题。这个问题回答清楚了,有些人的疑问就可以消除了。

  从计算机诞生开始,计算机的性能一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促使人们想出一些异想天开的观点来提高性能。1960年代人们就提出了大规模并行处理(MPP)的想法,让多个计算机一起跑。当时的并行,就是一些独立的计算机通过连线来通讯,分派任务汇总结果。现在人们通过高速专用网络来整合计算节点组成机群,动辄几万个CPU,本质上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一台机器内直接让两个CPU一直工作,叫对称多处理(SMP)。开头说的那个故事,就是指的这种情况。这两个CPU要共享主存(也就是通常说的内存),之间还要相互通信,可以预料这样做的效率大大提高。这就是慈云桂最先实现的技术,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美国当时最先进的克雷也只是一个CPU。即使目前,常见的也是两个CPU一起工作组成一个结点,然后再通过其他方式组成节点。所以只要说起多少CPU,通常指的都是机器并行,而不是CPU并行。因为26厘米的技术限制是无法超越的(现在可能改进了一点,不过也不会长多少)。

  不料有人找出资料,说美国在中国之前发布的机器就有了SMP。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唯一确定的是的确有这么一次泄密事件,也许美国更早得到了技术资料。希望有人能够详细说明那次泄密事件。

  我们买了无数的计算机和CPU,可是对我们的技术没有任何贡献。为什么呢?因为技术本身是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而产品也不是技术,所以注定了“技术换市场”政策的失败和荒谬。要想建立技术创新的国家,只要紧紧掌握并充分利用好科技项目和科技队伍这两项国家核心战略资源,执行“技术争市场”的策略,那么就指日可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