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战略·经济霸权·帝国主义三重奏下的石油烟硝
能源战略·经济霸权·帝国主义三重奏下的石油烟硝
廖汉威
一、前言
以能源转换观点来看能源使用,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历史里,万古前的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的生化能经过地壳的挤压与高热而逐渐形成石油。这万古前的太阳能,在资本主义来临的生产方式里,石油却成为强势国与大资本集团设定并争夺的稀少性资源(因为过去的太阳能被封存在植物化石里,成为封闭系统,所以才称为所谓「不可再生性」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借着探勘、抽取、炼制、营销的工业过程,转换过去的太阳能为其它热能,供汽车、各级产业等来使用,创造出所谓「石油世纪」,石油与天然气遂成为20世纪消费能源的主要形式。
然而在这种转换古老太阳能的过程背后却是以自然资源丰沛的第三世界的血为代价来成就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的作者Jared Diamond指出,在世界种族发展史来看,资本主义文明是强者凭恃优势的武器与工具征服手无寸铁的弱者的结果(2006:61)[1],发展出枪炮、钢铁与特定畜牧业的欧亚大陆社会最后用这些武器征服了世界。而能源的争夺与分配就是其中斗争过程里具体展现的一个主要战场。
占有石油即占有了工业之血,也占有了能源供给的通路与价格,也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政治、经济与军事上的决策位置。中东的冲突是长久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不平等外交政策所带来的结果,本文即将伴随读者重新检视这条「黑金」长河如何在各方势力左右下走过上个世纪中东与世界各地的发展与冲突。让我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能源争夺战中娓娓道来: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看帝国主义国家如何瓜分中东
英美帝国主义选择了石油与天然气而非煤炭作为20世纪能源的主要形式,创造了石化工业制程与制品、福特式的标准化生产线与所谓汽车文明。从能源观点来看,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三大石油卡特尔的争夺大战,即标准石油公司、壳牌、英国石油公司接管法、荷、西、葡萄牙等殖民地的时期,石油成为权力的指标[2]。战争的动力在石油的争夺上,石油的所有权即决定了谁输谁赢,谁可以对这个世界有主导权。
第一次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战前,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控制大部分的中东。同时,大战的阵营分为德国、奥匈帝国与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另一边则为英国、法国、俄国等协约国也都想进入该区抢食大饼。英国对代理人劳伦斯T.E.Lawrence承诺,如果他们共同对抗土耳其,英国在战后会支持阿拉伯独立。之后,英法俄国外长签订「塞克匹寇特合约」Sykes-Picot重新瓜分中东,库德人与阿拉伯人发现后大规模抗议[3]。
一战的美国企图进入欧洲市场,并扩大在拉美与亚洲的殖民势力。大战结束后,英法同意黎巴嫩与叙利亚属法国;巴勒斯坦、约旦与伊拉克南方两个省归大英帝协。两者搞不拢的是谁该拥有Mosul省。该省在伊拉克北方,因为根据Sykes-Picot合约,该地本属法国,但是英国执意把该原库德族生活区划为自己的殖民地。
英法斗法的同时,美国开始计划介入伊拉克。美国利用一战各国疲惫之故开出参战条件:美国战后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被考虑,包括原料与石油。
美国要求美国石油公司可与英国扶植的国王法赛Faisal谈判。之后,三国瓜分伊拉克油田。英占有Mosul省,美国、法国、荷兰各占23.75%,剩下的5%留给石油大亨Caloste Gulbenkian--世称5%先生,作为买办瓜分伊拉克,其人民却分不到利益,直到1955年为止。
值得说的是1927年在大规模探勘Mosul省后,发现大量石油蕴藏,伊拉克石油公司(Iraqi Petroleum Company)成立,由英国石油、荷商壳牌Shell、美孚Mobil与美国的纽泽西标准石油Exxon等公司组成,垄断伊拉克的石油生产。
al-Saud家族在美国支持下征服阿拉伯半岛邻近各国在30年代成了美国殖民地。但美国仍不满意想完全控制中东石油。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大战中,已进入波湾的三大石油卡特尔标准石油公司、壳牌、英国石油公司想扩展石油开采范围到苏联南方的省份,所以他们资助德国、意大利与日本等轴心国,希望他们能入侵并控制俄罗斯,这些石油垄断集团就可以谈条件分享俄罗斯的油源。同时石油大亨洛克斐勒玩两手策略[4],也想进入波湾取代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并取代荷商壳牌在东南亚的控制权。
能否在交战中攫取能源通路也是交战双方的制胜的因素之ㄧ。1940年,德国打破德、义、俄三方互不侵犯协定,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越过北非,挥军直向苏伊士运河并欲控制运河油船。日本败战后,多数壳牌石油在东南亚的油田为洛克斐勒所控制。
二战之后英国由于国力耗损过剧,丢失了一些在亚洲的殖民地,美国代之而起成为世界新兴霸主,如何控制世界经济并占有战略中心的位置成为主要目的。战末,杜鲁门与罗斯福政府在大石油商与其它企业促使下,决定重建战后世界。1.维持美国核武与传统军事优势。2.1944年创立国际货币基金IMF与世界银行WB,推行自由化政策,设定美元为世界货币。3.控制全球资源,特别在石油上[5]。
50年代以降
洛克斐勒旗下西方石油公司的代表Aramnd Hammer与史大林协商购买俄罗斯原油。俄罗斯与西方石油公司遂打造了两条大型输油管线,上从俄罗斯油田,往下运输到里海两侧,造成英国波斯石油公司被迫结束伊朗油田,美国取而代之在伊朗建立了标准石油王朝。在往后的45年内,俄罗斯的石油透过标准石油公司的营销通路以「西德州」原油的名义、也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全世界,因为当时少有国家愿意跟史大林买油[6]。因此当全球的汽车里燃烧着所谓伊朗出口的西德州原油,大家万万想不到是这些汽油却经过千山万水的旅程才到达消费者的手中,而标准石油公司同时赚满了荷包。
四、 二战之后-伊朗与世界连动的发展
1953年
二战后,英国波斯石油公司控制伊朗多数油田,其后美国为取代英国, CIA幕后策动政变推翻受人欢迎的民选的总理Mossadegh,因为对方推行石油国有化的政策;并扶植亲美的伊朗国王夏Shah,独占伊朗,由洛克斐勒标准石油公司控制英国波斯油田。来取代英国在中东的地位,赶走英国。
1955年:
华盛顿府与英签署巴格达公约(Baghdad Pact) 把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拉克纳入势力范围。旨在 1.阻止中东与南亚民族解放运动;2.创造军事串联,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澳美纽安全条约,围堵苏联、中国、东欧、北韩等社会主义阵线。
1967年:
美国石油公司对中东原油储量的控制从10%上升到60%。英国则从72%下降到30%。
60-80年代:OPEC成立/两次石油危机
1960年9月10日,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家为主的主要石油输出国家(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拉克及伊朗等国)代表在巴格达聚会,同年九月十四日宣布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OPEC)成立。之后的一九六O年至一九七O年间,自由世界三分之二的石油需求成长依赖中东约每桶三美元的低廉石油供应。
但自1973年10月爆发第四次以阿战争后,因为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家组织(Arab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这些拥有石油供应主控权的石油输出国家实施石油减产与禁运,造成第一次石油危机,使油价由以往每桶近三美元大幅上涨至超过十美元,引发国际经济成长大幅萎缩。
一九七八年底,当时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发生政变,英国支持的政变推翻标准石油公司支持的伊朗国王。伊朗每天五百八十万桶石油输出量中断,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加上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两个产油大国爆发两伊战争,造成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再翻涨一倍以上,从1978年每桶14美元涨到1981年的每桶35美元,同样使全球经济受到相当大的打击[7]。
「石油力量」的阴影笼罩了1970年代,把国际政坛上原先一些外围国家,突然挤上可以决定国际油价的地位,并且促使一向以石油为经济成长基础的工业大国惊惶失措。
1988年:
标准石油并购英国石油公司,过去10几年来,这家新整合的BP-America公司又并购了所有从1911年之后从标准石油公司分出去的小型公司,产生新的标准石油公司,称为BP-AMOCO[8]。
90年代:
欧元的诞生对美元经济形成冲击,打破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垄断地位,伊朗以欧元计算石油交易定价。
2003年:
美国从波湾区进口的石油只占进口总量的22%,但因为中、日、欧洲依赖波湾与里海的石油与天然气,故控制此区就有抑制对手的效果。
从上述摘录二战后伊朗与国际石油发展大势来看,在50年代,伊朗仍为英美两国石油垄断商与政府角力的场所,石油斗争延续20余年互有消长。60年代以降至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第三世界产油国家开始自行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建立石油产销通道与英美帝国主义分庭抗礼,也许可以解读为中东民族自觉的ㄧ种需求反应。
¢ 占领伊拉克的理由
80年前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就在扣紧该国石油资源,占有中油油源即占世界已知石油储量的65%,尤其优先占有伊拉克。因为[9]:
1. 美国已知的石油储量只有世界的2%,但每年要消耗世界产量的25%。伊拉克的世界石油储量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占世界已知储量的12%。美国24%石油来自中东,且世界其它区域的石油正快速消耗中。现有的中东石油输入量可以支持美国全部石油输入达98年。所以各国无不纷纷抢进伊拉克开发油田 像美国、法国、意大利、俄国等。
2. 美国布局中东的全球战略:
先占有伊拉克,再占伊朗。占有伊拉克以后,美国就可将伊朗放在美国军事基地的包围网中。北有中亚美军军事基地、西有土耳其与伊拉克、南有科威特与沙特阿拉伯、东有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美国得以控制从冬冬到阿富汗经巴基斯坦到阿拉伯海的油管。
3. 维护以色列在中东的合理性,打压巴勒斯坦民族来遂行帝国主义的扩张计划。
4. 加深中国、日本、欧洲等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并牵制这些国家。
由于伊拉克石油蕴藏量占世界总量的12%,他的世界地位又居要津,与伊朗同为上帝孕育的乐土,却变为百姓满满的眼泪。有压迫就有反抗,早在1958年,伊拉克爆发革命,美国遂派遣海军陆战队、英国派伞兵降落约旦,之后签署的艾森豪威尔规条(Eisenhoweer Doctrine)就在宣示,为了防止中东革命的蔓延,美国会直接以宣战的形式进行干预。
伊拉克武器打哪来?
伊拉克的化学与生物武器是八十年代海珊仍为美国盟友时后者所提供的。1984年,里根与老布什任内核准给予伊拉克包括炭俎病菌种。这些年间美国共得到72货次应用在化学战与生物战的化学药品与菌种。
由此可以看到谁才是全球人民的灾难与真正的恐怖份子。当符合帝国主义利益的时候,帝国主义国家可以扶植当地的亲美政权,输出军火、资金来遂行间接统治。当今天被霸权国家或集团口中所定义的「恐怖份子」做出违反霸权国家或集团利益行为的时候,在论述上就会被划分为危害他人的恐怖份子。这种倒果为因,做贼喊抓贼的论述就在淡化帝国主义国家以其它国家人民与自然资源为成本的掠夺行为,在塑造把自己当作和平民主捍卫者的姿态。
¢ 在南亚的布局-越战搞什么鬼?
二战末期,麦克阿瑟的助手洛克斐勒是日本占领地的副统领。美国卖军火给北越胡志明,是因为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一在越南。在海洋凿井术发明以前小布什就是世界海洋凿井公司的经理人,所以清楚越南富含石油。洛克斐勒卖军火给越南,同时也希望越南可以赶走法国人 使得标准石油公司可以取代该处的油田。虽然聪明的胡志明最终背离了与美国的盟约。
1964年后 越南分为南北越,标准石油公司开始石油探勘,20年过后(经过越战) 造成50万越南人民死亡、近6万美军死亡。标准石油公司也获得足够的越南沿岸原油储量的数据。越战之后,越南海岸线被划分成许多石油特区,允许外商投标。挪威、英国、壳牌、俄罗斯、德国与澳洲等都开始在沿岸开采[10]。
¢ 中亚近里海区域的全球布局
里海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6%。美军占有科索沃是越战之后最大的美军军事基地是美国势力进驻的最明显指标。南斯拉夫分裂前拒绝国际货币基金的建议,美国与德国开始对该国进行分化种族的介入动作,利用阿富汗的雇佣兵介入内战。南斯拉斯遂分裂为三小国,之后美国占有科索沃。
因为里海的石油也需要透过管线输出到西欧与亚洲市场。往西的路线从,会经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到地中海。但博斯普鲁斯海峡已挤满黑海油田的运输船只。另一路线则从黑海输出,绕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上至多瑙河,透过输油管跨过科索沃至地中海。但这条路线在1949年后,由于阿尔巴尼亚与中共建交而被阻断[11]。
中亚油源若要西进欧洲市场就会面临两个问题[12]:
1. 西欧市场很难打入,因为该市场人口已老化与天然气竞逐石油市场
2. 该区油源高度竞争,从中东、北海、斯堪地那维亚、俄罗斯皆有输入。
图1-里海石油往西的路线1,经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到地中海
图2-里海石油往西的路线2,黑海输出,绕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上至多瑙河,透过输油管跨过科索沃至地中海。
¢ 阿富汗问题
当俄国发现里海石油储量,就积极介入阿富汗事务,才可将里海石油输出至印度洋,也是造成数十年苏阿战争的原因之ㄧ。美国政府看到此危机,所以CIA训练与资助包括宾拉登(Osama Bin Laden)在内的恐怖份子集团,他们在八十年代早期曾击败俄罗斯。
美国的反恐策略在稳固控制中东与南亚油田,并把前苏联中立化。同时俄罗斯由于国力较弱,只能坐视美国入侵阿富汗,但俄罗斯已经加入上海企业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该组织会员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等国),来增加自己对抗美国的实力,来维持传统中亚霸主的地位。
图3-俄罗斯与中国、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等国也形成阵线来增加对抗美国的实力
在标准石油公司影响下的美国政府在阿富汗的战争里,老布什安插自己的人马进入阿国接管该国事务。Karzai任优尼科公司(UNOCAL)[13]高级顾问期间,即与塔利班(Taliban)协商要打造一条从土库曼经西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油管。天不从人愿,塔利班的实力不足以控制整个阿富汗,不能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也不能够为上述公司提供打造「跨国油管」的良好服务。
2002年,老布什政府于是又透过巴基斯坦大使Wendy hamberlain与巴国石油部长Usman Aminuddin接触来延续油管计划。老布什宣布将持续驻军阿富汗(才能以军力维护油管设施)。为确保该计划迅速执行,美裔阿富汗人Zalmay Khalizad[14] 被指派为特别国家安全顾问。
2003年,阿富汗的反恐之战目标在乌兹别克与阿富汗建立永久军事基地,其后也许可能会陆续锁定伊拉克、叙利亚、伊朗、南美与其它地区[15]。
¢波湾战争问题
1990年在苏联一夕变色之后,丧失了天敌的美国新自由主义带着和平民主的笑脸,大步迈向波斯湾。1991年的波湾战争在战后以防卫科威特之名,确保伊拉克南方油田。这使得为标准石油公司控制的科威特能比战前有双倍的产量。加上伊拉克西部沙漠被发现有多过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量,在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前,伊拉克每日生产三万桶原油,并透过联合国监视的一项资助伊拉克难民的食物与药品计划,将由船只将石油运到世界市场。
海珊在被美国掳获之前,持续出口石油到叙利亚。而美国是叙利亚最大的石油买家,因为伊拉克出口的石油属于低硫石油。这使得伊拉克一年可以从叙利亚、约旦、土耳其走私石油与卖油挣得15亿美金而脱离联合国的管束。海珊的做法再再挑战到美国的利益,他的存在无意成为美国布局中东的绊脚石。
2001年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堂而皇之将伊拉克列为反恐之战的名单,GE与其它美商,像Cheney’s Halliburton 经手进口伊拉克货品与服务的正当性中赚了数十亿美金[16]。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英美帝国主义实行ㄧ套策略来控制全球能源与全球战略要地:
1. 卖军备给各目标国家或区内组织
2. 民主化该地,并宣称为民主之战。如入侵巴拿马、科索沃、阿富汗、波斯湾
3. 通常设置永久性军事基地:用来控制能源与邻近国家。形成 军火—民主—军事基地 三位一体的能源/反恐控制策略。
¢中国问题
号称新兴世界工厂的中国也想透过支持中东国家达到对抗美国的目的。中国借着提供巴基斯坦军备来阻止标准石油公司/布什帝国主义在中东持续的扩大。亟需大量原油发展经济的中国,也积极与伊朗、俄罗斯洽谈油矿合作开采事宜。
中国早已与日本争夺与俄罗斯合作开采西伯利亚地区油矿的机会,而且为了在石油争夺战上「超英赶美」,还自辟「管道」积极布局。
根据中国中新社报导,中国目前正沿着闻名世界的「丝绸古道」建设一条能源大通道,取得新疆和中亚国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能够源源不断输送到中国东部与中部地区。
此外,根据中国《财经》杂志报导,中国可能于2005年3月,和伊朗签价值1千亿美元的石油开发合约,共同开发伊朗亚达瓦兰油田。美国华盛顿邮报对此指出,这项交易固然对让中国在全球寻求新能源有所收获,但也会让布什政府孤立伊朗及促其打消核武计划的努力,变得更加困难。[17]
因为石油资源有限,油价因国际情势与国际七大油商的寡占下动辄飙涨,中国也加入「抢油」的行列。如果上文引述属实,中国在中亚、在西伯利亚、在中东与不同的国家串联购油的同时,在政治层次上,也扩大了自己的连结面形成与美国对抗的形势力量,另一个「肉食性国家」也开始在各大洲伸展触角。
但标准石油公司/布什帝国主义可以不用理会中共的威胁,因为他们已经控制了伊拉克油田,也同时看守着叙利亚与伊朗。布什政府以反恐策略之名入侵伊拉克的作为,不过是美国好不容易借着911事件的机会合理化介入中东事务的理由。根据福斯卡的说法,「对美国来说主要对手有三个: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当美国打阿富汗、打伊拉克,或许将来打其它国家的时候,其长远目标不是抓到宾拉登或消灭恐怖组织,而是遏止其它三个主要对手。」[18]
¢ 南美布局-以哥伦比亚为例
美国不只专注于中东部局,反恐之战成为美国扩张政经军事势力的合理借口,反恐大旗也推展到南美的区域。举例来说,布什政府盯住哥伦比亚,并将花费9800万美金保护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480英哩长的油管[19]。该油管从哥伦比亚第二大的油田通向加勒比海。小布什政府更将花费13亿美金给哥国政府来打击所谓「贩毒恐怖份子」(drug terrorists)。根据美国官方说法,2001年Cano Limon输油管被炸了个大洞,所以该油管关闭了266天。这是由于哥伦比亚武装革命组织(The Revolutionary Armed Forces of Colombia)在过去15年内破坏油管的行为所致。
在中东,美国以宾拉登为借口入侵阿富汗,现在美国介入哥伦比亚的借口就被谈成「打击哥国危害民主与治安的民族解放阵线」等组织的战役。然而事实上,对哥国当地的草根组织来说,他们要捍卫的是自己的土地与工作权利,进而挑战到美国石油公司的利益,并非美国市民。所以在这脉络下来看,美国石油帝国主义所要夺取的仍是石油的资源。
依据美国能源局的统计[20],哥国石油生产从80年代的每日10万桶到1999年已经上涨到每日84万4千桶,生产率上涨了750%。所以哥国与邻近富含石油的国家成了帝国主义的目标,像委瑞内拉、厄瓜多尔。从这三国进口的石油目前已多过于从波斯湾进口的数量。
再细看布什政府在南美的反恐之战其实并不像摧毁塔利班一样的打击那些「贩毒恐怖分子」,反之,他们之间存在着共生的关系。华尔街与布什政府倚赖从国际贩毒交易里转汇的数百万美元来作为企业收入与选举献金;而贩毒恐怖份子每年至少有100亿美金的黑钱需放入华尔街银行或投机事业那里帮忙洗钱。
根据美国国会隶属的总审计局对花旗银行所做的1998年报告中指出,花旗银行已为了墨西哥客户秘密汇款9000万到ㄧ亿美金的未证实贩毒所得,用许多「聪明的法子」来掩盖资产的流动[21]。
石油帝国主义不只造成直接的血腥冲突,并ㄧ方面也造成第三世界间接的生态与气候变迁环境威胁。石油工业摧毁了哥国的雨林、部落文化与生计。哥国政府立法允许西方石油公司占有油井四周5公里的土地。因此7百万公顷哥国土地为石油公司所有与租用,一千万公顷土地被授予给石油公司。共计1700万公顷的哥国林地用来服务石油跨国公司,原居地的原住民、土地与小区却因法律之名而丧失房舍、赖以维生的小区、土地与文化,带来贫穷、失业、破产与流离失所。
小结
石油这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与大型石油集团将它设定为20世纪的主要能源形式之后,这场转换万古太阳能的过程与石油的争夺战争却是以第三世界的人民、土地与生态资源为代价,来成就所谓的「石油世纪」。
从能源观点来看,中东之所以成为世界火药库,不仅是所谓「以巴」的种族冲突,关键在于该区域蕴藏丰富的油源,也是通向中亚、西欧、南亚石油管线的输油要津。因此占有或控制石油产地与运输,也就掌握了「工业血液」,控制了工业生产主要原料与石油价格。对英美政府与几大石油公司来说,中东成为他们争夺石油的战场,借着控制中东地区来达到牵制竞争对手的效果。
这出剧目已经延伸了一个世纪,除英美列强之外,俄罗斯与中国也加入了争夺的行列,或在中东地区之外另寻垄断石油的区域;对于被压迫的中东居民来说,人民或政府自主要来掌握能源的自决与行动,长期以来却被美英帝国主义扶植亲英美的政权将外来剥削转化为地区性的族群矛盾或招来特务机构的分化打压,直到美国与所扶植的当地势力塔力班政权利益摆不平,爆发所谓911事件,也使英美长期以来不平等的中东政策所造成的苦果却让中东与美国两地无辜的人民来承受。
911事件给予美国合理的理由进行全球反恐之战,美国终于得到机会可以依照各地区的不同矛盾打造不同的反恐策略,对内解决军火工业生产过剩的矛盾;对外,将全球视为禁脔以反恐之名再次扩大其经济、政治、军事势力。
--------------------------------------------------------------------------------
[1] 请参阅 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2006) 时报 王道还、廖月娟译
[2] 请参阅新型英美石油帝国主义 The New US-British Oil Imperialism, Norman D Livergood. http//www.hermes-press.com/impintro1.htm
[3] 请参阅 美国与伊拉克-历史的回顾 李荣武 译.反战行动网 2004/04/10
[4] 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Sr,1870年他创立了标准石油。在之后的40年中,他把标准石油建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和利润最高的公司,同时他自己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公司被联邦反垄断法庭判决为有罪并且在1911年被勒令拆分。由于他的公司的规模和影响,4个后继的标准石油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莫比尔石油公司、阿莫科石油公司和雪佛龙石油公司)仍然位列在世界上最大的50所公司之中。请参阅 维基百科 约翰 戴维森 洛克斐勒。
[5] 请参阅 美国与伊拉克-历史的回顾 李荣武 译.反战行动网 2004/04/10
[6] 请参阅新型英美石油帝国主义 The New US-British Oil Imperialism, Norman D Livergood. http://www.hermes-press.com/impintro1.htm
[7] 请参阅 郭博尧 <全球石油危机的油价冲击> 2003/1/24 国政分析 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8] 请参阅 新型英美石油帝国主义 The New US-British Oil Imperialism, Norman D Livergood. http://www.hermes-press.com/impintro1.htm
[9] 同上
[10] 同上
[11] 同上
[12] 同上
[13] 作者按:优尼科公司是一加州based的公司,拥有46.5%中亚瓦斯公司的股份,计划构筑一条从土库曼越到巴基斯坦的油管,估计花费190亿美金。而Karzai是南巴基斯坦地区的领袖,也是中情局的密友。
[14] Khalizad是伊朗前国王Zahir Shah之子,RAND公司顾问,也是塔利班政府与优尼科公司间的掮客。
[15] 请参阅新型英美石油帝国主义 The New US-British Oil Imperialism, Norman D Livergood. http://www.hermes-press.com/impintro1.htm
[16] 同上
[17] 请参阅 新浪杂志 郭恒祺 <替代能源产业商机看好 比尔盖兹下一只金鸡母?> http://magazine.sina.com.tw/winmoney/288/2006-03-02/ba4761.shtml
[18] 请参阅 新华网 新美帝国主义:布什的反恐战争和以血换油 2006.6.30
[19] 美国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 Corp.)是一家从事油气和化工业务的大型跨国公司,在《幸福》杂志评选的1998年度美国500家公司中名列第255位,在最近揭晓的1999年全球24个行业331家最受赞赏的公司中名列14家化工公司的第10位。 该公司在世界各地15个国家开展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在7个国家有43家工厂进行石油化工、聚氯乙烯以及专用化学品的生产。该公司在世界各地15个国家开展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在7个国家有43家工厂进行石油化工、聚氯乙烯以及专用化学品的生产。 公司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ay R.Irani。公司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ay R.Irani。 1997年和1998年公司销售额分别为81.02亿美元和65.96亿美元。1997年和1998年公司销售额分别为81.02亿美元和65.96亿美元。请参阅 现代化工 2000 Vol.20 No.1 P.47-50
[20] 请参阅新型英美石油帝国主义 The New US-British Oil Imperialism, Norman D Livergood. http://www.hermes-press.com/impintro1.htm
[21]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