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军军长非常敬仰毛主席
纪念我的祖父黄埔一期郑洞国将军百年诞辰
黄埔一期郑洞国将军之孙郑建邦 撰稿
1944年郑洞国任驻印军副总指挥时摄于印度
今年是我的祖父郑洞国先生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他老人家。
投身黄埔一生奋斗求索
1903年1月13日,祖父诞生于湖南省石门县商溪河畔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他出生后,家境日益艰难,少年时代的祖父在生活的困顿中发愤读书,依靠在外谋事的兄长资助,于石门中学毕业后,又去长沙考取了湖南省商专(今湖南大学前身)。经历了“五四”运动以后,从湘西大山中走出的祖父,与当时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心中充满报效祖国的热望。当时的旧中国,列强环伺,内乱频仍,政治黑暗,经济凋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祖父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响,认为只有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才能完成国民革命,因而萌发了从军之志。1924年初,他风闻广东革命政府创办黄埔军校,遂不顾校长任凯南先生的再三挽留,毅然投笔从戎,辗转千里,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有趣的是,祖父当初风尘仆仆地赶到广州时,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报名期已经结束。他正为失去机缘而懊恼时,得知先期到达的湖南同乡、共产党员黄鳌为防考不中,报了两个名。祖父从军心切,就顶冒他的名字参加报考,结果两人双双考中。谁知无巧不成书,他们竞又分配在同一队中学习。每天出操点名时,两人同时应答,众皆好笑。以后祖父很不安地向校方说明情况,才把名字改正过来。
黄埔军校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革命的产物和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晶,造就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军队,爱国、革命成为当时许多黄埔军人不可动摇的思想宗旨和精神追求。祖父晚年,还清晰地记得军校大门前的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是“革命者来”。在这所军校里,祖父亲耳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谆谆教诲;在廖仲恺、邓演达、周恩来等著名革命家的关怀下接触了许多先进的革命思想;他与后来成为红军将领的王尔琢、黄鳌、贺声洋等共产党员既是同乡、又是同学,彼此亲如手足,更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祖父在黄埔军校虽然仅仅学习了七个多月就毕业了,但这一段时光在他一生中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祖父尽管在其政治和军事生涯中经历了种种曲折和坎坷,但朴素的爱国思想始终植根于他的心灵深处,最后在共产党的关怀、教育下,完成了,从一个爱国主义者到社会主义者的转变。可以说,黄埔军校的革命精神是祖父一生奋斗、探索的思想动力和源泉!
抗日疆场方显黄埔军人本色
祖父亲身经历了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的许多重大战役,从下面列举的祖父半生戎马生涯中的一些片段,也许能使人们加深对他这样一位黄埔军人的了解。
1925年初,在第一次东征战役攻打淡水的战斗中,刚走出校门就担任了党军教导一团连党代表的祖父,报名参加了由二十名军官和一百名士兵组成的奋勇队。他们冒着敌人的浓密炮火架设云梯,奋力攻城。当看到身边不断有战友中弹倒下时,初次上战场的祖父心头刹那间也涌上一丝惊慌,但随即意识到一个革命军军官绝不能做贪生畏死之徒,于是奋不顾身地攀上云梯,带领士兵击溃敌人,率先登城。
北伐战争开始后,祖父参加北伐东路军作战。在攻打永定的战斗中,他率一营官兵担任主攻,这时祖父已经积累了一些作战经验,他灵活指挥,奋勇作战,仅激战半日便在后续部队支援下攻破城池,将孙传芳的福建督办周荫人打得落荒而逃,连周的尚有余温的大衣也被祖父在追击中缴获。此后东路军主力掉头疾进,在梅县地区又围歼了周荫人的另一部主力。祖父以一营之众缴获敌人人枪各干余,再立战功。不久祖父因功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3师8团团长。这时他刚年满24岁。
1933年初,日本帝国主义继“九一八事变”侵占我东北三省后,又夺取热河,继而大举进攻长城各口。在国难日深、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举国抗日的情势下,蒋介石被迫下令抽调祖父所在的中央军第17军开赴古北口对日作战。但当时的国民政府一直忙于“剿共”,对日作战却几乎毫无准备。当部队千里迢迢赶到尚是天寒地冻的古北口前线时,连弹药、给养都无保障。祖父率第17军2师4旅坚守南天门一线阵地近两月,将士们只能忍饥受冻,在古老的长城上,以血肉之躯与兵力和火力都占绝对优势的日军殊死鏖战。战役期间,祖父曾奉命率部撤往后方休整,行军途中忽闻接防的第83师阵地被日军突破,部队伤亡惨重,师长刘戡愤而自戕未遂,形势岌岌可危。祖父心急如焚,立即率部星夜弛返前线,向日军发动反攻。此时我军阵地已大部失守,大批日军蜂拥扑来。祖父因兵力单薄,多次反攻失利。在这紧要关头,为示必死的决心,他脱掉军衣,只着白衬衫,提着手枪,亲自率领部队冲锋,宫兵们见状士气太增,个个争先与敌拼杀,一时杀声震天,硬是将敌人击退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正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的祖父火速赶回部队,率第52军2师参加津浦路北段的保定会战。当时日军以三个师团兵力席卷而来,各路友军抵挡不住纷纷后撤。祖父以孤军死守保定城垣,在与上级和友军失去联系、我方机关也被敌人抄袭的情况下,同日军血战了两昼夜,城破后仍指挥师直属部队与日军逐街逐巷地肉搏拼杀。幸而这时裴昌会将军率第47师冒死前来接应,祖父才得以率军杀出重围。由于后方音讯隔绝,人们以为祖父已经牺牲了,不少报纸还发表了他“壮烈殉国”的消息。
徐州会战期间郑洞国在阵地上吃午饭(左一背对镜头者)
1938年春,由于第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不战而逃,使日军沿津浦路长驱直入,直扑徐州。我第五战区命祖父所在的第20军团迅速运动至鲁南运河以北地区,形成强大的打击力量,会同友军聚歼轻敌冒进的日军。不料当祖父率第2师昼夜兼程地从可南赶到徐州时,战局发生突变:日军精锐的第10师团已攻陷滕县,川军第122师王铭章师长以下两干余人全部阵亡,敌前锋郜队正由滕县以东向枣庄快速南下。祖父考虑我军已来不及实施在运河以北临城一线迎敌的作战计划,即使先敌一步到达运河北岸,也将因立足不稳为敌击破,这样连徐州都会陷入险境。于是他一面电请上级,一面果断地指挥部队火速开往运河南岸占领阵地,掩护友军集中,以确保徐州。这时大批日军已进抵运河北岸,正积极准备渡河南犯。祖父率师主力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赶到了运河南岸的利国驿立即与敌人隔河交战。但日军凭借强大炮火,攻势如潮。危急间,配属该师作战的重榴弹炮营及时赶到,祖父立即命令放列射击,十二门大炮齐声怒吼,一排排炮弹准确地落在敌人头上,打得日本鬼子狼狈逃窜、死伤枕籍,不得不放弃渡河打算,沿枣台支线转攻台儿庄。以后,祖父又率部在运河以北地区攻击枣庄、峄城等地。在攻打峄城的激战中,他亲临前线指挥,被日军一块炮弹皮击中左胸倒地,左右见状大惊,以为祖父休矣。谁知炮弹皮仅将他偶然放在胸前口袋中的一枚银元击弯,人却毫发无损。时下有的影视文学作品说祖父满身的战创,在当时国民党将领中是数一数二的。其实祖父半生戎马、久历戎行,却未曾负过一点伤,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是年4月上旬,祖父所在的第20军团等部会同扼守台儿的第2集团军孙连仲部夹击日军,在杨楼、底阁地区大败曾骄狂不可一世的日军第5师团和第10师团,毙伤日军二万余人,取得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
1939年底,时任国民党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第5军副军长兼荣誉第1师师长的祖父率部参加了广西昆仑关战役。他率荣誉师担任主攻,与日军血战兼旬,攻克了昆仑关周围许多重要据点,该师郑庭笈团还将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击毙。特别是在攻打罗塘、界首、441高地的战斗中,敌我反复争夺,阵地多次易手,战况空前激烈。多年之后,祖父忆起这次战役,还深有感触地说:“我打了那么多年仗,这样惨烈的战争场面还真不多见,真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呀!”当时举国上下都关注着这场战役。当荣誉师在罗塘高地传出捷报时,连远在重庆的蒋介石也按耐不住兴奋的心情发来嘉奖电报:桂林郑师长洞国:敬亥参二电悉。O密。昆仑关之得失,影响于南宁作战者极巨。该师激战七昼夜,卒克要点,具见该师长指导有方,将士用命,深用嘉奖。仍希本一贯之精神,以歼顽敌.完成任务为盼。川。中O。艳申。令一元骥。印。是役,我军全歼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所属第12旅团近五千人,力克昆仑关天险,取得了搌奋人心的重大胜利。
1940年,祖父刚刚升任第8军军长便率部参加鄂西会战,随后驻守宜昌以西、宜都以北沿长江一线达两年之久,其间多次打退日军大规模进攻。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为配合第九战区保卫长沙,第六战区大举反攻鄂西重镇宜昌,祖父则奉命以偏师抄袭敌后方交通,阻敌增援。他以一部兵力乘夜于荆州东南悄悄渡过长江.突袭沙市。日军猝不及防,被迫将兵力龟缩城内固守。祖父乘机率军主力渡江出击,一举攻占后港,并将汉宜公路彻底破坏,同时在襄河上截击敌水上交通,不仅消灭了大批日军,更使日军后方交通线彻底断绝了很长时间,有力地支援了战区主力围攻宜昌的战斗。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大胆的作战行动,使当时的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将军大为赞赏。
在印缅指挥作战的国军将领合影
1943年初,祖父奉命先后出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和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对于出国担任这项军职,祖父最初并不情愿,因为他深知弱国无外交,在国外仰洋人鼻息的日子不会好过。事实也的确如此。初到印度,祖父便体验到中美英盟国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他晚年在其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一书中,对此曾有详尽的叙述。然而,最令祖父苦恼的还是如何协调好同驻印军中美国同事们的关系。与自私、狡猾的英国人相比,当时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和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的美军将领史迪威,虽然对日作战态度坚决,但为人个性却颇为傲慢偏狭。这位将自己那颇受国人敬仰的罗斯福总统都能称为“橡皮腿”(意在讥讽下肢瘫痪的罗斯福)的粗鲁、直率的美国将军,这时已与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在有关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国驻印军的控制权等问题上闹得不可开交。史迪威除了动辄以美援相要挟、并私下用种种尖酸刻薄的语言咒骂蒋外(这些可以从后来发表的《史迪威日记》等书籍中得到印证),也将祖父视为多余的人,对他和其他中国将领们采取了种种防范、刁难措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祖父既要努力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又不得不从抗战大局出发,尽量避免与美国同事们因发生激烈冲突而导致关系破裂,其内心的痛苦和矛盾是不言而喻的。
据说连一向待人宽厚、性情平和的祖父也忍受不了史迪威等人的无礼,曾两次飞返重庆请调回国,但均未获准。直到缅北反攻战役开始后,由于中国将士们的出色战绩,才逐渐消除了史迪威等人对中国将领们的成见,彼此开始建立起相互信赖的战斗情谊。为了中美两国共同的反法西斯事业,祖父不计个人恩怨,积极协助史迪威将军训练部队、谋划军事,并经常奔波跋涉于缅北的崇山峻岭和热带丛林之中指挥督战,尤其是每当战役的关键时刻,祖父总是亲临火线指挥战斗。
胡康谷地战役期间,祖父一次在赴新38师督战途中,不料被一股日军包围。当时他身边仅有参谋、卫士数人,情况十分危急。祖父一边沉着地下令烧毁文件,一边用身边仅有的轻武器向敌人猛烈反击,好在附近一支新38师部队迅速赶来将敌人击溃,祖父等人才化险为夷。在攻击缅北战略重镇密支那的战役中,由于前线美军将领接连指挥失误,导致中美联合部队遭受重大损失,战事陷入胶着状态。祖父果断建议史迪或将军撤下美军将领,并受命亲往前线指挥,最终将凶顽的日军彻底歼灭。缅北反攻战役前后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十万中国驻印军将士与美英盟军协同作战,歼灭了号称“亚热带丛林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重创了日军其他几个师团,重新打通了滇缅国际交通线。其间还在被世人称为绝地的野人山上修筑了连接印度至滇缅公路的“中印公路”,并铺设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道,使急需的抗战物资叉源源不断地输往国内,为取得中国抗一日战争的胜利,并支援盟军在亚太战场对目作战,做出了宝贵贡献,祖父也因此被誉为国民党军队中的抗日名将。
长春投诚真正走上爱国革命道路
作为一位在旧中国经历了半生风雨的爱国军人,祖父的人生道路是曲折和坎坷的。他一生曾有过两次重大政治抉择: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祖父由于思想上的局限,在迷茫和困惑中选择了一条与其投身黄埔军校革命初衷相反的政冶道路;1948年秋,在辽沈战役的重要时刻,长期困守东北名城长春的国民党十万守军一部起义、一部投诚,身为长春国民党守军最高指挥官的祖父,最后也不得不放下了武器。祖父的这一次政治选择固然是为形势所迫,然而却成为他在政冶上获得新生的起点!长春和平解放以后,祖父在共产党的耐心教育下,通过认真的学习和反思,思想上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识到国民党政权早已背弃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教,违背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导致了政治上的极度腐败和黑暗,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而中国共产党则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是孙中山先生事业的真正继承者,他们才代表着新中国的未来!
郑洞国任驻印军新一军军长时与军参谋长舒适存在蓝坶珈军部商讨作战计划
在祖父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给予了他很多关怀。早在长春解放前夕,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同志曾亲自给祖父写信,劝他顾念当年黄埔之革命初衷,毅然举行反蒋起义,回到人民的行列中。建国初,祖父从东北解放区前往上海途经北京,周恩来总理和祖父在黄埔军校时的另一位师长聂荣臻同志于百忙中会见并宴请了他。祖父没有想到周总理还像当年在黄埔军校时的周主任一样,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详细地询问起他和家人的生活、工作情况。当时祖父的思想虽然有了很大转变,但还没有完全从失败的灰暗心境中摆脱出来,所以当周总理问及今后的打算时,祖父脱口说了一句:“我别无所长,人也老了,打算回家乡种地去。”在一旁作陪的黄埔一期同学李奇中打趣道:“好哇,你在老师面前还敢称老!”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周总理亲切地鼓励祖父说:“洞国,你还不到五十岁嘛,还有很多时间为人民做贡献。现在国家建设刚刚开始,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呀。”周总理一席话,使祖父如沐春风,一扫他心头的阴霾。不久祖父举家迁居北京,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
五十年代初郑洞国在北京家中与黄埔一期侯镜如、黄埔二期谭异之在一起
1954年,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祖父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让祖父想不到的是,他竞能荣幸地得到邀请,去中南海毛主席家中做客!见毛主席那天,祖父心中颇有点紧张。通过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他非常敬仰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但像这样近距离、小范围地与毛主席,交谈、吃饭却还是第一次,真不知自己该说些什么话好。谁知同毛主席一见面,祖父心中的顾虑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祖父一走进毛主席的客厅,毛主席便迎上来一边同他亲切地握手,一边操着浓重的湖南乡音诙谐地说:“郑洞国、郑洞国,你的名字好响亮哟!”落座之后,毛主席问祖父吸不吸烟,他应声说“吸”,顺手在茶几上取了一支香烟。没料到,毛主席十分敏捷地擦着一根火柴,站起身替他点燃了香烟。毛主席这样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却在祖父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作为蒋介石的亲信学生、将领,很熟悉蒋那盛气凌人的威仪,而毛主席这位深受亿万中国人民爱戴的革命领袖,却如此亲切随和、平易近人,这不能不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本质区别!宴席上,毛主席同祖父讲了许多话,在谈到自己当初在安源从事工运的革命历程时,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我当年接受了马列主义之后,总以为自己已经是个革命者了。哪知道一去煤矿和工人打交道,工人不买帐。因为我还是那么一副‘学生脸’、‘先生样’,也不知道怎样做工人的工作。那时我成天在铁道上转来转去,心想这样下去怎么行呢?想了很长时间,才有些明白,自己的立场还没真正转变过来嘛!”毛主席还特别强调说,他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而是在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发展的,立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立场转变了,自觉地放下架子,拜人民为师,这就灵了,就容易掌握马列主义思想。
1972年郑洞国与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宴会上敬酒
毛主席的这一席话,可以说影响了祖父的后半生。祖父明白,毛主席是以其自身的体会开导、教育他,鼓励他转变立场,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道路。从那以后,祖父牢记毛主席的谆谆教诲,认真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真正走上了一条爱国和革命的道路。其间尽管我们的国家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他从未动摇过跟党走的决心。祖父晚年曾多次同我们说:“我这个人过去固执得很,但是我服从真理。现在我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才会有希望。在这个信念上,我是绝不会再动摇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祖父从心眼里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看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心中更是充满了喜悦。他感受到自己年轻时代追求和懂憬的理想,今天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步地成为现实,因而不顾年迈多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之中。198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在京成立,祖父被选为副会长。他十分重视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工作,认为弘扬黄埔精神,对于联系、团结海峡两岸以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黄埔校友,汇成一支强大的爱国力量,共同谱写促进祖国统一、富强的时代新篇章,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祖父晚年除了勉力参加全国政协和民革中央的工作以外,也把许多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工作上。他曾多次强调:“黄埔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爱国和革命的精神。”他还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呼吁海峡两岸及海外黄埔校友要秉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继续发扬黄埔精神,精诚团结,一起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千秋伟业而努力奋斗。
1990年5月郑洞国与徐向前、邓文仪、侯镜如四个黄埔一期同学合影
国家统一是民族振兴的前提。祖父是从旧中国走过来的人,亲眼目睹过贫穷落后、四分五裂的旧中国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因而他格外关注祖国的统一大业,真诚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祖父经常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祖父的后半生为了祖国统一工作做了不少事情,特别是到了晚年,更是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己任,积极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阐述自己对祖国统一的意见和主张。同时多次寄语台湾当局,希望其以民族大义为重,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和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推动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他还利用各种方式,向在台湾和海外的昔日黄埔校友、袍泽宣传党和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直到最后病重期间!仍在医院里会见了一些来自台湾和海外的故旧、部属。祖父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吃力地对我们说:“我曾是个军人,对生死已看得很淡,你们好好生活,不要为我难过。我现在对国事、家事均无所憾,只可惜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一旦国家实现了统一,国民革命就算彻底成功了。”这是祖父留给我们的最后遗言,其中也蕴涵着一位阅尽祖国沧桑的黄埔老军人对后人的殷殷期望与嘱托!当我含着热泪完成这篇拙作的时候,也把心中对祖父的无限思念,化做激昂的力量。作为后辈,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先辈们爱国、革命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努力为伟大祖国的统一、富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