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洋品牌合格率低质监部门该如何作为?

火烧 2007-06-05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指出洋品牌进口商品合格率低,质监部门监管存在漏洞,部分品牌利用超国民待遇逃避监管,消费者权益受损。强调需加强监管,杜绝双重标准,维护市场公平。

洋品牌合格率低质监部门该如何作为?

邱 林

  在不少中国消费者眼中,世界知名品牌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不过在一些品牌连续被暴出各种质量问题之后,人们开始发现,这些舶来品并非永远是“中国制造”的楷模。国家质检总局最新组织十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婴幼儿服装和进口内衣实施了专项抽查。结果显示,一些洋品牌的不合格率竟超过50%。(6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

  50%的不合格率,等于把洋品牌的光环剥去,显露出其丑陋的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深得消费者信赖及热捧的国际知名品牌频频暴出质量问题?是因各国检验标准不同,导致国外品牌在中国难以通过质量检查,还是这些所谓的国际品牌在其销售过程中确实存在不为人知的猫腻?

  观察近两年发生洋品牌质量问题我们发现,洋品牌一旦被查出质量问题,大多数跨国公司都会启动危机公关。而他们找到工商部门,口气最硬、讲得最多的话便是“你们这样搞会影响地方投资环境”。有的则具体介绍对中国做出了多少贡献,有的甚至用为政府部门或为社会提供某些便利、赞助等条件,来换取监管部门的沉默。这样,有些洋品牌即使查出质量问题,媒体曝了光,然而,到最后也不了了之。

  此外,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针对洋品牌大开绿灯,“三年免检”“五年免税”“特别通道”等等超国民待遇使得一些洋品牌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市场销售几乎到了只依靠企业“自律”的地步。因此,洋品牌在国内享有不少“特权”,相关部门对于洋品牌持仰视的态度,监管、处罚等方面,都比国内品牌宽松很多,造成了不平等待遇。

  近期的一则报道足以说明这一点。最近在上海的淮海路等一些中心商业街升级改造过程中,民族品牌因“血统不正”纷纷被挤走,取而代之的是鱼龙混杂的“洋品牌”,这些“洋品牌”,有不知名的,有挂着“外国身份证”的国货,有国内企业自己注册的“洋名字”,真真假假,打着洋文,扛着国际品牌的旗号,再定一个中高端的价格,就在我国的商业高地名正言顺地蛊惑国内的消费者了。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商品进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接受当地的有效监管,这是国际通行的规则,一些洋品牌动辄声称执行国际通行标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在我国享有怎样的优待。消费者对其盲目崇拜尚可理解,许多监管部门也以仰视的态度处处给洋品牌“超国民待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市场消费和管理的双重扭曲。

  我国是全球成长最快的奢侈品消费市场,洋品牌尤其是一些名牌,往往有强大的广告宣传作支撑,并辅以文化、格调内涵。再加上跨国公司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运作存在歧视性经营和双重标准等问题,致使洋品牌铤而走险。例如在由索尼CCD元器件导致的日系数码相机集体出现质量问题这一事件的解决中,惟独我国消费者不能享受召回,理由是我国尚没有建立详细的召回制度。

  由于我国的行业标准缺失或相对较低,跨国公司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后所受到的惩罚不大。正是一些人对洋品牌盲目崇拜,纵容了跨国品牌的骄横之气,甚至以次充好,谋求高额利润。某些洋品牌公司甚至有着这样一些奇怪的现象:他们在海外发布一些新产品,并不急于推广自己的正牌行货到中国市场上来,而是把这些“新产品”的水货通过各种灰色渠道,以低价渗透到中国市场上来,获取暴利。这种“水货”、“行货”交相共生的不正常的产品销售局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如果质量管理部门对洋品牌实施强力监管,则是洋品牌不敢“忽悠”我国消费者的根本保证。有些洋品牌或许真比不上国产品牌。作为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真正按市场规律办事,把洋品牌神话还原成企业,还原成人,对所有商品,不管来自哪个国度,都应该一视同仁,做到一碗水端平,建立市场公平公正的规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