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光旋风”进央视:理论问题不能回避
“刘国光旋风”进央视:理论问题不能回避
云淡水暖
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做了一个专题,主角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著名学者们,6月22日那期的“大家”是经济学家刘国光,草民是上星期重播的时候看到的,作为人物访谈,央视的编导要找一个切入点,草民注意到,这个切入点竟然是所谓“刘国光旋风”,访谈开始的旁白说:2005年,…这位80多岁老人发表的一系列的观点在中国经济学界和社会公众当中引发了一系列的大讨论。一时间,各种不同的声音包围了这位八旬老人。
以草民从底层民众的视角,所谓“各种不同声音”,实际上是由自诩为改革“伟人辅佐家”、“鼓与呼家”们在其们所占据的主流媒体上,以主流的“声音”对刘国光老师的“包围”,而刘国光老师的文字、声音多见于网络平台,就是说,基本是主流媒体平台与网络平台的“包围”与“反包围”。最具象征意义的是,节目中镜头前出现了一本“不同的声音包围了这位八旬老人”后来出版的书《刘国光旋风》,翻开扉页,目录的第一篇标题叫作《改革不可动摇》,作者栏标明“皇甫平”(多次在多个媒体自诩“奉人民之命辅佐XX平”),这个镜头编导有意无意地在隐喻什么,草民不禁想起来一段公案。
2006年7月,《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发表了一篇刘国光老师的谈话“刘国光批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刘国光谈经济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其中一段刘国光老师谈到“现在有的领导权不在我们手里。高校的校长、院长,系、研究室、研究所的主任,校长助理等等,还有主要部委的研究机构的领导,到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我相信他们中大多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有的领导权被篡夺了。…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受重用?我觉得领导权一定要掌握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因为一旦掌握在非马克思主义者手中,那么教材也变了,队伍也变了,什么都变了。复旦大学张薰华教授对这个状况很担心,他说只要领导权掌握在西化的人手中,他们就要取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排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以我说一定要注意,各级领导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红皮白芯。”
此言一出,在“不同的声音包围”的一开始,也就是“伟人辅佐家”继《改革不可动摇》呐喊之后,接受一系列主流媒体访谈的时候,表达了对刘国光老师的这个观点的“心存忧虑”,“…导致有些人在媒体上掀起一股攻击、丑化为改革作贡献的我国经济学家的浪波。国内一些媒体又发起批判西方新自由主义,并借此否定我国市场化的改革。甚至有人进一步提出,我国高校有的校长、院长、系、研究室、研究所的主任、校长助理等等,领导权被篡夺了,不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如此种种现象,早已令我心存忧虑,似乎又回到了15年前那一场‘改革姓社姓资’的争论。”(周瑞金:答《东方网》编辑先生问)。
以“辅佐家”的说法,“15年前那一场‘改革姓社姓资’的争论”是以其为代表的,其“把握”了争论的主导地位,今天刘国光老师提出马克思主义者主导经济学领域的观点,就是想“翻案”,就是所谓“丑化为改革作贡献的我国经济学家”的“推波助澜”。但是,看完央视的节目看完,草民才知道,刘国光老师才是真正的“为改革作贡献的我国经济学家”,并且,刘国光老师的贡献,比“辅佐家”要早很多,要尖锐复杂很多。
据央视介绍,1982年,时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的刘国光老师在《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方向》一文中提出:“要逐步缩小指令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此观点当时在决策层、理论界引起相当大的波澜,刘国光老师对主持人说:《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评论员文章不是简单的了,那是头版头条的了,《红旗》的这个文章都是排山倒海地来批评我…,但后来的确证明刘国光老师的思路是符合改革方向的。一位刘国光老师的同事李京文老师对记者说:实际上实行的市场经济,很多观点都是刘国光当时的观点。很多人都标榜自己是提倡市场经济的元老或者主将,实际上刘国光很早就主张要实行市场调节,要实行市场经济的一个经济学家,但是他从来不说这些,从来不宣传这些。
这里就带出一个问题,刘国光老师认识到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和缺陷的时候,提出市场调节的观点,而自由主义市场化思潮带来诸多问题的时候,刘国光老师又理直气壮地提出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经济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方向,这才是一种实事求是,唯物主义的方法和思路。刘国光老师对经济改革的贡献是开创性的,这一点,连吴敬琏大师也是承认的。而那些自称“元老”、“主将”、“辅佐家”、“鼓与呼家”者,却摆出一副“不可动摇”的架势,大谈自己怎么“辅佐”、怎么“传递”,高下立显。
至于刘国光老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历,并非后来的这些自称“元老”、“主将”、“辅佐家”、“鼓与呼家”者所能够比拟,据介绍,刘国光老师中学时代痴迷于“《资本论》是理论上立根基的,为劳动人民谋解放的这么一本书,我是有这么一个兴趣在里面。”,大学(西南联大)学西方经济学,建国后到苏联学计划经济,改革后首先提出市场调节,一直走在新中国经济理论界的前列。
人们应该佩服的是,刘国光老师坚持信念,坚持真理的行为原则,正如央视的解说那样:当年学习《资本论》的兴趣,让刘国光到了晚年更坚信了自己当年的选择,但他也因此承受了许多压力。…在刘国光看来,他们并不是意气之争,争论是为了完成扎根在他身上的国家使命。
刘国光老师对家人不理解他“得罪人”,认为自己是个共产党员,理论问题不能回避,草民想共产党员不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还叫什么共产党员呢。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