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洋药暴利现象何时能改变?
洋药暴利现象何时能改变?
邱 林
治疗一次感冒用去百余元,住院一月花费万余元,这恐怕已不算新闻。治病缘何如此昂贵?除了近年来药品涨价因素外,眼下服药流行的“崇洋”现象,也是导致药品昂贵的症结之一。近年来,各类进口药品的蜂拥而来,使本来被誉为“朝阳工业”的国内医药行业面临严重冲击。有关人士认为,进口药品高价格造成的以药养医、回扣成风等负面效应是冲击民族医药的“杀手锏”。(5月5日《江南时报》)
如果要说这几年商品降价,什么最让老百姓印象深刻,那就是家电和药品。但同样是降价,两者却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是“降价前后两重天”;而后者则是雷声大、雨点小。近年来,仅国家发改委发出的药品降价通知至少有30次,波及药品万余种。但问题是:一直被称作是虚高的药价,为什么还是降不下来?在一道道“降价令”后,老百姓为什么仍感到药价越来越贵?
可以说,洋药暴利是老百姓治病昂贵的其重要原因之一。有关洋药价格的坚挺,老百姓从媒体上学来的最典型的描述词汇是“超国民待遇”。如某种治白血病的胶囊,美国1977年就研发出来的,专利早就过期了,但在我国市场却卖了10多年,价格依然“坚挺”,每粒还报价2000多元。在有关部门每次发布的药品降价目录中,很难找到它的“身影”,其理由:它是专门给那些没办法静脉注射的老年患者口服的,销量虽小,但市场上别无第二家。
其实,洋药暴利绝非个别。仅乳腺癌药品就还有一种,国外零售价1800元/支,而国内零售价高达2500元/支。因此,曾有患者向卫生部发出《致跨国大制药公司、卫生部的一封信》,其中说:“恳请跨国大制药公司放弃你们的暴利!切实地为中国百姓造福,而非喊口号地说自己对人类的社会责任及做一些形式上的广告式的公益宣传话动……这样会有无数的正受癌魔及家庭经济危机的姐妹们解决了看病买不起药的难题,可以得到及时治疗,延长生命”。
然而,患者的呼吁却很难引起有关方面和跨国药企的注意。相反,我们发现,近年来在每次药品降价令中,置身降价令之外的几乎都是洋药。对此,有关部门给出的回答是,原研制厂家的药品应该享受“单独定价”的权利;而在绝大部分医院的招标中,这种身份同样能让洋药经销商直接中标。即使是进入不了医院,患者也会通过零售渠道去找医药公司买药。对于这些疗效好,又必不可少的药品,当然不能一废了之。因此,洋药屡次被排除在降价药品目录之外。
由于对洋药实行“超国民待遇”,其价格也居高不下,导致许多医院的医生开洋药、开贵重药处方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因为利益驱动支配了一些医生的创收欲望。据报道,某地的一些医院药房搞承包责任制,医生搞处方提成制,从而促使医院使用三资企业生产的药品及进口药品高达90%以上。就有些医院收入组成比例而言,医疗技术费仅占10%,设备诊断费占20%,而药品收入则占到70%,有的医院药品收入还高于这个比例。
从国内医院的状况来看,药品收入无疑成为“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所以医院消耗药品金额越大,其利润也越多,在医务人员劳动报酬直接与医院收入挂钩的现行医疗体制下,进口药便成了创收的“敲门砖”。例如头孢类药,国产药单价不到3元,而洋药单价却高达90多元,其对比收益就不言而喻了。实际上,医务人员也成为洋药暴利的有力推动者。
对于洋药,广大老百姓往往只有直观感觉,那就是贵,但到底贵到什么程度,为什么会这么贵,普通百姓是无从得知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医院和相关医疗机构应实行药品阳光采购行动,邀请专家进行价格谈判,让人们得以一窥究竟。同时,还应取消洋药的“超国民待遇”,把洋药每次列入降价令目录。对此,有关部门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把好洋药报价的审核关,或尽快推出可以和这些药竞争的国产药品,逼其洋药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