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重镇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
腐败重镇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
何必
“外资在中国不良资产市场淘到的第一桶金太容易了!”一位本土投资者话语里心情复杂。“当时赚钱确实比较容易”,另一位曾与外资长期合作的本土律师坦承,随着新进入者的加入,资产包价格也在发生变化,逐渐抬高的价格压缩了这个市场的平均利润,“现在拿包至少要比2001年时平均贵上一倍。” (2007年4月21日《中国经营报》)
该报道后面还附加了些个内容----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历程:1999年,四大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剥离出1.4万亿元不良资产,按账面价值,分别转移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东方、信达)。2004年5月,中行、建行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向信达、东方转移了约1970亿元损失类不良资产。2004年6月,中行和建行第三次剥离不良资产2787亿元,均为可疑类贷款,最终信达以约31%的价格夺标。2004年11月,信达又将其中的1300亿元资产转让给了东方资产管理公司。2005年6月,工行在2460亿元损失类贷款交由华融处置后,将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打成35个资产包,以竞拍方式转至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平均转让价格为资产面值的26.38%。长城拿到了17个资产包,占该次拍卖资产量的 56%。
涉及到中国巨量的不良资产处置,这又是个波澜壮阔得让人死去活来的区域。在这个地界儿,任凭再有想象力的文学家所创造的盘根错节复杂曲折的情节和结局,在现实的中中国特色面前也不得不俯首帖耳承认小巫见大巫望尘莫及。
去年1月17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报道,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推进,近几年我国在处置不良金融资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缺乏严密的监管措施,一些不良资产处置引发较大争议,甚至出现系列违法违规案件。
审计署2004年抽查了中国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所收购的金融不良资产5544亿元,共查出各类违规、管理不规范问题和案件线索金额715.49亿元,占审计抽查金额的13%。这一惊人的结果,引发了业内人的思考:当前进行资产的处置,是否存在“形式主义”。目前推行的拍卖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公开、公平、公正,事实上不少人进行暗箱操作,低价收购国有资产。大量的不良资产虚假评估贬值、低价回购贬值,表面上是按章行事,实质上是一种“形式主义”。
在资产剥离和处置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联手造假”、“内部交易”、“关联交易”、“随意评估”以及“假招标、假拍卖”等方面,审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专家建议,要针对不良资产数量大、问题多、处置难等特点,对症下药。最重要的是细化新出台的《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要从不良资产的接收、管理和处置三个环节加强“全程”监管:从接收环节来说,加强对剥离银行的监管,制止剥离中的徇私舞弊行为,杜绝“假剥离”的发生,对被剥离不良贷款的审批人和经办人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绝不能“一剥了之”。
就此编辑部点评道:金融不良资产定价的问题,据说在技术上很深奥专业,这为信息不对称创造了条件,也因此就会出现很多说不清楚的事情。自1999年成立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以债权重组、债转股、出售、出租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不良资产的价值评估受诸多外部因素的左右,似乎变成了“被随便打扮的姑娘”。这方面的原因很多,比如我国评估业目前尚无完整的评估标准和技术体系,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进行的对不良资产处置的评估规程和具体办法也不完全统一,很容易被人为“钻空子”。其次,不良资产的价格发现机制也未建立起来,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停滞不前造成。再次,价值评估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机构和职业人员的评价体系也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此外,银行、地方政府、破产企业三方对处置不良资产的监督机制也还没有建立起来。
这里所谓的国家审计署的内容,是审计署于去年3月29日发布公告,公布了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1999至2003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审计发现,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违规和不规范不合理处置不良资产272.15亿元。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估、拍卖环节管理不严,走过场,有的甚至虚假操作,故意低价处置。二是一些资产管理公司借处置不良资产之机,为本单位或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审计结果表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违规剥离不良资产169.18亿元。有的银行利用剥离之机,将以前年度经营损失转嫁给资产管理公司;还有的银行将隐藏严重违规经营问题和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的不良贷款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审计还发现,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违规问题金额达26.56亿元。
这时候,人们才知道,不良资产的剥离、评估、拍卖、收购、处置等各个环节几乎无一不存在幕后交易。而如此广泛的黑幕,更是令人对各自的银行、股市以及实物财产的安全性表现出极大的担忧。
与此同时,各地也争先恐后出台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案。去年4月媒体透露,由东北振兴办牵头起草的关于“东北三省新设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报告目前正在各部委征求意见,待时机成熟后上报国务院。报告建议,由这家新公司全面接盘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东北的总额达100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新公司还将接手今后四大国有银行在东北新产生的不良贷款。一位接近东北振兴办的人士说:“其实这是一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模式。新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类似于日本再生企业机构,运作模式完全商业化,以持有基金参股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企业效益上去后,再把股权卖掉收回资金。”
胡星斗在他给我发来的“特权垄断利益集团:中国最大的祸害”一文中开宗明义:据钟伟等人的《中国金融总体风险评估报告》:2002年,中国工商银行的资产利润率为0.13%,农业银行为0.01%,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为0.14%,而花旗银行为1.5%,汇丰银行为1.77%。中国国有银行的利润率不及发达国家大银行的1/10~1/100。2002年,中国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5.37%,如果使用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法”,不良贷款率估计在35~40%。这还是在1998年财政向四大国有银行注资2700亿元,1999年通过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4万亿不良资产,2003年向银行注资450亿美元之后。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3.27%,花旗银行2.7%,汇丰银行3%,亚洲金融危机前东南亚国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在6%以内,也就是说,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发达国家大银行的10倍以上。
……
王未名从美国给我发来BBC的相关内容。
2007年01月31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2:24北京时间 10:24发表 转寄朋友 打印文稿 央企贪污涉1800万元 刑事处理66人反贪成为中国各政府部门的重点 中国各部门报告贿赂案件查处工作情况,其中央企业贪污案涉1800万元,全国银行业贪污案涉2608万元。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纪委书记贾福兴周二(30日)在中央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表示,自去年5月份以来,中央企业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已结案76件,涉案金额1800万元,涉案人员106人,刑事处理66人,纪律处分28人。
贾福兴表示,去年国资委纪委、监察局和中央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共受理信访举报24870件次,立案调查1800件,查结1608件,党纪政纪处分2119人,组织处理299人,刑事处理349人;通过查办案件挽回经济损失4.93亿元。 其中,开展不良资产管理效能监察,参与追索收回资产50.6亿元,认定不良资产责任9.8万项、责任人7499名,责任追究657人。
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周二(30日)通报了银行业商业贿赂案件查处工作情况。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宫杰指出,近几年来银行业商业贿赂案件主要发生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2006年全国银行业共发生商业贿赂案件113件,涉及金额2608万元,涉及人员164人,绝大部分案件已作司法判决或进入司法程序。 山东省审计部门也在2006年全省共对3049名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违规金额82.6亿元。 山东省审计厅厅长左敏说,去年山东在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管理不规范金额269.12亿元、损失浪费金额4.41亿元,领导干部个人经济问题金额1384万元。有2人被降职撤职,5人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
也就是说,在反腐败的当中,不良资产是其中几乎占到了首当其冲的位置,这也可以反映出,在当前的中国,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腐败级别。
我自己感到庆幸的是,1996年曾经有人苦口婆心让我参与一群宦官子弟结盟做不良资产的业务,我却很担心最终我会成为替罪羊或者牺牲品,而没有介入。
参与过此类活动的人怎么说来着?实在是赚钱太容易了。国有商业银行不停地制造着大量新鲜的不良资产,再经由行政主管部门认可,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其中的猫儿腻就多了去。实际上,这不过是银行—行政机构-资产管理公司联手“鲸吞”国有资产几乎完全公开化的内部交易,其中的翻云覆雨阴谋诡计无处不在,介入其中的人一个个提心吊胆度日如年。
但也可以一夜暴富腰缠万贯,其容易程度简直就像是只要肯弯下腰去,就可以在地上收拾其不计其数的钱财。而参与过不良资产业务的人,对于类似房地产甚或基金业务也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也映衬出不良资产到底是个多么暴利的行当;又由于能够介入其中的人群非常少,因此被社会知晓并参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除了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性不良资产的剥离,还有那些搀杂着土地成分的不良资产。众所周知,一旦牵涉到房地产领域,就更会是个万劫不复的深渊。而银行与房地产在不良资产领域里的相会、碰撞与媾和,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那是太让人想着就激动不已的情形了。
就算是到了现在,不良资产领域还是处于监管形同虚设的状况,连亡羊补牢贼走关门的措施都没有,太多的人面对不良资产处置领域里监管上空城计的情形,奋不顾身地跳将进去。业内人士只是慨叹,这么个白花花银两遍地而无人把守的地带,自己不拿真是白活一场,看着别人迅速暴富而且不承担任何道义和法律责任,实在不能傻到还顾及国家利益或者惧怕党纪国法的地步。
现如今的中国人利令智昏,本来也没有什么前生后世的忌惮,急功近利迫不及待,哪怕身后洪水滔天,还怕什么丧尽天良而遭遇千刀万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