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误导与我国航母发展
美国战略误导与我国航母发展
2007-04-07
杜朝平
前言 2007年1月16日,在美国海军把正和于建造中的最后一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正式命名为“乔治.布什“号(CVN-7)后的三个月,又宣布把将于2008年开工建造的CVN-21级核动力舰母的首舰命名为"杰拉尔德.R.福特"号,以纪念不久前去世的美国前总统福特.CVN-21是美国海军为满足21世纪作战需求研制的新一代核动力航母,它的现身无疑将是世界舰母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冷战时期美国一直散布“航母无用”的言论,冷战结束以来又一直宣称“航母已经过时”,但美国海军却一艘接一艘建造尺寸更大,技术更加先进的超级航母,这一现象的背后藏着什么秘密?本文无意争论我国是否应该建造航母或应该建造怎样的航母,而在于揭示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误导对前苏联海军航母发展造成的灾难性影响,并试图提出目前我国对美国散布的“航母过时”论应持的态度有对发展航母的思考态度。
1,前苏联航母发展中的美国因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凭借强大的航母力量取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二战成就了美国军队。而当西欧及苏联经过战争摧残变得面目全非时,美国却迅速成长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由于战后美国武器装备研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逐渐垄断了军备发展的话语权,各国的军备研制都自觉不自觉地按照美国指定的方向实施。在前苏联航母的发展过程中处处都伴随着挥之不去的美国阴影,美国全力利用各种欺骗性的言论,诱使苏联在航母的研制上一步步误入“岐途”,其目的就是阴止苏联建造出能够与美国海军相抗衡的航母力量。美国的阴谋最终得逞了,苏联穷毕生之功也未能制造出可与“尼米兹”相级相篦美的航空母舰,而这并非是因为苏联没有设计制造大型航母的能力。其实,美国在苏联航母发展过程中施加的误导伎俩只是冷战时期美国战略误导阴谋的冰山一角,前苏联/俄罗斯战略核打击力气失衡乃至苏联的分崩解体,都与美国的战略误导息息相关。
早在二战末期,美国决策者就预测并公开宣称下一场战争将是全球核冲突,即使小规模战争也将用核武器来打,所以战后美国立即实施大裁军,不仅大量退役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航母,而且还冻结了正在建造或计划建造的新航母计划。1946年7月25日,美国的太平洋中部的比基尼岛进行了核爆炸试验。与以往核试验不同的是,此次海军的“萨拉托加”号和“独立”号航母被用来测试抗核爆能力。原子弹爆炸以后,“萨拉托加号”号航母在几个小时内就沉没了,而“独立”号航母则只是受了重伤。美国从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航母并非原子弹面前的“纸老虎”,然后苏联高层得出的结论却是航母在核战争中只是“浮动的钢铁棺材”,两者真是天壤之别。不过美国却有意公开宣称航母在未来核大战中将毫无用武之地,当朝鲜战争彻底颠覆美国全球核冲突理论之后,美国仍继续鼓吹未来战争都是核大战。
美国人的这一计谋使苏联领导人更加迷信核导弹和核战争,而把一度作为海上霸主的航空母舰的发展打入冷宫。二战后,苏联海军一直试图发展航母,1952年5月苏联海军司令库兹涅佐夫向斯大林提交了发展航母的建议报告,详细阐述了航母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份报告打动了斯大林,他决定最迟在1954年建航母。不幸的是斯大林在1953年逝世,而新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听信了美国人的宣传,坚持“导弹致胜论”认为航母是“浮动的钢铁棺材”,在未来核战争中是中看不中用。苏联最高领导人对航母的偏执定性扼杀了苏联海军发展航母的努力,直到60年代初“莫斯科”号直升机航母才被海军总司令“以反潜巡洋舰”的名义巧妙的塞进了海军的建造计划。“莫斯科”号于1967年12月服役,不过它既象直升机航母又像巡洋舰,结果是两者都不像,作战能力很一般,尤其是稳定性,适航性和抗沉性较差,甚至在风浪稍大时就无法使用鱼雷发射管。
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于1960年9月服役,并于1965年7月至10月进行了中途无补给的环球航行,开创了航母发展的新时代。而在建造“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的过程中,苏联海军也就大型航母展开过内部论证,得出的结论是为确保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安全,苏联海军必须拥有“海上浮动机场”,且最好采用核动力推进,以便让航空兵能在任何海域不分昼夜地执行战斗任务。为此,圣彼得堡的北方设计局提出了1160工程代号的“奥廖尔”的核动力航母概念,要求该型航母的满载排水量为8至8.5万吨,可搭载弹射起降战斗机和直升机60--70架,飞行甲板包括一个斜角飞行甲板并安装四部蒸汽弹射器。该方案获得了海空军总司令,造船及航空工业部部长的赞许,国防部长科列奇卡也公开支持这一设计方案,并要求啬载机数量,达到美国海军刚建成的“尼米兹“号核动力的水平。
苏联海军希望新航母搭载常规起降战斗机,但当时雅克福列夫设计局正在研制舰载垂直起降战斗机,这类战斗机先从英国开始后在美国落户,美国深知其短处,然而却别有用心地大力鼓吹垂直起降飞机有着诱人的发展前景,舰载各类飞机都将向这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还不断宣称排水量接近10万吨的”尼米兹“级航母是个庞然大物,根本不实用,应该小一些(如4--5万吨的中型航母),这样既可以快速建造又更加实用。不仅如此,美国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航母应该使用常规动力而非核动力。此外,在美国等西言国家的报刊上还经常出现在中止航母发展的消息,以混淆视听。苏联在设计1160型核动力航母的时候,航母的积极倡导者库兹涅佐夫已经下台,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虽然崇尚核潜艇,但在目睹了美国航母展未的强大能力后,认为苏联应该能够在航母以及核潜艇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然而,作为当时苏联实业界工系统领导人的乌斯季诺夫(从1933年起他就是负责武备的人民委员,因此在苏共政治局内对军备发展拥有绝对的威信)全然不顾苏联海军及国防部的强烈意愿,毅然决定走美国人为苏联所选的道路--建造搭载雅克-38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常规动力“载机巡洋舰”,这便是“基辅”级航母。
毫无疑问,“基辅”级航母与美国的“尼米兹”级航母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可苏联领导人却认为舰上装有一吨重弹药(可携带核弹头)射程达500千米的“玄武岩”反舰巡航导弹是美国航母的“天敌”,美国也惊呼其威力巨大。然而苏联海军自己也明白这种导弹武器只有在全球性的大战中才会使用,但决策层认定了的事,海军只有无奈,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出现了可搭载重型战斗机的“库兹涅佐夫”级航母,但因受到美国滑跃起飞优于弹射起飞的误导,舰上都未装弹射器。直到乌斯扬诺夫在1984年逝世,苏联航母才迎来了真正发展的春天,可惜来得太晚了。
1988年11月25日,满载排水量的8万吨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在黑海之滨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开工建造。该舰全长324。6米,宽39。8米,吃水10。8米,飞行甲板宽75。7米,设计搭载70架各型飞机,包括苏-33战斗机,苏-25K攻击机和雅克44E预警机,虽然舰首仍采用滑跃起飞甲板,但舰上拟装二部蒸汽弹射器,定于1994年下水。只可惜苏联没能等到这个时候就解体了。独立后的俄罗斯不再拨款也无意购买这艘航母,所以未完工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就成为了独立后的乌克兰的累赘。而一家美国钢铁公司趁机提出高价收购该航母的建造用钢材,信以为真的乌克兰立即肢解了完工45%,已现出大航母雏形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可当拆解完毕后,美国公司却寻找借口不予收购。美国人略施小计就让可能的潜在海上对手“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在自己人的手中化为乌有,苏联航母的发展到此嘎然为止。
2,故计重施 阻挠我发展航母
从二战结束后不久航母起步,到90年代初"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夭折,前苏联航母的发展始终未能摆脱美国战略误导阴谋的缠身,其后果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尽管苏联建成了多艘航母,但却始终无法与美国航母相提并论.前苏联海军"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的首席设计师,曾参加"基辅"级航母系统设计并全程参与"库兹涅佐夫"号,"瓦良格"号及"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建造工作的造船工程师巴比奇曾指出,在局部战争中,大国非有航母不可.可遗憾的是前苏联领导人受美国的误导,一心只想着打全球核大战,看不到航母在局部冲突中的绝对优势,错失冷战的航母时代,令人惋惜.
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没有放弃战略误导这个冷战时期的无形利器,只不过其主要目标已尼改为针对中国(目前世界大国中,只有中国还没有航空母舰).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就提出了研制航母的要求,并曾考虑到2000年动工建造的可能性.尽管冷战后国际安全格局出现了巨变,但美国冷战之心不死,转而把中国视为其潜在的对手,在对待我国发展航母问题上故计重施,企图用战略误导来阻止或延缓我国航母的发展,进而使我国的军事实力永远落后于美国.美国媒体透露,美国在1994--1999年之间曾多次阻止中国的航母计划.纵观过去十年以来美国对我国航母发展所实施的误导干扰行动,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四个阶段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时间划分,各阶段中美国所使用的主要误导手段虽然有所不同,但各种手段却是贯穿始终,目的一致的)。
第一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针对我国当时经济实力尚弱及科技水平较低的情况,美国着重散布建造和使用航母需要天文数字的经费一类的言论,试图从心理上来吓阻我国落实发展航母的决心.在此期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专家,权威军事媒体等不止一次详细罗列美国一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及其舰载机联队(共90架战斗机),直升机(6架)的采办费用,30年使用和保障费用等.美国人声称.一艘"尼米兹"级航母从开始建造到最后服役,在30年全寿期内所需要的费用高达330亿美元,(仅采办费就需要35亿美元),这还不包括航母的现代化改装费用,战斗消耗及更新换代的费用.而这样一艘航母一天的运行费用(不包括维修费)超过一百万美元,一年的使用费就达到4.5亿美元之巨.我国尽管是一个大工业但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330亿美元确实近乎天文数字,折合人民币近3000亿元,相当于当时我国全军六七年的军费开支总和,远远超出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要真是这样计算,我国又怎敢决定上马航母,因为再怎样筹资也很难建成艘航母,就是勒紧裤带拥有了一艘这样的航母,也不能保证它日常运行和执行作战任务,并且通常需要三支航母战斗群才能确保随时有一支能够执行作战任务.
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初开始到新旧世纪交替之初.针对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及网络中心战理论的快速发展,美国学界及学者一片高呼"航母作为平台中心战的产物已经过时",将让位于网络中心战.甚至宣称现役航母已经成为美国海军的累赘,航母将在20世纪最后10年内失去意义.美国人的用心无非是混淆视听,与冷战时期应用在前苏联身上的计谋如出一辙.可是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在自二战结束以来有美国参加的大多数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美国海军的航母都是打头阵,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出人意料的是,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军界及学术界争先恐后放出"航母已经过时"的言论.比较典型的如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欧文斯海军上将表示,在21世纪军事革命即将到来的年代里,航空母舰,飞机和坦克这样的传统作战平台都将面临淘汰,信息战将成为决定性的作战样式.曾经参与过航母特遣作战指挥任务的美国海军上校查尔斯.戈尔文则宣称,马汉的主力舰思想早已过时,超级航母已近黄昏.
戈尔文进一步分析称,首先,航母编队在接近目标时易受到装备有导弹的由远程岸基飞机保障的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攻击;其次,当航母编队接近到发射距离时空中对抗也将十分激烈,现代水雷的布设会给航母造成极大障碍;最后,航母还得对付那些由陆上发射的反舰导弹,又小又快的导弹艇和陆基短程战斗机/攻击机,如此下来航母幸免于难的可能性极小.就在不久之前,美国一位将领也掷地有声的宣称:"航母将休矣",此人还生动的表示,在导弹激增的年代,你还会把数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开到波斯湾地区,把打击的目标纳入射程之内吗?不出10年,你绝对不会这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