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与个人》读书笔记
“没有公民道德,社会就会灭忙;没有个人道德,他们的生存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对于一个美好的世界来说,公民道德和个人道德是同样必要的。”

在一个愈发复杂和危险的世界里,倘若要避免无政府状态和破坏性的话,谋略、审慎和控制——所有这些权威的特性就显得愈发的必要。但是,对于具有自主需要和荣誉感的个人来说,这些特性却造成了不断增长的精神死亡。这两者如何才能协调起来呢?——摘自出版说明。
1、社会内聚力与人性
1.1作者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合作与集团的团结都有着某种本能的基础(但是,动物的生活只是机械的、停滞的,而人类却是喜欢具有“骚乱”成分的生活,从而带来了人类生活的进化)。
早期人类的行为方式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是依据这样一种本能:“部落内部的友谊和对所有其他人的敌意的双重机制来驱使”。而部落内聚力的增强依靠与其他部落的冲突而得到增长和发展。(这与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不谋而合,即对外族的冲突可以加强本部族的内部团结。《社会冲突的功能》)
1.2恐惧对社会内聚力的加强。随着人们理性的增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深思熟虑。为了共同的自我利益感,早期人类意识到内部团结的必要,因此每当面临外部威胁时,都能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如同现在的某些国家为了转移本国内的矛盾,故意制造威胁本国发展的敌人来达到减轻本国人民对国内矛盾的关注度。
1.3一致的信仰可以增强社会内聚力。比如古代的宗教战争等。
1.4破坏社会内聚力的本能。人的本能之一是追求安全的生存,而另一方面则是不安于现状,寻求满足各种具有刺激性的冲动的需要(比如,冒险体验、战争、创造的欲望等)。如果人类长期得不到这种冲动的需要,就会对社会带来破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是以建立一种法律的统治来实现,部分是由为我们的竞争本能找到各种无害的出路来实现。”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从复杂的、劳累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了,但也失去了这种工作过程所带来的乐趣,失去了满足寻求刺激的冲动需要,从而出现了“现代人的焦虑”(孙志文著《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三联书店1994年版)。从某种意义上,本书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所提出的论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1.5结论:人类所具有的本能的两面性,一方面增强了社会的内聚力,但另一方面又要寻求满足各种具有刺激性的冲动的需要,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的内聚力的增强。我们如何把这种冲动纳入社会认可的范围之内并利用这种冲动推动人类的发展呢?
2、社会内聚力与政府
2.1政府是如何出现的?
早期人类的群体规模比较小,本部族内部的人相互认识,但随着社会群体规模的扩大,群体内部人员之间不能像以前那样相互认识,于是就需要产生共同决策的某种机制,而现在的政府就是这种机制。
2.2国家对社会内聚力的增强。作者认为,国家出现以后,社会内聚力的增强不再来自单纯的人的原始冲动,更来源于国家的管理职能。因为这种职能一方面“防止个人的暴力行为,保护生命和财产,制定刑法和保证它的实施;”另一方面则是“有助于实现被认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普遍的愿望”。国家的这两种职能为个人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环境,维护了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有利于每个人公平的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的国家何愁得不到民众的支持?何愁社会内聚力不强?
2.3国家对社会内聚力的抑制。作者通过对各个时代社会内聚力变化的考察发现,在一个已经定型了的某年文明社会里,政府的权力得到巩固,习惯、传统和法律已经建立,人们的进取心开始得到窒息。这种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人们的各种冲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社会缺乏生机。这时,人们只能为他们祖先的开拓而骄傲,“但自己却不再与之匹配;艺术成为了传统,科学为对权威的尊敬所断送。”
这种僵化的国家当面对新的敌人时,无法采用新的准则对付敌人从而被征服、解体。从而出现一个新的国家,这时,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减弱,埋藏在人内心的原始时代的活力和进取心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文明方面较易的取得各种较大的成就。
这种规律,很类似封建时期的中国,各个封建王朝的更替——每个王朝初期经济繁荣和人民富足,而到了中后期,封建王朝失去了初期的那种局面,从而被其他的王朝所取代,开始了新的循环。
2.4结论。但是,作者并不认为这种历史规律是确定的。因为新的知识或技术会导致新的不同以往的事件过程。比如,美国就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的发达和知识的迅速更新。
从这一点看来,一个国家要摆脱上述历史的宿命,只有加快技术和知识的更新换代。
3、个性的作用
3.1创造的个性。充满活力、能独立思索、富有想象力和洞察力以及个人创造力品质的人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弥足珍贵的。
3.2具有这种品质的人的行为模式不完全同于常人。而且他们的行为有时在短时期内得不到人们的理解。正是他们的行为有悖于常识,所以有些创新被误以为是犯罪。比如,被烧死的伽利略。但是“事件中的所有进步,艺术上的、道德上的以及知识上的进步,都依赖于这样的个人”。
3.3个性的抑制。人往往受制于组织的各种目的,从而屈服之;或者生活在具有高度控制化的生活方式中,或陷于生活的交缠中等等。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发挥。
3.4作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思想情感方式不能与迅速增长和集中化发展起来的组织相适应。因此,要摆脱这种情况,必须使“组织有更大得多的变通性,更多地有地方的自治来缓解,而且较少地以它那种非人的强大来压抑人的精神。”
3.5比较。美国著名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当人们遇到上述事实时,可以采用以下五种手段来解决。一是遵从,既接受被文化认可的合法目标,又遵从被文化认可的合法的制度化手段;二创新,接受被文化认可的合法目标,但采取不被认可的非制度化手段;三是形式主义,抛弃了被文化认可的合法目标,但仍然接受、盲目坚持被认可的制度化手段;四是隐退,既反对合法的文化目标,也不遵从制度化手段;五是反抗,反对被文化认可的合法目标和制度化手段,与此同时,创立一套新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新的手段。
4、技术与人性的冲突
4.1动物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吗?人和动物的又以区别是,人可以“用意志进行自我控制或深谋远虑以及从长计议,或者用意志来限制各种冲动”。
4.2人所具有的创造性冲动所激发的努力具有持久性和一定程度的自发性。比如,一个男孩为了体验从高山上滑雪的乐趣,他可以克服阻碍他上山的种种苦难。同时也只有经过了这些苦难,他才能体验到那种从高山上滑雪的感觉。
4.3随着机械化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发展,人的创造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抑制。原因在于,一个人不可能参与一个产品完整的生产过程,只是重复生产某个产品的零件。这种生产过程降低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乐趣。
【4.4什么才是真正的民主?“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工业中,只要政府或管理部门被看成是‘他们’,看成是一个疏远的实体(它遵循着高傲的方针,并且很自然地被敌意看待——这是一种无能无为的敌意,除非它采取反叛的形式),民主就不能成为一种心理现实”。】
4.5说明:本人对这一章理解的不透彻,希望各位网友积极指正批评。
5、控制与创造力各自的范围
5.1实践证明,如果一个社会要得到进步、发展,它不仅需要集中需要,而且也需要个人和集团的创造力。没有控制,社会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而没有创造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
但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这两者的关系很难正确处理好。如何才能使控制和创造力得到良好的发挥?
5.2界定各自的范围
政府的一个职能就是要建立适当的制度来促进创造力成为可能。成为富有成效的而非破坏性的。
哪些控制才是政府应该具备的?“对占有性冲动的调整以及依照法律对它们的控制属于政府的职能。”政府的一个职能就是控制哪些占有他人拥有的东西的冲动,并且依据法律对这些冲动进行调整。
“而创造性冲动,尽管政府可以鼓励它们,它们的主要影响应当是出自个人或集团的自主性。”对待具有创造性的冲动,作者认为,政府应该给予创造性冲动足够的自主性空间,排除各种非法的阻力。绝对的权威是不足取的,思想上的统一性是有害的,提倡争论等,而非打击、排除异见者。当然,对贪欲或掠夺性冲动性的控制是绝对需要的。
6、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
“没有公民道德,社会就会灭忙;没有个人道德,他们的生存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对于一个美好的世界来说,公民道德和个人道德是同样必要的。”
个人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它要受个体道德来指导。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个人不仅仅要接受社会所承认的道德规范,而且还要学会批评在他的邻人中普遍接受的各种部落习俗和信念。然而这种批评会导致社会伦理的某种危机。因此,社会伦理应该在维护公平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展现个人的合理追求。
7、《权威与个人》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并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书是作者在英国BBC广播电台所做的一系列讲演汇编而成的。本书的中心论题是考察社会控制与个人的创造性这一基本矛盾。
8、说明
《权威与个人》这本书,我读了半个月。说句实话,理解的不深,渴求智者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