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风头·风格:读《“凡人”毛岸青》有感(图)
文章围绕毛岸青平凡而低调的一生,讲述其参与重大历史事件、翻译马列著作及家庭生活,展现其低调作风与伟人风格,体现其不张扬的家训传承。
|
风光·风头·风格:读《“凡人”毛岸青》有感(图)
云淡水暖 毛泽东主席的次子毛岸青老人逝世后,《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凡人’毛岸青”,“凡人”者,平凡地活着、平凡地工作、平凡地离去,毛岸青老人可以说无愧于这个雅号。公道地说,如果不是媒体这两天发布了为数不多的几幅照片,人们对毛岸青老人的形象,一直是模糊的,甚至是有些“神秘”的,特别是毛岸青与父亲毛泽东主席的家庭照,草民自己是头次见到。 早年对毛岸青老人的印象,来源于一些简单的介绍,少年备受磨难,被旧社会的警察打伤,身体不好,仅此而已,哪怕在所谓“个人崇拜”的年代,也没有听到过更多的信息。老人身后,草民才发觉,毛岸青老人其实是历尽所能地参与了诸多重大的历史过程的。在二次世界大战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前线,其兄毛岸英参加苏联红军,率坦克连队奋勇作战,毛岸青也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参与挖战壕。 毛岸英参战的事迹,是在其牺牲多年后的今天,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时,才逐渐为人所知,而毛岸青老人“化名‘杨永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到黑龙江克山县参加土改试点”(《‘凡人’毛岸青》),草民更是第一次听说。据“‘凡人’毛岸青”介绍,数十年间,老人的家人竟然不知道其曾经翻译出版了10多部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写过不少重要文章,是“直到晚年邵华自己去收集”,才发现的。 这种似乎“偶然”的点滴,印证出一种必然的低调,“夹着尾巴做人”的低调,丝毫不张扬的严谨,其实毛岸青老人从事的不是什么高度机密,或者重大无比的工作,但在家中不谈工作的习惯,却始终如一地坚持着。 草民在“‘凡人’毛岸青”读到一段文字“毛岸青一生中受了那么多的痛苦磨难,却没有去写传记。他作为伟人之后,不去风风光光亮相,不去媒体上凑热闹,不去向人们传递什么,只是按照他的父亲毛泽东的家训,默默走完人生历程。”,说实在话,《人民日报》能够刊登这样的文字,颇有现实性和象征性,参照系似乎就在咫尺。 毛泽东主席生前曾经无数次地视察中国大地,草民及周围的人都没有这样的印象,也没有这样的记载:就是在毛泽东主席周围,围绕着自己的子女,甚至孙子女,然后是随行、陪同工作人员,如果有人问话,还要子女“翻译”成湖南话转告。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毛泽东主席在公众场合,比如植树、劳动等,带上自己的子女、孙子女在镜头前亮相。 什么叫做“风风光光”,跟着伟人四处巡视,就是一种“风光”的资源,更不用说上媒体,亮相传递了。毛岸青老人自身的经历就是一部充满苦难、奋斗、传奇色彩的历史,如果能够提笔写成或者委托他人写作“传记”,不可谓不“奇”,而如果再来一本“我的父亲…”、“我的爸爸…”之类,也不可谓不“热”。 毛岸青乃至于毛主席的其他子女,有这样的机会,有这样的资源,但却没有“有效利用”,令人敬佩。前不久,一个上海的“理论家”说,一个“辅佐家”的宏文,是由这位“理论家”私下交给子女传递才得以“扫除阴霾”的,草民想,通过秘书不行么。“理论家”还说,子女们在“打理对外事务”,草民怀疑这位“理论家”的说法,党性、组织原则何在。“理论家”是不是在自我炫耀。 可以风光而不去风光,或者做家长的不允许其风光,这也许就是一种风格,伟人的风格。新华网有个网友的博客上登载了自己参加毛岸青老人送别仪式的照片,其中有一个“邻居”家的老太太,这也许就见证了一种风格。 | |
帖子附图: | |
|
很赞哦! (1033)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