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新中国历史总体评论素描

火烧 2007-03-31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梳理新中国从建立到崛起的关键阶段,涵盖社会主义革命、工业化建设、思想教育及外交突破,展现中国崛起的历程与成就。

新中国历史总体评论素描
 
 
题记:将新中国历史中的重大片段串接起来,从历史的发展脉络轨迹逻辑中,感知透视中国崛起复兴的步伐。
 
 
一、奠基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阶级联合民族资产阶级,战胜了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在三年经济恢复期,爆发朝鲜战争,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最后战争以恢复战前态势宣告结束。二战后,美国试图通过朝鲜战争对中国进行的挑衅行为以失败告终。中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在世界上名声大震,中国共产党在国内的威望抵达巅峰。
 
3.随后几年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以多种不同形式分别展开,总体和平推进。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意味着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宣告进入社会主义。
 
4.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通过,将社会主义革命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给与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总体上构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规范,从法律上确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制度等等,在整体上建构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框架,并不断地在今后的实践中细化完善。
 
5.实施国家工业化伟大战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苏联的帮助在中国打下了一个总体的初级的工业基础。随后展开大跃进以加快工业化的建设步伐。国家工业化首要的是完成重工业化,重工业是轻工业的基础,也是提升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建设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象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自主的工业体系,幻想靠仰洋人鼻息过活,是不可能实现崛起复兴的。而且如果中国没有自主的工业体系的话,那也无法帮助组织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工业体系不仅是中国崛起的基础,也是帮助世界上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崛起的基础。这具有国内国际双重意义。
 
重工业化挤压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力度,但是相对于旧社会而言,人民群众的生活那已经是天壤之别了。人民群众感谢共产党,信任共产党。这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人民群众愿意与共产党同甘共苦艰苦奋斗,为实现国家工业化不惜流血流汗,勒紧裤腰带也要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为中国的崛起复兴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能够在毛泽东时代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建设一个基本完整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社会基础和时代背景。这样的历史机会不是总有的,毛泽东抓住了这个机会。毛泽东时代的前辈奠基者是值得后人们永远敬仰的。
 
6.对国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封建社会时期漫长,官本位迷信宗法思想严重,又有近代帝国主义入侵压迫造成的国人自卑、洋奴思想的毒害等原因,这些都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巨大干扰阻碍,甚至破坏作用的。所以必须对这些旧思想进行批判,并逐渐摸索建立起一套适应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体系。
 
从建国初期开始就进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工作,以期知识分子们能改造思想,建立新的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意识。当然,不能保证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自觉地进行这样的思想改造,总会有些老顽固的,如1957年开门整风中发生的一些右派对共产党的攻击行为即是例证。但知识分子毕竟也是社会的一份财富,若能改造思想为社会主义服务,那当然也是大有好处的,毕竟对于当时中国文盲遍地的情况来说是一份很重要的资源。另外从毛泽东发起的批判武训传红楼梦等事件,也说明思想改造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有一些机会主义思想的干扰,如关于农村是走合作化道路还是单干放任自流的道路的争议,如在大跃进中一些左倾机会主义带来的干扰破坏行为,在农村四清运动中排斥群众路线的行为,在文革中林彪的形左实右的干扰破坏等等。这些错误思想都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总结经验,以尽可能地克服,不使发生严重的危害。关键要继续大力培育国民的科学精神素养,使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人们心中自觉地扎下根来。
 
传统的教育模式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的依然是些书生型的书呆子式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实际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与社会实践脱节。传统的教育体制对教育普及也不利,不适应快速扫盲的要求,不利于全面普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这些都要求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否则难以完成培养进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人力资源需要。
 
批判官本位思想,探索民本位思想的实现路径。在文革中,群众可以自由批判党政干部,在文革初两年的混乱中甚至可以直接夺权打倒干部。对于这种大民主式的社会实践探索行为,不可否认对社会造成了一些很大的冲击,甚至难以避免地发生了一些不幸事件,但是,从客观上来说,这的确又是一次人民大众思想解放、培育启蒙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伟大探索壮举。再换个角度来说吧,在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民众的生活还是相对困苦单调的,而文革作为一场政治思想性质的全民群众运动,这就给大家找了一个娱乐活动方式,就把大家的注意力从物质生活方面转移到了政治精神方面,这也有利地策应了工业化的顺利进行,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贡献。
 
人们对共产党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开始减少盲目性,而增加理性。人们开始普遍认识到共产党内也象社会上一样存在各种思想矛盾斗争,当然,这本身也是社会上各种思想斗争在党内的反应。人们开始学会区分共产党与党员和党政干部的区别,这不仅有利于人们判别某些党员或党政干部利用人们对共产党的信任而打着共产党的旗号四处招摇撞骗,并且也有利于构筑反和平演变阵线,不因为个别党员或党政干部的腐败堕落而抛弃共产党。因为,实践教育了人民群众,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就是一盘散沙,这样就难免被有组织的少数人欺压,人民要作好国家的主人,就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只有组织起来的人民才真正是天下无敌的。这也说明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人民也要关心党的建设,因为党的命运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加强农民教育。一是加强农民的文化知识教育,二是加强农民的组织合作能力培育。历史上长期的小农经济模式使中国的农民实际上原子化,是一盘散沙。而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对于占人口多数农民如果不能实现现代化的话,那所谓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一是普及教育,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科学素质,二就是把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化,这就需要组织农民,培育农民的集体合作意识。集体劳动合作组织也有利于培育农民的民主意识,因为这是集体生产方式的题中之意,这就很好地引导农民向现代化转化。集中起来的农村组织,也就可以逐渐发展公益事业,如医疗卫生事业,就能在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撑下开展了,对于象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也是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完成的。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农民实现了跨越式的意识飞跃。这是一笔蕴藏在农村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善用这笔精神财富,将极大地促进新农村建设。
 
7.打开外交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就被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封锁,后来苏联也改变了过去的友好态度。但中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首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中国工业实力的增强,世界局势的变化,都宣告美国的封锁政策不断宣告破产,美国不得不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打破美国的封锁线,就意味着整个世界的局面大为改观,为中国进一步开放准备了条件。


二、蓄势
 
8.市场改革。在毛泽东时代运用计划经济手段能够很好地组织资源进行工业化,对于重工业建设来说,主要是生产生产资料,计划经济具有良好的高效的作用,但对于轻工业方面来说,要生产的是品种繁多的直接面对各式各样不同的人的生活产品需要,计划经济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市场经济来补充。市场经济有效地繁荣了市场,搞活了经济。对于市场经济的这方面作用要认可。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进一步巩固了群众对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护,这也是中国能够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用来抵御一切针对中国社会进行的破坏活动,而捍卫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基础。

但是,市场的作用也存在被夸大化的现象,市场机制四处蔓延,甚至蔓延到政治科研教育医疗住房等事业方面,这就犯了市场扩大化的错误。此外,还有一些人偷换概念,把市场等同于私有化,在改革中鼓吹私有化,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些问题是需要认真总结的经验教训。
 
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正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使中国避免了类似苏联那样的崩溃解体,维护了中国的统一,这就保住了实现中国崛起复兴的基本前提条件。这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当然,在改革中还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反四项基本原则的现象。本来,中国社会自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存在各种不同意识的群体,不同的意识就有不同的改革态度。象小农意识的单干性,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资产阶级的自利性,腐败分子的堕落性等等,各有特色,在改革中都有表演。但是,改革的各种效应也发过来对各种意识产生各种反馈效应,改变着不同的人的意识观念,同时也就改变着社会中不同力量的变化。凡是破坏四项基本原则的事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都将起到教育人民的效果。坏事也是可以转化成好事的,关键是要科学处理。
 
10.在与世界交流方面。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方面,中国有成绩也有错误,这都是难免的。关键在于这为中国更加全面地把握世界游戏规则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素材,而只有在把握世界游戏规则的基础上,中国才能更有效地去影响世界,改造世界。这是一个必然的逻辑。没有付出怎么取得收获呢?
 
 
三、突破
 
1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入新世纪,在总结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础上,中国提出了指导继续深化改革的新的主要指导思想,即科学发展观。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构想和政策调整,如构建创新性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新农村建设,加强依法治国建设,改善扩大基层民主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等。为更加全面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科研、党的建设等等深化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为实现全面突破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这同时也是对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想对改革的冲击干扰的否定,端正了中国继续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和谐理念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形成了新的改革共识,重新凝聚国人的意志,而且也取得了世界人民的共鸣,为中国和平崛起营造了良好的世界氛围。
 
以人为本原则的确立,使改革确立了正确导向,一切改革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服务的,这也是对过去改革中见物不见人的片面改革观的修正。一切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小结: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辩证地曲折前进的社会轨迹正是对历史规律的本质反映,一切幻想着历史沿直线前进的想法都会被历史本身击得粉碎,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毛泽东的教导值得大家深深体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