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谈谈不同意识下的不一样的改革态度

火烧 2007-03-2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6
文章探讨不同意识对改革态度的影响,分析小农意识与集体意识在改革中的不同表现,强调集体化带来的农业现代化优势与单干模式的局限性,揭示改革派别差异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不同意识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对待改革

--人的意识是驱动人的行为的一种方式。在改革中,不同意识的人对待改革的态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那么,这样在改革中就必然存在各种不同的改革派别。

--对于小农意识的改革派来说的特点就是喜欢分家单户单干。在过去,比如说一个老汉养了三个儿子的话,那么随着儿子们长大各个成家,那么老子就会分家,一个儿子分一部分财产,各家各干各的,免得扯不清的皮。小农意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是有的,当然这也是由传统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但这种意识由于历史悠久,因而也成为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束缚。
 
欧洲向工业化进军的过程中,首先改变的就是生产管理方式,如手工业工场,相对于小手工业者的单干包干生产方式来说,手工业工场是一种集体分工合作工作方式,生产工具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分工合作的方式已经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即提高了生产力。集体分工合作的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也培育着人们的集体团队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优势也就体现的越来越充分了。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农村进行了一系列集体化运动,但二十多年的时间与几千年的时间相比实在还是太短暂了,集体意识还没有扎下坚固的根,后来单干风一吹多数集体组织就解散了,只有少数农村还保持了集体组织生产管理方式。
 
对于保持集体生产的村子来说,随着中国重工业化的实现,各种大型农业机械开始能够提供,因为这些村子的土地是整体经营的,所以大型农业机械就很顺利地引进了,逐渐就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和现代化,接着大量的农业人口得以释放出来,那就可以转入进行工业化生产,亦工亦农,这些村子也就先人一步集体共同富裕起来了。
 
而对于搞承包单干的村子来说,由于土地分块分户经营,不仅原来的分工协作消失了,而且大型农业机械也难以引进了。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这些村子又回到了传统的单干生产模式。工业化的春风在这一刻,在这些农村面前止步了。这些村子失去了进行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改造的历史机遇。历史的确有其诡异的一面。也许历史就是要通过单干的村子与集体的村子进行强烈对比这种方式来强烈地刺激人们的神经吧,来催动人们成熟吧。对于单干的村子来说,少数能力较强的人的确先富起来了,但多数人却是富不动的。
 
随后单干风还又从农村刮到城市的工厂单位,于是出现了各个车间各个部门承包单干的景观,这就进一步打乱了工业化生产的分工协作机制,这显然是与工业化的方向背道而驰的。试想,这样的国企改革怎一个乱字了得。
 

--对于资产阶级改革派来说的特点就是鼓吹推动私有化。一私就灵是这一派的口头禅。他们热烈地欢呼大大小小的资本家满山遍野的景观。哦,资本家现在换了一个称呼,叫做民营企业家或私有企业主。对于刚刚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来说,原来主要都是国有或集体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创造出如此多的资本家呢?一是放开管制,允许个体户自主创业经营,二是对国企和集体企业进行私有化,于是各种人上窜下跳,各显神通,资本家于是终于象雨后春笋一般满山遍野了。当然,搞私有化也就要承担私有化的后果,那就是贫富分化,分化到一定程度社会就难免难得安宁了,反正大家都不会消停。所以如何限制贫富分化这个度的确是一个问题,搞的不好大家一起玩完。这是由中国社会传统决定的。
 

--对于工人阶级改革派来说当然喜欢继续坚持公有制体验当家作主的感觉。不过中国的工人阶级其实一直很弱势,如中国革命的成功其实主要就是通过农民阶级实现的。虽然宪法规定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农民阶级的同盟地位,但无产阶级的力量是令人担忧的。虽然毛泽东时代经过工业化创造了大量无产阶级力量,并经过文革的锻炼,但是无产阶级的总的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比如文革中工人阶级也会分出不同的派别进行内斗,这就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此外,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采取了一种近似放任自流的态度,工人阶级顿时犹如一盘散沙,当然只能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了,这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谁让工人阶级在文革中那么狂放地把领导们整的那么灰头土脸,风水还轮流转呢,工人阶级是不是也该吃吃苦头了?任何人任何组织不吃点苦头的话是难以快速成熟的。
 
不过毛泽东还留了后手,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接班人。比如通过教育改革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推动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社会底层在社会基层的实践中体验中国的真实,而不是天天沉浸在从书本到书本的的无用书生的状态。艰苦的社会磨砺锻炼了一代人,从1952年到1962年出生的人中是参加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主力军,经过多年的社会打磨,他们是中国当今最为睿智的一代人,是中华民族的精华,这些人现在分布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默默地起着共和国脊梁的作用,支撑着共和国大厦。其中一些人走上了中国的各个领导岗位,在中国的各个领导层中也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捍卫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坚力量。在常年的社会磨砺和时代的变迁冲击中,他们最了解中国的实际,能够体会中国社会的苦难,能够牵挂体悟工农的心声。他们必能够承担起毛泽东的殷切希望,不仅能够抵御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并一定能够重新带领工人阶级昂然成为社会的主流。
 
 
--对于小资产阶级改革派来说的特点就是墙头草。这些人读过几本死书,自以为了不起,但对中国的实际知之甚少,喜欢书本上来书本上去,性格脆弱,意志不坚定,喜欢摇摆,忽左忽右,哪一面的风大就往哪一面倒。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特别喜欢走极端,你搞左,他就搞极左,你搞右,他就搞极右,这个时候对社会的破坏性极大。不过事后,他们又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为了表态纠正自己的错误就忽而从极左跳到极右,或者忽而由极右跳到极左,社会上的一些极端事件往往都是这一部分人制造的。对小资产阶级要认真对待。
 
 
--对于官本位或腐败阶层的改革派来说的特点就是以权谋私。对这些人来说,改革就是为自己谋私利。不管是国家的还是别的富人的东西,只要自己看上眼了,就要想方设法占为己有。就算自己不亲自谋私,也要利用职权为亲人谋私。在社会各个阶层领域都有这种人,这些人是改革中的严重的敌人,人神共愤的对象。谁抢先拿起反腐败的旗帜,谁就能赢得多数人的拥护。
 

--对于海外媒体的改革派来说的特点就是全盘西化。这一派非常有意思,虽然他们不能直接参与中国的改革,但是却非常想主导中国改革的导向。如他们给改革派下的定义就是经济上搞私有化,政治上搞多党大选制,文化上搞利己主义,宣扬新自由主义。对于他们来说,凡是不符合他们定义的人则毫不犹豫地打成反改革派进行攻击诋毁。他们还树神,如树张五常之流的人为神,还别说,中国的确有一些人就是这一派的fans。这一派的策略就是在中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故意误导干扰中国的改革走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随着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派的声音将逐渐萎缩,尤其是随着美国的衰退日渐紧迫,这一派的声音也将随之销声匿迹。反历史潮流的人,终将为潮流所湮没。
 
 
--中国的改革其实是个万花筒,由各派的实力来说话,每一派都能在改革中看到他们的身影,每一种改革结果都将引起人们不同程度的反思,随之社会各派的力量也将发生一些变化,在各派的不断竞争中,人们在思考在选择,究竟鹿死谁手,可能大家还有些疑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中国改革走的不是社会主义道路的话,则中国一定会崩溃,反之,只要中国一直能够坚挺不倒,那就说明中国改革的社会主义大方向基本是正确的,那么至于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是可以不断纠正的。改革其实是一个温和而中性的词,改革的内容是由社会上的各种力量的合力的表现。该来的总会来的,中国有信心,一定能够创造光明前途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