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现代化与三农僵局

火烧 2007-03-27 00:00:00 三农关注 1025
本文探讨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本质,分析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困境,揭示落后国家农村发展难题,提出应对策略。


  自“三农问题”被政府系统提出之后,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但究竟所谓的“三农问题”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又何以解决,见人见智,莫衷一是。笔者在此试图对该问题进行一下外围理论的梳理,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学角度探索科学合理的应对之策。

  “三农问题”的形成。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中是不存在现代意义的“三农问题”的,因为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不存在现代化问题,自然经济和中央集权体制相结合形成的封建制度是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先发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血腥的国际贸易和对农业的暴力剥夺实现了工业资本原始积累,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然后利用既有的经济优势武装起现代农业,一方面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和集约化,达到了高效的目标;同时也因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基本解决了农业过剩人口的就业问题。后来独立的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其他资源丰富而人口相对较少的国家也利用自己的优势迅速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农村农民问题自然也就不会给社会发展带来难题和压力。而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落后大国,因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政治形势复杂,农业为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自身却陷入了困境,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人口过剩和贫困人口相伴而生,农民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和现代化的沉重负担。这种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中国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中国代表着小农经济和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自然历史积淀下来的落后因素最丰富,不仅有一般性的历史负担,还存在自己独有的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比如农民对土地私有化的强烈愿望,平均主义的价值观,浓厚的乡土观念等等。鉴于目前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形势,各国经济竞争激烈,落后国家的相对高端产业发展艰难,自顾不暇,更难以反哺本国农业,也难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国内农业的粗放经营又决定了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难以顺利进行,农业也就难以顺利实现现代化,农村发展必然面临诸多严重的障碍因素,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相对进步和农业资源的困乏制约同过多的农村人口形成恶性循环,就形成了所谓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本质。从对“三农问题”的形成过程逻辑可以发现:“三农问题”本质上是工业化时代落后国家特有的社会发展困境,是社会现代化要求农业发展步伐达到协调一致和落后国家农业发展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制约因素之间对立形成的僵局。在此如果仅仅从是否能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作为“三农问题”存在与否的根据是十分浅薄的观点。当然这不是说发达国家的农业没有问题,比如一些发达国家的部分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不断被排挤,甚至丧失本国市场,但从总体上讲这绝对不会威胁该国国民的生计问题,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决定了这些国家的农业是可以得到更多关照和保护的。而落后的资源紧张的人口大国面临的却是另一番情境,以工支农的财政实力有限,农业本身又由于各种特有的困难不可能或没动力去发展高效率的或有特色的农业部门,导致一国农业的总体性落后。按照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现代化初期农业作为牺牲品,为工业化提供原始资本,农村在提供社会基本农产品的前提下不断走向萧条;随着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与之对应的现代农村社会建立,工业开始政策性地反哺农业;再发展到一定时期农村改变原来的功能,开始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田园别墅,特色消费等于一体的现代社区,人口反向流动到农村。从严格意义上讲发达国家的现代农村社会已经失去了过去的意义,是信息时代的乐土,是最先进生活方式的空间。落后国家如果不首先经历一个充分发展的工业化时代和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是很难直接进入发达国家目前阶段的,“三农问题”僵局就得不到化解,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就受到很大的牵制。

  “三农问题”的基本矛盾。从以上对“三农问题”的形成和本质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的几个基本矛盾:

  1、农业机械化和农村过剩人口的矛盾;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就是科技含量高,机械化操作水平高,特别是粮食作物的耕作该特征更加明显;但若要实现这样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农业资源总量之间的比例大幅度降低,而我国在目前低水平的机械化条件下已经形成了大量难以消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机械化必然会导致更多农民失业,造成人力资源闲置浪费,更重要的是会带来收益分配难题,影响社会稳定。

  2、经济容量和发展需要的矛盾;最近几年我国经济通货紧缩的现象十分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分配领域的不公平导致高收取群体的消费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新的消费领域暂时未能创造出来,而广大的中下层消费者由于现实或预期的因素难以形成新的消费力,同时市场体制下激发的生产和创造活力释放20多年来已经大大提升了社会生产效率,少数劳动者和短时期内就可以形成可观的生产力,机器排挤劳动的现象一直存在;这样在既有资源条件下社会只能为少数人提供劳动机会,多数人被排斥在社会经济产业链条之外,那么经济容量在一定时期内基本就是被限制的,但满足所有社会成员需求的发展需要是无限的,这样形成的一个基本的矛盾在落后国家就格外严重了。

  3、社会公平和生产效率的矛盾;当前的中国农村土地政策是以公平原则进行分配的,但这一公平的制度也间接导致了我国农业农村的落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运行必然难以克服小农的意识形态,一旦这样的循环得以保持下去,农业生产效率必然在低水平徘徊,农业现代化的前景自然渺茫。但如果按照效率原则发展我国农业,必然要求生产资料集中起来开发利用,实现农业科技含量的提升,生产方式的机械化甚至自动化,要达到这个目标理论上有两条可行途径:一是利用市场规则实现土地兼并和集中,二是实行农业合作化;两条路径从生产角度讲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都是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但从政治层面看有本质区别——前者是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化实现高效率,后者是通过分散农民的合作实现农业资源的整合。但不难发现二者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前者带来的两极分化和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普及必然会冲击人们的意识形态神经,使政治稳定的大局面临巨大威胁;后者容易出现公有制困局,即对集体财产拥有管理权的少数人以集体名义获取个人私利,同样导致分配不公平;故当前农业改革面临着一个社会公平和生产效率的矛盾。

  4、资源限制和人的需求的矛盾。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极限理论”以来,最能对该理论有切肤体验的莫过于中国了,尽管我国一些富豪大款过上了“西方梦”式的生活,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仍无异于幻想,特别是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来讲,仅凭现有的资源条件是不可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的。但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中普通人的需要是不可能被理性制约的,这样形成的一对矛盾——资源限制和人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但对于广大落后国家的农村来讲更加明显。

  “三农问题”的必然困境。有了以上几个基本矛盾的讨论,再回到对我国现实国情的考察上来,我们就会发现我国“三农问题”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也就是说我国的三农困境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不能奢望一两项国家新政策或几项发展项目工程就可以化解“三农问题”于无形。我国现代化的最后使命就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但该任务无比艰巨,原因是显然的:

  一、短期内我国人口不可能大幅度减少,即使计划生育政策不因为老龄化研究者的声音而动摇,即使城市化导致婚姻大龄化和低生育率倾向,这种人口大量过剩的情况也不会根本改变,特别是科技革命带来得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更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过剩的形势;当然还有人提出“劳动力出口”的思路,可反观最近几年西方的移民政策我们就会明白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世界市场,自由博爱是多么的不可靠。俄罗斯国内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文人墨客和封疆大吏在呼吁防范中国人口外流对他们国家的影响了,而我们是没机会用大炮去抢占一寸领土的,所以这样的梦想即使不要彻底失望,最好还是趁早收敛一下。

  二、多数农业资源不可能在短期内再生,水利资源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既有的资源利用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比如个别地方几十年都没有实行土地休耕制度;加上前几年的过度粗放经营导致的资源破坏和环境危机,修复原有自然生态资源已经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开发新的农业资源更加困难,就是说我国农业发展的极限已经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三、科学技术难以短期突破物质困境;卡恩之所以提出“没有极限的增长”理论来反对罗马俱乐部的言论,很重要的依据就是他认为科技发展潜力是无止境的,也许从长远看他并非过度乐观,但现实的严峻形势已经让我们不能不考虑科技威力的暂时不足,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开发的思想被提出来有些年头了,但目前的科技能力仍然难以突破大规模开发的难题;既然科学技术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社会物质困境,那么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就难以解决。

  四、目前的社会产品分配制度不可能短期内实现方向性彻底扭转,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的非正常化运作,我国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即得利益集团,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阻力,我国经济发展“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就是分配制度存在严重的扭曲,表面上看中国特色的低工资(低到几乎难以维持再生产劳动力甚至没有报酬)是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同时这也是造成我国经济缺乏内生动力的根本原因。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有目共睹,但只要社会分配制度不改变,我国的“三农问题”困境就不要可能得到任何缓解。

  五、市场内在规律短期内必然发挥作用。市场体制是我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所在,市场规则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容质疑的,农产品作为农业的产出物也同样是受市场规则支配的,而且具有自身的特点——除非处于紧俏的状态,不然就会体现出过剩现象,导致价格下跌,其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就不会占优势地位。鉴于此种特殊情况,“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缓和必然更加艰难。

  “三农问题”权益对策。以上提出的“三农问题”困境,本质上说就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只有缓和的余地,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不论农民科技培训还是农业基础设施改善,还是农村文化建设都只能一定程度上缓和三农僵局,但从根本上不可能动摇问题的本质,所以即使谈论对策只好用权宜之计的说法,难以自信地称其为包治百病的良策。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加以考虑:

  1、建设各种型号的新兴城市,千方百计推进城市化进程,发挥经济规模化和聚集化效应,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需要作好几项基础性工作:拉动商品出口健康发展,通过调整分配政策增加内需,合理规划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减少农民数量和增加第二、三产业的产值,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基本的资源条件和外部空间。

  2、开发农业国土资源,主要是西部地区可待开发利用的沙地,草场,林地的进一步规划和利用;创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新需求,发展农业新产业,其实这本质上是创造新的农业增长点,拓宽农业增长空间,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内部积累和增收。

  3、利用市场手段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根据农产品的特点和市场规则推动农业合作化,逐步摆脱农业劳动者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4、利用计划手段发展战略农业,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农业部门如粮食和橡胶等农产品的生产,政府必须采取长远战略,做到科学布局,使之不受市场短期效应和自发波动的影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